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量,地量,又是地量。已经连续4个交易日沪指成交维持在1500亿元水平,股市大数据监测显示这已创出股灾以来持续缩量的纪录,与2014年7月以来的那轮牛市启动初期相当。
连续地量一方面说明杀跌意愿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人气低迷,场外资金观望情绪浓烈,更多的是场内资金的博弈。
地量见地价,今年的市场表现验证了这一点。今年3月10日和3月11日地量后,沪指出现连续反弹,走出六连阳;今年2月5日和2月15日地量后,沪指同样走出连续反弹行情。
但是,数据量太小,不足以说明问题。为了验证地量与地价的关系,我们调取2007年以来沪指的成交数据,考虑不同时期沪指的市场容量不同,成交量的地量标准不一,引入换手率指标,用每天的成交量除以当天的流通市值,综合两个指标可以较大程度反映市场活跃程度。
先对2008大熊市的成交数据进行分析。在2007年10月12日创出天量成交后,2007年11月27日、2008年9月12日、2007年11月23日、2008年9月9日等4个交易日单日成交量不足30亿股,不到牛市顶峰期的3成。另外综合换手率指标可以找到几个连续缩量的重要交易日段,以及此后的市场表现情况,如下:
2007年11月27日段:4800点反弹到5600点
2008年8月15日段:继续大跌
2008年9月9日段:继续大跌
参考结论:2007年11月27日段的数据相对来说没有意义,与目前沪指处于调整阶段不同。因此摒弃这一数据,可以得出,在深度熊市阶段,连续地量往往意味着调整继续。但是,好消息是,2008年10月沪指见1664点后便启动了超级反弹,那正是经历了8月至10月的连续缩量,好消息中还有个坏消息是目前缩量的时间还不够。
接下来分析2009年沪指见3478点后的慢熊。出现连续缩量的重要交易日阶段及此后的市场表现分别如下:
2009年10月1日段:熊市第一波反弹
2010年2月至7月段:持续阴跌数月后反弹
2010年10月1日段:2600点下方反弹至3000点上方等等
事实上,在2009年到2014年5年超级慢熊中,像2010年2月到7月持续阴跌后反弹的阶段还有很多,比如2011年8月到10月、2011年11月到12月等等。
综上所述,在熊市中,单凭连续4个交易日的极度缩量,难以判定后市涨跌。由于沪指相比前期顶部已经出现近半跌幅,再度出现急跌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最可能出现的,也是最令人恐惧的,便是出现像5年慢熊阶段的持续无量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