《中国经济周刊》金融证券记者 贾国强
今年5月26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随后,上交所、深交所减持新规做了细则,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及高管通过大宗交易和二级市场等减持行为进行更加细化的限制。
《中国经济周刊》特邀点掌财经毛利哥谈谈对减持新规的看法。
记者:在减持新规施行一个月后,据同花顺统计,大宗交易日均成交额降幅50%;二级市场的减持行为也有所收敛。不过,也有公司股东千方百计想不受约束,如东方园林股东中泰资管5月31日,减持1.336亿股,持股比例降为4.99%,不受减持新规有关股东5%的限制;还有绵石投资股东100股"迷你减持";还有公司称操作失误;也有公司高管离婚,如赢时胜高管鄢建兵与妻子离婚。这让不少股民感觉,减持新规如同房产新规一样,不少人喜欢钻空子,您对上市公司的这种减持行为怎么看?您对监管部门有何建议?
毛利哥:我们都知道国人都会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套路,但在本次加入MSCI之前,管理层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查委外资金,降低再融资比例、延长周期以及减持新规等严监管政策,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成熟规范市场需要走的必经之路很漫长,需要管理层和执行方共同推进与营造。通过"花式"方法规避减持,我想管理层会有所察觉,此风不可长,后续补充说明条例也一定会配套跟上。当然,市场化的进程最终还是由市场来决定,如果整体经济环境都有所扭转,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也就不会急于套现了。
记者:在减持新规出台后,一些公司不但没有减持,反而增持,如开创国际被举牌方增持,是考虑到减持新政提升了二级市场的投资价值,更多的公司是号召员工兜底式增持,不过影响并不大,空喊的居多。据wind资讯统计,自新规出台后至今,增持股份的公司是远多于减持股份的公司,如6月1日至今,有361家公司股东增减持了股份,232家公司增持,111家公司减持,还有18家公司持平。您怎么看待新规出台之后增持公司反倒多于减持公司的现象?与当前市场环境是否有一定关系?
毛利哥:市场问题要用市场来解决,减持也是一种"刚需",毕竟大股东和实控人都是最了解公司的人,大环境不佳必然有减持的欲望和冲动,能在高位套现是对于自己公司未来的期望值不高的表现。如果市场整体趋势向好,公司利润率能整体提高,大股东就不会那么急于套现,增持则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谁都希望公司能为自己带来更高的账面收益。总结上述两点来看,经济大环境改善,企业利润率如果能有整体上行,大股东减持就不是问题了,搞活中小企业实体经济,让财富与企业一起茁壮成长才是中国未来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