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说说:股市的投资逻辑到底是什么?
长年在股市里厮杀的股民朋友们一定会为这个问题所困扰,那就是买卖股票到底依据的是什么逻辑?刚开始买股票的时候一定是看到或听到有人赚大钱了才会急不可待地马上去开户并进行储蓄搬家,这个起初的简单逻辑便是“为赚大钱而来”,但是许多人经过连年征战后发现总账一算大多是亏钱时间占多数,发现股市是个零和博弈的场所,于是开始苦思对策或向“高人”取经。大圈子下来发现被告知要有自己的投资逻辑,比如价值投资啦、事件驱动啦、技术指标啦等等。按照价值投资结果发现白马股过去也很套人,哪些是真价值哪些是伪价值似乎市场总是假的多真的少,如果按题材去做发现有时候能赚有时候不赚还很容易套,不买吗只看着其蹭蹭地往上涨,一买吗不小心冲动了就站岗了,现在还有新的投资逻辑--抱团取暖,这种方式在大部分时间还是挺惯用的,但就怕雷,一雷雷万家。我看下来基本分两大阵营:价值派和技术派。价值派是以所谓白马蓝筹投资为主,但是我用两个指数去对比发现:无论是红利指数还是白马指数基本和上证走势类似,但只有上证50指数是例外,显然这不是白马行情,仅仅是权重支撑指数的行情。
看上面两图:一个是代表大部分白马股的指数,一个是代表分红大的股票指数,两者基本是处于大箱体调整偏向下的趋势,虽然比小票的趋势要缓和许多但是总体来说投资这两个指数从长期来看还是赚不聊什么钱。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技术投资,就是不以盈利不盈利、不以市盈率为评判标准,只要有题材参考量、价、时、空等各种指标体系进行投资,所以你问台上技术派老师某个股票为何老是不涨啊什么的,老师多数会去从题材角度、技术指标家督给你去衡量,没题材没人做所以指标表现这么弱是大概率回答。所以,投资难,那就在于逻辑到底是什么。
那么科创板上来后再次颠覆了传统估值理念。传统估值理念没法估值的时候往往会用一句话来解释---某些因素无法预知的成长性。所以成长性到底是什么?就是未来有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业务增长并能导致营收增加。包含两种意思:1.是确定的成长。2是不确定的成长。确定的并不是指某个项目的投入一定能收回多少回报,而是指这个项目的投入是确定的,所以它的回报所带来的增长是可以预估的。另一种是不确定性,就是项目还没投入但是故事已经在开始描述,来吸引投资人来投资,那么这种假设成功后的投入所带来的预计回报是不确定性。所以听完了我的解释后大家明白什么股票可讲估值,什么股票是不讲估值的道理了。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最后都要接受市场检验,比如格力当时说要搞新能源汽车为此和珠海某公司事情颇多,如果这个项目成功了理论上可以在估值上给予加分反之没影响,而乐视网同样是搞法拉第但是最后情况似乎很尴尬。所以最后都是要证伪。此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你故事讲得再好,结果实践阶段不行那么必然要回归价值本性。所以无论怎么个投资方式都是最终要回归价值本性。但是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差距是用钱来说话的,这就是流动性溢价。真正的流动性溢价并不是单单体现在比如港股的大型股上,也同样体现在A股的中小票上。只要流动性偏好哪个方向,这个方向一定会水涨船高。其中还叠加一个因素就是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否存在偏见是导致资金流向是否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次我比较多的篇幅谈了索罗斯的偏见理论,比如我们科创板来了,从政策导向上来说是结构性的引导的,所谓结构性就是不希望全部的投机资金来进入。但制度制定上又显示出怕资金不来的因素,而进场操作的资金既然在制度上有利于首日做多的因素,那一定会在第一天的开市中打出了让市场都出奇的某个股的高涨幅。但无论怎么样最后都会回归价值本性。这就是前一周我分析过科创板的定位上就指出它是介于创业板和新三板之间的板块,A股是以风险登记来划分板块,它的上下波动一定介于新三板和创业板之间。果然事实便是如此,所以这个逻辑的模型就是下图所说的架构,如果你从价值出发一定会出现价格上的流动性溢价,如果叠加政策偏好一定是会有回报,如果脱离价值,纯博弈价格,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其一定是逻辑建立在所谓成长性上,说明价格一定有大资金更想要的空间,那么你索要做的就是至少半路上车,而不是故事要证伪了或资金开始撤离了去介入。
从市场目前来看,创业板走的要比主板强,其多空关键基本都处于多方,但欠缺的就是资金因素和政策导向的全面力挺。目前还没看到,只有局部结构性板块存在,所以资金的选择一定也是结构性的,所以在结构性板块中寻求中小票的价格弹性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