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传奇
我的【实战直播课程】《早盘掘金 把握赢机》3月4日将在交易黄金时段(9:30~10:30)开启直播。
(三) 文化广场炒股
第(一)节叙述到,我帮亲戚在人山人海中抛掉了一张二纺机股票,按当时成交价290多元股数30股计算获利近九千元;这在当时属于一笔巨款,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的工资,因此引得众人羡慕不已,包括使我心里蠢蠢欲动。我亲戚从购买认购证起赚了第一桶金;尽管我帮他抛股票我并没有赚钱,但是亲历这个过程使我自然喜欢上了股票投资。
打那以后,我就准备炒股;我办理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账户,编码是“A1026xxxxx”,属于最早一批进入证券市场的交易者。那时我在上海一家国有公司工作,月收入约一千多元;1992年下半年,我记得首次把500元的资金存进了证券账户,以后每隔几个月便存几百元进去。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突然取消了股票涨跌停板,当日上证指数飙升至最高1334.98点,收涨105.27%;随后两日继续攀高,5月26日第三次创出新高1429.01点后暴跌8.46%收阴,就此拉开了长达整整半年的中股第一轮熊市,直到11月份中旬见底386.85点,其间最大跌幅达72.93%,惨烈程度竟不亚于2007~2008年的熊市(一年上证指数最大跌幅达72.81%)。
图一 上证指数首轮牛熊交替
那年,我的工作单位在大木桥路南洋模范中学里,上班需要经过位于陕西南路、永嘉路的文化广场。可能许多市民都不知道,现在作为上海市最好的文艺演出场所之一的文化广场曾因无戏可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成为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
图二 九十年代文化广场外部大门
据上海《青年报》2010年12月6日报道,1992年全面放开股价后,上海各证券公司营业点委托业务迅速增加,加上新股中签面广、客户比较分散,柜台业务处理能力达到饱和状态,造成许多中、小散户无法委托卖出股票。那时好多证券公司申报买卖股票的委托单是每日限量供应的,买不到委托单,就意味着当日无法进行股票交易;“记得当时还有一批专门倒卖股票买卖委托单的‘黄牛’,最疯狂的时候,一张售价1元且当日有效的股票买卖委托单竟被炒到100元(相当于现在的约一万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从1992年6月1日起集中开办文化广场委托点,接受投资者的卖出委托;两个月后,北京证券公司上海业务部、建行信托公司上海业务部,通过委托银行代办收付现款方式,率先在文化广场接受了股票买入委托。
图三 九十年代文化广场交易场面
当时,每个交易日的早上,散户们总是蜂拥来到文化广场内的大厅门口等候开门,券商工作人员走另一个通道,一般在开市前10分钟左右开启大门。“两扇大门一打开,股民们各自飞跑到自己开户的证券公司摊位前排队,几乎可以用百米冲刺来形容。”北京证券上海业务部时任业务员张之彧至今还清晰记得这一幕。
1992年11月24日上证指数暴涨7.22%,次日剧涨29.9%,中股开始反转,拉开了第二轮牛市序幕;我也跃跃欲试,准备正式入场。当时沪市最活跃的股票是四小龙:飞乐音响(小飞)、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大飞),我选择了刚除权的爱使电子下手。
图四 九十年代文化广场委托景象
那个时候,当我要交易时我通常在乘公交104路上班途中在永嘉路下车,去到文化广场里面进行委托。那时的文化广场真的像一个迷你的交易所,在舞台前拉开放置一排长桌,几家证券公司分别占据一块桌面,有申银、海通、万国等券商;桌上除了放着电话就没有其它设备了,不仅没有电脑,后面也没有行情显示屏。股民们只有两种方式获取行情信息,一是查看自己配带的BP机,二是询问现场的交易员,而他们也要打电话到上交所问红马甲。
图五 爱使电子1993年初走势
(下划红线部分K线即是我持股段)
我关注的是“四小龙”,重点跟踪爱使电子;12月,爱使电子拆细后一直在30元上下震荡,我感觉跌不下去了,于是在21日左右以35元买进,一直持有到1993年一月底以52元卖出,赚到了我在股市炒股的第一笔钱;从此我像许多股民一样走上了炒股这条“不归路”。
光头光脚
我的【实战直播课程】《早盘掘金 把握赢机》将在交易黄金时段(9:30~10:30)直播——
运用中线短做战术,把握短线时空要素,达到中期稳健赢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