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提到边缘计算,5G时代将迎来万物互联,据IDC的报告,2018年就有50%的网络带宽不够(也就是网速太慢),4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而到2020年将有超500亿的终端和设备联网。
再往后,各种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电都要联网。这些不计其数的智能设备,需要边缘计算对它们的数据进行接收、处理、回传,但是到底用什么方式来实现边缘计算就成了问题,通信基站里加入处理器直接管理连上的设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我就来梳理一下5G时代通信基站的产业特点,以及在上市公司中有哪些投资机会。
一、5G时代,小基站也有机会
最近我们都被华为刷屏,华为是全球第一通信设备商,这里说的通信设备,主要指的是通信基站。
通信基站,分为宏基站和小基站两种。
宏基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信号塔,和底下的小房子里的主机,主要负责发射和接收手机信号。
小基站是为了弥补宏基站信号覆盖范围不够而安装的,它不是5G时代的新产物,在3G时代,因为室内信号用传统的宏基站不好覆盖,运营商就搞了个类似于wifi热点的小基站,挂在墙角、电线杆上,增强信号。
在3G、4G时代,小基站还只是作为辅助作用而出现,数量只占基站总数的6%-7%。但到了5G时代,小基站这玩意就会不可或缺,因为5G信号要求网速更快、带宽更高,所以信号频率高,这就导致信号波长短、穿透损耗大,覆盖效果差。
用人话说,就是5G虽然网速快,但信号差,尤其是室内,信号还不如4G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大量安装小基站。据SCF数据,小基站市场年部署量将由2017年的270万台增加到2025年的约1000万台,增长3.8倍。
一台5G小基站价格少说也得大几千,这么大一块蛋糕,谁要分走?
二、小基站行业特点
5G上游厂商赚的钱大多来自电信运营商的腰包,运营上在基站建设上,遵循三步走的策略:
一、先建设宏基站,信号覆盖室外主要区域,好有个5G的样子。宏基站基本被华为、爱立信、诺基亚、中兴垄断;
二、在人流量大、用手机多的室内(商场、机场、办公楼)安装室内小基站,覆盖信号,先把有钱人的话费赚了再说;
三、在偏远地区的室外和室内安装小基站,进一步查漏补缺。
在这个过程中,运营上在设备上没得选择,只能从华为这几个大头中采购宏基站,而室外小基站因为技术要求,用了谁的宏基站,也只能配套采购谁的室外小基站。
能让其余“中小厂商”插上手的,只有用于室内的小基站。
更可怜的是,在发达地区、高价值区域(机场、大型商场),运营商用的也都是华为、爱立信这些大厂的小基站。他们的小基站质量好、功能多,就是太贵;
只有在偏远地区、低价值的室内,运营商图便宜,才会找其他厂商投标,这还是因为大厂嫌价格太低没什么钱赚,懒得参与;
所以在通信设备领域,华为、中兴、爱立信这些大厂是真的“吃肉”,剩下的上市公司,只有喝汤的份。不过5G时代蛋糕本来就大,少分点总比分不到强,而且相比做零部件的厂商来说,做设备的情况要好多了。
三、谁在做小基站
5G概念股数不胜数,与小基站相关的上市公司也一抓一大把,但这里面大多数也只是画大饼而已,真正有小基站生产能力的公司不多。
当然,除了四大设备商之一的中兴通讯,还是有公司能在通信基站领域喝到汤的。目前有下面的这些公司与小基站有关:
京信通信:在小基站领域,这是实力最强的“中小厂商”了,有超过20万台小基站商用,是4G时代小基站行业龙头。目前在香港上市;
剑桥科技:2018年无线网络与小基站收入14.5亿,同比增长73%,营收占比46%。不过这些小基站是4G末期运营商为了补漏低价采购用以覆盖网络的,所以毛利率不高,只有12%,挣得是辛苦钱,好在业绩也有所增长,也有部分研发投入用来开发5G小基站。
邦讯技术:持有博威通20%股权,博威通是3G时代小基站的领先企业,不过在4G时代表现一般,即便5G能超车,20%的股权也不会给邦讯技术业绩带来太大增长;
紫光股份:子公司新华三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5G小基站样机,电信能不能带着飞一把要看后续;
当然,还有中嘉博创、天邑股份、华体科技、硕贝德、超讯通信、三维通信、纵横通信、武汉凡谷等蹭到概念的,要么是正在研发,要么是与XXX合作布局,饼还在纸上,与其关注这些,不如直接看能吃肉的中兴通讯来的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