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了,但是一直无暇阅读。直到最近我才买了一本坐下来阅读。这确实是一本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
丹尼尔·卡尼曼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成为这一新领域的奠基人,由此创立了行为经济学,从而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曾经指出,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仅仅存在于书本上,在现实中完全是错误的。卡尼曼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实验证伪了很多经济学的假设和理论。
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做决定的系统方式,系统1就是“快”,系统2就是“慢”。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依赖情感、经验和记忆,能迅速做出判断,但系统1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能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所以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但是,许多人只使用了系统1,而没有使用系统2。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他在整本书中就是通过一个个实验来推导出一个个结论的。他介绍了很多有趣的行为实验,这些实验不但有趣,很多还可以检验我们投资者各种各样的判断和决策是否正确。
1、先验概率
人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往往通过代表性来评估概率,从而忽略先验概率,导致对结果的先验概率不敏感。
所谓的先验概率是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它往往作为“由因求果”问题中的“因”出现的概率。先验概率有两类:一是利用过去历史资料计算得到的先验概率,称为客观先验概率;一是当历史资料无从取得或资料不完全时,凭人们的主观经验来判断而得到的先验概率,称为主观先验概率。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选择公司时,如果一家公司管理优秀,发展迅速,但是考虑到其所属行业的成功率实在是太低,于是就会认为这样的公司可能不是好的选择。或者是一家优质的公司有时陷入困境了,就可能认为其未来将一无是处而选择抛弃。
2、小数法则
人们往往很容易将小数法则即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然后抓住问题的某个特征直接推断结果,而不考虑这种特征出现的真实概率及与特征有关的其他原因。
比如,一位投资者观察到一位基金经理在过去两年中的投资业绩好于平均情况,可能就会得出这位经理要比一般经理优秀的结论。但是其真实的统计含义非常微弱。而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基金管理者来说,选择股票更像是掷骰子。任何一年中,往往每3只对冲基金中至少有两只表现要比整个市场的整体表现差。
实际上,大数法则即大样本才是统计学的基本常识。但是普通人却往往忽视它。大数法则一定要比小数法则精确,小数法则比大数法则更容易出现极端事件。在交易中,以错误的心理学“小数法则”代替了正确的概率论大数法则,这是人们赌博心理大增的原因。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人或物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比如,《基业长青》中的那些“高瞻远瞩公司”曾经都光环笼罩,但其后的业绩都很糟糕。它们的同期平均收益率为12%,而标普500指数收益率为17.5%。在柯林斯与波勒斯研究后的5年里,全部被比较公司的平均收益率为25%,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为24%。在1991年到2007年期间,被比较公司的平均收益率为14.6%,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为13.6%,那些“高瞻远瞩公司”的平均收益率却只有13%。而更多的被比较公司已经超越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如果我们买入具有光环效应的股票,其后果显而易见。
4、可得性偏差
人们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局限,进行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能够凭想象构造而得到的信息,导致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比重,但这只是应该被利用的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其他的必须考虑的信息,而人们的直觉推断忽略了这些因素,这就是可得性偏差。
比如,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热门股票,厌恶冷门股票。在与媒体的接触中做出其上涨概率较大的判断。而事实往往相反,很多被人厌恶的股票的涨幅通常大于热门股票的平均涨幅。
5、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很多人买股票喜欢看该股票之前的价位,再对比现在的价位,之前的价格就是你心中的锚,它会影响你对企业的估值。实际上你只需判断现在的价位是否在你的安全边际内,在就买入,不在就放弃。
美国投资者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认为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太高,这是因为他们以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为参照系数。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不再认为东京股市市盈率过高,尽管其市盈率还是比美国的要高得多。因为此时80年代末东京较高的市盈率已成为其比较参照的参考系数。
6、均值回归
事物通常会表现出均值回归的现象,出色的表现通常不能持续,因为出色的表现通常与运气有关。均值回归在股票投资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以3~5年为一个周期,一般而言,原来表现不佳的股票开始摆脱困境,而原来的赢家股票则开始走下坡路。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如果涨多了,就可能下跌,如果跌多了,就可能上涨。
市场对于赢家股票的期望值往往高之又高,而对输家股票的期望值总是低之又低。如果我们能够看出其中的玄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购买后者而出售前者。好公司也可能成为坏投资,差公司也可能成为好投资。购买经营良好的公司,期望这些公司收益的增长会使其价格上涨的任何投资策略都是危险的,因为它忽略了公司目前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公司的管理和资产质量这一可能性。
7、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视损失所打断,短视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这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通货膨胀的长期影响可能会远远超过短期内股票的涨跌。由于短视的损失厌恶,人们在其长期的资产配置中,可能过于保守。
再比如,有两只股票,其涨幅和跌幅相同,但大部分人会卖出上涨的留有下跌的。对于他们而言,因为上涨是收益,面对收益,一定要先拿到手。他们不能忍受上涨后带来的煎熬,生怕跌回来。所以一定要先落袋为安,却忽略了它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而下跌是损失,对于损失,不妨赌一把,所以不会去卖,因为一旦卖了,就成为实在的损失。研究表明,卖了跌的而留下涨的股票,其收益比卖涨留跌高4.4%。
8、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可以用“损失厌恶”来解释,损失厌恶理论认为一定量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多过相同的收益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对“避害”的考虑远大于对“趋利”的考虑。
在股市里,由于非常害怕损失,许多股票的拥有者在承受股价下跌时,往往会变得风险偏好,希望有朝一日股价能重新上涨。这样就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股票的价格越低,其成交量也越低,因为人们预期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所以不愿意买。这与传统的经济学的需求曲线是相悖的。
这八种心理谬误在投资中很普遍,但它只是卡尼曼研究中的冰山一角。我们必须清楚,人们一般无法充分分析涉及经济判断和概率判断的环境。在此环境中,人们依靠某些捷径或原则做出判断,这些捷径或原则有时与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存在着系统偏差。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直觉的偏差,而且还存在着对框架的依赖性的偏差人们经常会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选择。这些对于投资者而言极为重要,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