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为什么可以先行于经济复苏?
这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博士,第一次论述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是我2009年8月写的未发表的感想论文,看来并未过时,故不作修改,原文发表。
在中央4万亿经济政策和宽松的金融政策的刺激下,从6124点一路下跌的上证指数终于在1640点止跌回升,一路上扬。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怀疑声不断。有人说这是熊市反弹,也有人说这是由政策和资金推动的行情,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
因为在许多经济学家和行家的传统观念里,股市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反映经济变化的,所以只有当经济真正复苏和经济指标好转时,行情才会起来。
所以这次由私募基金和中小散户小打小闹引发的行情开始并没有多少人相信,甚至没有得到机构的认可。直至2400点后,公募基金才打破沉默,开始大规模入场。然而市场质疑声不断,先有人振振有词地说道,2100到2200点是天花板。过了2200点,又有资深评论家信誓旦旦地说,2400点是今年的铁顶。甚至有知名学者都认为,期望上证指数到3000点,无疑是画饼充饥。结果是股指一路上行,冲破3400点,使不少所谓的行家和资深评论家大声惊呼,出乎预料。
一般而言,确实是经济上去了,股市才会上去,这是由股市的宏观经济调节功能决定的。但股市的宏观经济调节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经济增长时,股市必须跟随上升
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是获取最大利润,而最大利润的获得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因此市场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存在一个很大的区别,即以往的生产是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为目的,所以它没有过多的剩余商品可供交换。
而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它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生产的,另一部分则是投资者为了获取利润而生产的。前者通过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满足了人们的欲望需求,而后者只关心商品交换后所获得的利润,并不需要交换来的商品。于是市场出现了一个困境,即前者的商品将在现实生活中被整个社会消费掉,而后者的剩余商品却无人消费。
除了投资者为了获取利润的商品滞留外,普通市民存入银行的钱及利息部分的商品也滞留在那里。同时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当人老了,丧失了劳动能力时,他们所需的生活资料通常是由他们的子女提供的,并不需要在他们老前储存。
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规定了人老后的生活资料的大部分是在他们年轻时,以年金的方式储存于社会。换句话说,他们消费的生活资料的大部分或全部是他们年轻时创造的财富。
问题在于那些物质,特别是食物等是无法储存那许多年的,必须要有人将其消费掉,然后在他们老后需要时,再还给他们。所以诸如此类的商品便成为剩余商品而滞留在市场。如果没有人消费这些商品,其价值和利润就无法实现,社会上就会存在相当的过剩商品,生产这些过剩商品的企业便无法维持生产,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便会减少,甚至没有收入。由于一部分人减少了收入,甚至没有收入,社会购买力便会下降,并波及其他产业,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便会发生障碍。
所以当股票上涨时,人们就可以用“股票投资”赚来的钱将这部分剩余商品消费掉,以保证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当经济持续增长时,也就需要股市持续上升。但是市场的剩余商品并不是无限的,所以不管人们如何期待,股市总离不开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于是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价的上升通常都受到PER和PBR的制约。这就是经济上去了股市才能上去的根本理由。
2. 经济低迷时,股市必须先行启动
通常人们只记住了经济增长时,需要股市上升,经济过热需要调整时,希望股市降温。而当经济不振,消费低迷,出口受阻,通货紧缩,失业人数增加,同时股市也连续下跌,新股发行受阻,企业难以获得生产所需资金,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时,股市作为经济的调节功能,必须先行启动,带动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和发展。尤其是由外部因素导致的经济不振,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低迷,更需要股市来带动。
股市可以先行于经济复苏的重要理由是,宏观经济调节功能只是股市功能之一,股市还有其他功能,如辅佐一级市场的融资功能,企业价值评价功能,提供大众投资场所的功能,社会进化功能等。
当股市持续低迷时,便无法发挥以上功能,尤其是“辅佐一级市场的融资功能”。此时人们投资新股的热情便会降低,甚至出现新股无人认购,或新股跌破发行价的尴尬局面。在很多场合,监管层会被迫停止发行新股。于是一级市场的融资,尤其是较大规模的融资和再融资便难以实施,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难以保障,经济发展便会滞后,这时就需要股市先行启动,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
同时当股市持续低迷时,企业价值评价功能、提供大众投资场所的功能、社会进化功能等也无法正常发挥,股市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股市之所以可以先行于经济复苏的理论根据则是社会价值最大化,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当经济景气繁荣时,如果股市不跟着上行,便会阻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无法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样当经济不振,股市持续低迷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失业率增加,人民大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企业亏损,国家财政收入困难,社会福利减少,也无法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当然股市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先行于经济复苏。它必须满足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基本条件。所谓天时,就是政府希望经济和股市上去,并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如4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等。所谓地利,就是股市已超跌,许多股票都在合理价位,甚至低于合理价位。所谓人和,就是对股市,人心思稳,人心思涨,同时要有充裕的流动资金,以保证股市的稳步上行。
但是并不是说股市先行于经济复苏,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根据哲学原理,历史进程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两个要素。股市先行于经济复苏,满足了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有其合理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合理的一面,即带来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隐患。
当股市先行于经济复苏时,股价的上升往往缺乏基本面的配合,主题投资和趋势投资会成为市场的主旋律,市场充满投机氛围,容易形成资产泡沫,并引发股市暴跌,这是广大投资者和管理层应特别引起重视和注意的。同时需要经济迅速跟上,使经济的基本面能基本满足股价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