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伴生牛市——新年巨献!!!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入手,可以对股市如此定义:股市是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政策、产业、基本面、消息对人们预期影响进而影响资金流动推动股市运动,这种运动体现在技术面,技术面的反映又能够反作用于人们的预期进而继续影响股市运动的闭环循环体系。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个定义依然是不完全定义,因为在定义中,政策、产业、基本面、消息对股市是单向的影响机制,而实际上,股市的运动是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政策、产业、基本面、消息的一种双向影响机制。以政策为例,股市的运动,尤其是单边过度运动,必然会催生一些与股市运动方向反向的政策,如15年中旬的去杆杠清理融配资,又如0607年的多次提升交易佣金等等,都是在市场单边向上走的过度猛烈,超出了管理层底线的情况下,催生出的反向影响市场的政策。又如市场过度下跌,降低佣金,救市计划等政策,也一样。之所以对股市的定义中没有更深层次的把这种双向机制展示出来,一方面受到本人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影响,远未达到能够较好得认识并阐述股市运动对政策影响规律的地步;另一方面每项政策的推出,都是经过管理层细致讨论制定的,身为屌丝人轻言微,更不可能达到影响政策推出的地步(但有人能做到影响政策例如巴菲特,索罗斯,以及缠中说禅创始人)。股市运动对政策影响这条脉络依然是最值得研究的,一方面可以总结之前发生过的股市单向过度运动所对应出台的调控政策,分析政策的影响,寻找对应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或者对应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政策调控几乎都是反向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操作指导,例如当股市单边向上过度运动时可以提前做好对调控政策的防范,一旦出台调控政策不至于茫然无知和手足无措,唯一需要做的是分析政策的力度以及持续性和影响的时间,做好对应的操作策略并执行。受限于智商和地位,这条脉络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清晰的旅顺了,只能有个抽象的认知,留给高端人士去研究吧。
回归主题,从较为简单的政策对股市的单向影响出发,从宏观政策入手讨论。宏观,大而广,影响时间长、范围广,与微观对立。中国成立以来,对中国而言影响最大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宏观政策,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大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过程,而此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成为了以后历届政府遵循的行政方针。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指导作用是各种鼓励一部分人大胆探路,当时的情况可以用百废待兴来形容,政策上是各种鼓励大胆迈着步子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第二产业工业取得相当大的发展,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时,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指导作用变为,有放矢的鼓励发展,有节制的调控节奏,开始针对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调节,但政策的重心仍然放在鼓励各大产业发展上,可以概括为,大胆迈步走三步,停下四顾看看路。而最近的十几年,在工业大发展全面追赶超越资本主义国家后,对农业工业等前两大产业,可以说已经没有多少石头可摸,相对稳定而且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这时候摸着石头过河的重要指导作用变为,有针对性的鼓励发展(服务业、创新业),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工业),特别是最近十年,中国政府五年一届,执政班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执政基调,前面半届鼓励服务业、创新业等代表的新兴产业以及部分还有发展空间的工业农业等发展,后面半届相对缓缓发展脚步,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整。10-12年针对光伏产业的调整,12-15文化振兴、鼓励推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5-17年供给侧改革,煤炭钢铁产业调整。这个时候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达到很大,工业、服务业特别是非银金融服务业在之前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需要有针对性的定向解决;而创新业代表的科技产业,中国的发展相对还是落后,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鼓励发展。因此,当下或者未来几届政府的施政方针,简单概括为,前半届有针对性的鼓励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后半届有针对性的解决工业、服务业特别是非银金融服务业的问题,相对而言就很谨慎了,迈步走一步,四顾看看路,而迈步的一步,最重要的是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最能代表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的就是创业板,而创业板创办以来也因为政策5年2.5年的内生周期,也有了自己的2.5年的牛熊周期。简单讲就是政府换届,政策回归鼓励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板进入牛市周期,当政府后半届,有针对性的进行产业调整时,进入熊市周期。这个周期在中国政策内生周期全面调整,以及创业板股票数量超过1000成为大板前(大了就鱼龙混杂了,大批不代表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会降低这种周期的有效性),不会有太大变动。
18年是政府换届进入新的鼓励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周期,这也是一月底就发文预测创业板今年必有一波牛市的逻辑支撑,准确的说,不出现意外情况的话,创业板牛市要到2020年6月份左右。证监会以及深交所全年工作定调已经对此做了确认,后面就是观测政策是否改变以及政策的落实力度,看到机会后改怎么把握,就看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