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完善,智能硬件已开始向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的方向迈进,硬件成本的不断走低,为无人机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无人机产业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已经成为无人机行业应用的重要市场,同时也有众多国内外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过去5年内,大量不同规模的企业开始涉足民用无人机领域。除了如大疆、亿航、极飞等专业公司外,也不乏亚马逊、谷歌、京东、菜鸟、苏宁、顺丰等大型企业。
目前以消费类无人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商业无人机也正在被看好。今年6月结束的2018世界无人机大会预测,未来5年,全球商业无人机行业将保持迅猛发展,到2022年市场总值将达到150亿美元,为2016年的近12倍;其出货量将突破62万架,是2016年的6倍。
尽管近些年我国相继研发出多类型尖端无人机,但从全球各国无人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看,仍处于无人机制造的第二梯队。目前全球商用无人机主要制造商集中在美国、以色列和欧洲,其中美国份额高达69%。我国无人机因性价比优势,占据全球约10%的份额。
民用无人机
民用无人机行业大体分两类:一类为面向百姓的消费无人机,主打娱乐性和观赏性。这类产品市场大,制造成本低,技术门槛偏低,几乎成为行业“红海”。我国知名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就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代表,其占据了全球七成以上市场份额。
第二类为工业无人机,主要面向特定行业用户,如测绘、林业、水利等细分市场。产品讲究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工业无人机由于强调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品质、可靠性门槛要求,因此研发投入周期长、投入高。研发难度和投入决定了专业级无人机无法通过资本运作快速成型,也很难被一家或几家企业“垄断”,属“蓝海”区域。
在工业无人机领域,技术先进、可靠性高、专业服务好的无人机公司,产品附加值会越来越高。而掌握航电系统设计、飞机设计、先进生产工艺等核心技术的无人机公司,更将会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商业无人机的应用,与行业密不可分。从国内而言,当前我国诸多领域显现出“无人机+行业应用”的蓬勃发展势头,物流行业便是一例。
中国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 2017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400亿件大关,达到400.6亿件,同比增长28.07%。然而,部分省市的交通欠发达地区仍存在派送困难,配送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选择无人机配送能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时效。在国内行业应用标准提速的同时,无人机国际标准的争夺也在如火如荼,部分国家早已开始布局国际标准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