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是怎样“炼”成的?
相信很多股民朋友都喜欢底部,甚至喜欢“盲目抄底”,以致常常因此而一次次的被套牢。但是底是走出来的,而不是猜出来的!底部筑成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相关条件和信号,那么,底部是怎样炼就的?
所谓的底部,一定是一波下跌趋势之后,即将形成扭转跌势,或者称即将转跌为涨的过程。没错,跌势到涨势的反转一定需要一个过程,如同高速行进的车辆掉头,需要减速、转弯、掉头的过程。
盘整趋势是连接下跌趋势和上涨趋势的重要枢纽
“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即:激流可以冲走石块,皆因充分的蓄势。
股市、期市也是如此。不论是大盘还是个股,下跌趋势需要空头蓄势的过程,上涨趋势需要多头蓄势的过程,而蓄势的过程在K线的运行轨迹中,恰恰以盘整形式来实现。也符合上涨趋势、下跌趋势和盘整趋势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K线运行规律。上涨趋势与下跌趋势之间的转换,通常需要盘整趋势的“转弯”过程来连接。
正如泉霳老师所言:“庄家不进场不会有大涨,庄家不出货不会有大落”,而庄家的吸筹与出货都需要一个过程,也都需要控制吸筹的成本和保证出货的利润点,震荡盘整恰恰可以实现这一使命,除此之外,震荡盘整更便于庄家实现其“利而诱之、怒而挠之、亲而离之、乱而取之”等诡道。
下跌趋势后的盘整趋势不一定是底部
尽管盘整趋势是连接上涨趋势和下跌趋势的重要枢纽,但下跌之后出现的盘整不一定是底部。
在K线的运行轨迹中,任何级别的下跌都将会遇到支撑,而且支撑也不止一个,支撑的强度和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遇支撑短期反弹很正常,反弹遇阻再回调也很正常,也因此而形成了支撑附近的震荡盘整行情。
K线有运行规律,K线有语言!
任何阻力与支撑都可以突破,阻力与支撑附近盘整形态所暴露的K线语言很重要。只有在支撑附近暴露多头蓄势征兆的上涨形态的K线语言,才预示底部(还要具体细分大底、中底和小底)的可能。
而一旦下跌趋势中,支撑附近的盘整趋势,暴露空头蓄势征兆的下跌形态的K线语言,则将下破支撑而延续跌势。如同现实中,开车遇到较强障碍物“倒车踩油门”的过程。此刻的盘整趋势,不仅不是底部,更有“加油站”的功效。
当然,考验我们小散的是,有否破译K线语言的能力?
大底、中底和小底
K线的运行轨迹,不仅分为上涨、下跌和盘整三种趋势,还可以细化为长期、中期和短期趋势,而趋势的发展往往都是从短期到中期再到长期的演变过程,关键是您如何区分?
泉霳老师如此定义:长期(周K线级别)下跌趋势后形成的底部可称为大底,中期(小时级别)下跌趋势后形成的底部可称为中底,短期(5分钟级别)下跌趋势后的形成底部称之为小底,介于期间的日线可视为中长期级别,15分钟K线可视为中短期,灵活运用。
无论是大底、中底还是小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头蓄势征兆的上涨形态盘整趋势的K线语言,只是周期级别不同而已。
大底的筑成需要小底、中底的过度
一旦处于长期下跌趋势中,若实现长期趋势的转跌为涨,通常需要筑大底的过程,自然需要大底筑成的条件和信号。而代表长期趋势的周K线级别的盘整显现潜在上涨形态迹象的K线语言是首要条件。
保持潜在大底征兆的重要支撑附近出现小底自然是必需的第一步。但小底只是带来短期或者中短期级别的反弹,短期反弹可以持续,也可以随时结束而延续跌势。当然,中短期级别的反弹遇阻回调,而后也可以形成中期(小时级别)的震荡盘整趋势。
众所周知,盘整越久、多头蓄势越充分,反弹力度越大、冲破强阻力的概率越大。因此,一旦小底筑成带来短期反弹并得以持续,而后,在遇阻回调形成中期级别的上涨形态盘整趋势,如果再有效上破决定中底成立的重要阻力,宣布中底成立的同时,也将带来中期级别的反弹。如此一来,小底、中底的筑成,向大底筑成迈出了坚实的两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两步。
正如任何级别的下跌趋势都会遇到支撑一样,中期级别的反弹同样会遇到强度和重要程度不同的若干阻力,遇阻短期回调亦属正常。但是,如果保持中期级别反弹的持续以致大底的筑成,遇阻短期回调不能有效下破相关的重要支撑,并且,需要连续出现多头蓄势的上涨形态K线语言。
最终,大底的筑成,从而实现长期下跌趋势的反转,还必需有效上破决定大底征兆的长期盘整上涨形态成立的重要阻力。
终上所述,大底筑成的确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从小底到中底再到决定大底成立的重要阻力,不仅证实底部是走出来的这一现实,而且,也意味着反弹的周期和空间足够大。这就需要我们聚焦、把握大底筑成的三大核心要素:阻力、支撑与K线语言的同时,可以通过科学的资金管理、优股轮换、短线操作长线思维、保护好利润的前提下放胆去赢等交易策略,进行“科学扑底”。
注:“科学扑底”与“盲目抄底”有着质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