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主席助理宣昌能在湖北武汉出席“第十届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时,向市场宣告了一则看似振奋人心的消息:证监会在确保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了新股发行常态化,IPO堰塞湖现象基本消除。宣昌能介绍,2017年以来,IPO企业从发行申请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一年3个月左右,较之前需要3年以上的审核周期大幅缩短,直接融资效率显著提升,可预期性增强。
IPO堰塞湖的存在这是A股市场的一个特有现象,同时也让A股市场感受到巨大的IPO压力。因此,IPO堰塞湖现象基本消除,这对于A股市场来说,可以算是一则利好消息。
不过,这则利好消息对股市的利好作用显然是有限的。一方面是IPO堰塞湖并未真正消除。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2017年11月16日,受理首发企业529家,其中已过会33家,未过会496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441家,中止审查企业55家。这也意味着目前IPO排队的公司仍然在500家以上,虽然这个数字比之刘士余刚上任时排队长达800多家已大为减少,但这500家排队公司,也足够A股维持一年以上的高速IPO需要。所以这并不会减轻IPO的压力。
另一方面还会有大量的新公司加入到IPO排队的行业中来。因为对于A股市场来说并不缺少上市资源,包括新三板挂牌的大批公司,都有到A股市场上市的愿望。所以在未来的一年中,还会有大量的新公司加入进来,给A股市场带来新的IPO压力。
此外,IPO堰塞湖能否真正消除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发审委能否从严审核,从严把关。如果发审委从严把关,或许很多企业都会知难而退,但如果放松审核的话,那么就会有大量的公司挤到A股市场的门口形成新的IPO堰塞湖。因此,这个IPO堰塞湖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由监管部门来调节的。今天虽然减少了,但明天有可能大幅增加。
而更加重要的是,虽然IPO堰塞湖的压力有所减缓,但这种IPO堰塞湖随着新股的加速发行,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了限售股堰塞湖乃至解禁股堰塞湖。而这种限售股堰塞湖或解禁股堰塞湖,较之于IPO堰塞湖来说,对股市的影响更加危险,危害性更大。
虽然IPO堰塞湖的存在给IPO带来压力,但这种压力主要还是在二级市场之外的一种存在,这种压力能不能转化为二级市场的实际压力,实际上取决于IPO的进程。如果IPO节奏掌握得当,那么这种压力是可以调节的。但限售股或解禁股堰塞湖的压力是二级市场所必须承担的,是难以推脱的。股市必须为这个限售股或解禁股堰塞湖的存在来买单。可以说,IPO堰塞湖是投资者眼睛可以看到的前方的一个危险,是有可能回避的;而限售股堰塞湖则就是悬在投资者头顶上的一把利剑,投资者难以躲藏。
而且解禁股堰塞湖对二级市场的抽血也远远大于IPO带来的压力。如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公司,首发流通股的规模只占公司股本的10%,而限售股的规模是首发流通股规模的9倍,如果按上市后的价格计算,其带来的压力是首发IPO的10倍以上。比如在未来两个月A股将迎来8000亿解禁潮,其中,12月解禁规模将达到3804.56亿元,2018年1月解禁压力将创新高达4626.4亿元,又有一批韭菜将要被收割。也正因如此,IPO堰塞湖现象基本消除并不足喜,如何解决限售股堰塞湖才是中国股市面临的真问题,也是对中国股市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