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到底能反弹多少?一方面取决于对基建的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融资。在需求存在的情况下,基建投资不会导致资源浪费,也不会带来太多的信用风险问题。否则,基建投资就会导致资源浪费,信用风险上升,甚至形成泡沫。因此第一个问题是更为基础的问题,具体而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基建的差距多大?国内各地区之间不平衡问题多严重?未来几年每年增长多少合适?如何融资?
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从需求端来看,2018-2020年中国基建投资名义增速较合理的区间大约为6-10%。从融资方式来看,鉴于地方隐性债务较高,基建未来对城投的依赖会下降。更多要依赖显性债务,如适度增加财政赤字、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以及发挥PPP的补充作用。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在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密度和人均水平仍然偏低,公路密度约是世界均值的70%,铁路密度约是世界均值的60%,在主要国家中仅高于巴西、俄罗斯。中国能源结构与美俄不同使得中国的管道里程不需要达到美国的水平。轨交方面,若长期内中国将建设轨交的人口标准下调至100万,那么将有225个城市符合标准,远超目前的34个。从质量来看,2017年中国基建总体上排名第46位,只有铁路质量排名较高(为第17位),其他多数均在40名之后。作为赶超型经济体,中国拥有后发优势,可直接采用更高级的技术,避免重复投资,优先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移动互联网等。
从国内不同区域来看,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总量、密度和人均水平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绝大部分的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设施、高铁等都位于东部地区。比如,虽然整体铁路覆盖率很高,且中国在高铁方面也世界领先(高铁里程占全球比重为64%),但对中西部地区来说,高铁仍然稀缺(浙江地级市的高铁班次是安徽的2.9倍)。中国能源资源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带来了跨地区之间的能源输送需求,以水力为例,西部12省约占全国总量的80%,推升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农村基础设施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农村电网、厕所等。
从投资方向来看,近几年来区域下沉和领域优化是大势所趋。投资向中部等人均基础设施存量较低(2012-2016年陕西增速是广东的2.5倍)和行政层级更低的区域(2001-2016年村庄投资强度高于城市14个百分点)发展,同时领域方面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铁路(高铁和货运公转铁)、通信网络等延伸。至于市场关注度较高的高铁,仍有一定空间,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低成本优势(还不算太高的人力成本、土地征用成本、规模经济、核心技术国产化等)。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需要加强货运铁路投资来补短板,5G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虽然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大幅增加了基础设施的总量,但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国土面积以及作为赶超型经济体的实际需要,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够。由于基础设施包含多个维度,我们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按照总量、密度(与国土面积的比值)、人均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