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市场一步三趋表现颇为纠结,虽然政策力挺人心思涨,但曾经伤痕累累的投资人似乎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三根阳线改变信仰的难度看似不断增大。这背后暗含着哪些因素呢?
从管理层的导向上看,鼓励但不可疯狂是对资本市场的主基调,市场化调节则是主要实现方式。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一方面,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银行对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形成,原本那些可以轻易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贷款的企业将越来越少,比如近期我们注意到部分电解铝企业虽然在需求回升库存短缺的情况下有强烈的融资扩产的意愿,但获得银行贷款难度相当之大。想要便捷的融资通道,要么具备行业或经营上的硬实力,要么请转道债权或股权的直接融资市场。另一方面债市在实际利率不断走低的支撑下,不断获得投资人的追捧,愈发容易的发债融资也受到了企业们的欢迎,量价齐升可以说是过去一段时间的真实写照。投资人拥有了更多的标的选择,企业及时融到了资金,市场化引导实现了双赢的格局。而相反,股权市场每每遇到融资二字就相当纠结。既要保持稳定向好的环境有利于融资顺畅,市场也总会担心供求节奏的失衡导致萧条。不过从每次历史经验可以看出,股权融资市场的高速发展往往伴随着的是繁荣,1996年、2000年、2007年、2009年、2014-2015年,无不如此。因此,当下作为国企改革万亿资产待证券化的主要场所,我们的股权市场是有着坚实的托手的,宏观经济也在此时很审时度势地开始了企稳复苏,只是市场多数人习惯于谈融色变,春天过了一大半才刚苏醒。而我们的管理层也善于理解市场的心理,融资节奏往往就是调节市场步调的工具。习惯上,市场投资人也往往在退的时候更多看到的是负面情绪,进的时候积极心理更多一些罢了。
再从短期上来说,“退二”的时间跨度延续多久此时更受到多数投资人的关注。房地产宽松政策是否会逐步收紧?改革进入深水区是否会减缓其进程?债转股是否会成为流动性的黑洞?大宗商品的回暖能否延续?这些都影响着下蹲时间段。但窃以为,随着GDP环比增速降至历史最低,稳增长药不会停。改革和债转股作为本届管理层重点工作,开弓没有回头箭,各项制度都胸有成竹。流动性方面,如果SLF、MLF、SLO不够猛,还有降准的猛药,降准虽对汇率形成一定压力,但有经济复苏作为对冲,当不可惧。至于大宗商品,更是伴随中国需求的改善和库存的短缺,小周期不会如此快地终结。
综上所述,支撑起本轮资本市场回暖的根基仍牢牢地掌握在强大的管理层手中,并且态度相当明确。短期下蹲深度充其量也就是近期平台底部,而肩负改革重任的市场需要拓展的空间却显著大于这点下蹲的深度,认清了这些,还需担忧下蹲会演变为真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