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股票买什么?—差异价值
为什么众多股民在股市失利?包括许多佼佼者、社会名流、企业家、事业家乃至大学者,甚至牛顿都在股市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没有弄明白买股票到底是买什么?
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买股票是买企业未来的效益。可是当一部分投资者在买企业未来的效益时,为什么另一部分投资者要抛企业未来的效益?同时当一部分投资者为获取投资成果而抛出手中的股票时,其他投资者为什么要买进这些股票,难道那些人都是傻瓜?
股市不创造价值,除红利所得外,由股票差价获得的利益是由其他投资者垫付的。于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那些投资者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钱财拱手让给其他投资者?究竟是什么原理在起作用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差异价值。
根据唯物论的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需要能量,这能量便是由差异形成的,没有差异,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也就不复存在。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动力也是来自个人和社会的差异,市场竞争,优胜劣败的前提和根源就是差异。
历史上利用差异赚钱的最典型的实例是有关“威尼斯商人”的传说。早在资本主义初期的重商主义年代,威尼斯商人就远渡重洋,从中国、印度、波斯等地将廉价的丝绸、胡椒、地毯等贩运到欧洲高价出售,获得很丰厚的利润。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利用价值系统的差异,或者利用人们对同一价值系统认识上的差异而获得的那部分价值,我们把它称为差异价值。
所谓股票“价值投资”,确切地说就是对股票潜在的差异价值的投资。美国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里米·西格尔,作为世界级的投资、金融专家,其著作《投资者的未来》被认为是投资者必读的经典。在这部著作中,西格尔对美国股市以及所谓的“价值投资”进行反思,并得到独到的、宝贵的结论。他认为:“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而是取决于实际的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的利润增长之间的差异。”
股票大师巴菲特的投资哲学是:当别人恐惧时,我疯狂;当别人疯狂时,我恐惧。也就是当市场低迷,投资者普遍恐惧时,大胆地、疯狂地买入股票,此时买入的往往是地板价;而当市场疯狂时,抛出手中的股票,这时往往卖出一个天价。这是典型的利用人们对同一价值系统认识上的差异,进行股票投资,获取差价的投资方法。
在股票交易中,人们到底是怎么利用差异获利的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股票交易的最基本原理。在“威尼斯商人”一例中,对于丝绸、胡椒、地毯等商品的价值评价,亚洲人给予的评价很低,而欧洲人给予的评价却很高。由于亚洲人对那些商品的价值评价很低,于是他们就愿意低价卖出他们的商品。而欧洲人对那些商品价值评价很高,于是他们就愿意高价买进那些商品。于是商人便利用这一差异,低进高出,大获其利。
股票交易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这三者的关系。比如对于某一股票,有人说它最多只能涨到10元,于是到了10元左右,他便会抛出股票。而有人却认为该股票少说可以涨到12元,于是在低于12元时,他就会买进股票。因此第三个人就有可能在10元左右买进股票,而在不到12元时抛出股票,这样他就获利了。这就是人们利用个人对股票价值认识上的差异,在股票交易中获取差价的基本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解释许多股市现象了,比如为什么股票价位越高,上涨幅度越小,上涨速度越慢。为什么在高位徘徊的股票难攀高。为什么有时绩差股比绩优股涨得快。为了使大家对差异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用差异价值原理来解析绩差超跌股有时比绩优股涨得高的原因所在。
通常绩优股都比较稳定,投资风险较小,股价也较高,一般投资者普遍看好它,社会也认同它的价值,因此股价变动的差异很小。如上所述,对某一绩优股,一部分股民认为目前它的股价应在10元左右,而另一部分股民则认为它的股价应在11元左右,最多12元,可见它的差价很小,固然也就涨不高。
而对于超跌股绩差,比如某一绩差股从20多元高值下跌到2元多时,它的差价便是10倍左右。人们往往只注重股价和企业基本面的关系,而忽略了股票和持股者的关系。当某一股民是20元钱买进该股票时,在他的概念中股票价位就是20元。在通常情况下,不到20元,他是不会抛出股票的。同时由于从20多元到2元多的不同价位都分布着相应的持股者,而绝大部分投资者的股价都在2元多以上,因此在低位启动时,上升通道的阻力不是很大。庄家看准了这一机会,通过一段时间吸收筹码,或在另一庄家大量斩仓时低位通盘吃进,并乘股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发动行情,迅速拉升。从2元拉升到4元时,已上涨1倍了,但它的差价是10倍。当众多股民们以为它还会继续涨时,便会接盘,大量跟进,此时庄家就有可能大批出货,而获得可观的差异价值。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股市差异都能形成差异价值,许多股票根本不存在潜在的差异价值,可是照样疯涨,有些股票虽然存在差异价值,但在一段时期内,其涨幅远远超出了差异价值的大小,这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玩股票的全部奥妙所在,不懂得这一点,就等于不懂股票,这就是《股市精髓——“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