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好消费金融产业?
消费金融产业的投资机会,可以类比为2013年的手游、2014年的数字营销、2015年上半年精准医疗/基因、2015年下半年的IP(记得万家文化,美盛文化吗,都是他们的杰作),是未来6-24个月唯一能与人工智能并列的,有明确产业趋势向上推动的产业链投资机会(摘自网络)
消费金融企业呈现出:收入利润弹性大、进入壁垒高、消费场景获客后垄断性强等特性,整个产业刚刚开始群雄逐鹿,我们相信这个产业未来会出现千亿市值的企业。
目前上市公司中涉及消费金融的公司很少,只有:
重庆百货:是马上消费金融的第一大股东,持股31.58%。
康耐特:收购旗计智能已过会,旗计智能业务完全具备向消费金融升级的基础。
(非荐股,只是分享)
消费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银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经营以下部分或全部业务:发放个人消费贷款(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接受股东和股东境内子公司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
消费理念改变:
以85后为代表的千禧一代开始登上中国消费舞台的中心,他们拥有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理念。
85后自出生起,生于一个物质宽裕而非物质匮乏的时代,加上大多为独生子女,没有父辈节衣缩食的消费习惯,消费欲望大于储蓄欲望,更愿意超前消费。
85后的成长伴随着电视广告和最初的消费品牌化推广普及阶段,更愿意支付品牌溢价。
85后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崛起,使得他们更愿意为虚拟资产付费、为版权付费。
85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过程中享受了较多的生活服务,更愿意为服务付费。
同样是受成长中互联网化的影响,85后更愿意接受与互联网相关技术结合的消费方式(即消费互联网化),如电商、手机支付、征信等,包括虚拟信用。
85后,尤其是90后,作为独生子女且父辈大多有房的情况下,他们的购房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将远低于前人;这使得他们在其他消费领域将释放出较大的消费能力。
微博、互联网秀场到移动互联网直播等商业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中国二三四线城市与乡村的年轻人快速接触、了解所谓的中产阶级等高阶级生活水准是什么样子,推动他们的消费欲望升级速度快于消费能力升级速度。
互联网金融技术和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们可以便捷获得满足消费升级欲望的工具。在微博、秀场和直播中打赏,消费(看来我也属于85后了,努力变90后)
现在,微博+电商,彻底颠覆了之前的消费信息获取渠道和购买渠道。健身、美容、旅行、美食等诸多网红的兴起,起对二三四线和乡村年轻人们描绘了种种生活方式以及背后的诸多消费品,而电商与跨境电商使得他们能轻易获得这种消费品。(旅游基本靠各种攻略)
这就是今天的消费升级:月薪2万的买iPhone,内地月薪5k的也要买iPhone;一线城市的白领1年出国度次假,内地三线的公务员同样可以3年一次出趟国。(一线估计很多是一年两次,一次短途,一次长途)
行业规模:2007-2014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7%,保守预测2014-2020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5.0%,则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超过35万亿元,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5%,2020年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42万亿元。
过去5年,移动互联网和基于手机的第三方支付飞速发展,使得各种碎片式消费场景开始互联网化,这使得消费金融可以下沉到传统信用卡无法下沉到的消费交易中去。(用手机付费比信用卡方便很多)
大数据积累成熟:个人征信更容易
整个社会的互联网化,使得与人工作、生活相关的诸多方面都借助互联网积累了大数据,如医疗数据、支付数据、出行数据等,这使得个人征信更加容易,非传统金融企业(银行保险)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对客户群的征信渠道和手段。
同时大数据技术,如社交数据、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的积累沉淀和挖掘应用,使得消费金融公司能够通过大数据挖掘从多个维度动态刻画个人信用,消费金融服务得以触达更多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空白、长尾客群。(非常看好大数据产业发展)
投资于什么样的消费金融企业?
1)获取牌照的能力
根据监管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分为主要出资人和一般出资人,其中主要出资人是指出资数额最多且出资额不低于拟设消费金融公司30%,主要出资人须为境内外金融机构或主营业务为提供适合消费贷款业务产品的境内非金融企业。
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出资人条件中门槛很高的有: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非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出资人条件中门槛很高的有: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最近1个会计年度末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30%。
目前全国仅有15家获得牌照,我们了解后续原则上每个省只发一张。已经获得牌照的企业有:中银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四川锦程、捷信、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海尔、苏宁、湖北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杭银、华融资产管理、晋商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
2)获取低成本资金的能力
目前我们走访的消费金融公司,最低的资金成本可以到5%,但最高的达到了18%
3)获取消费场景的能力
消费金融公司获得的资金最终还是要投向与一个个具体消费场景相关联的消费客户。理论上“事事可分期”,目前各种消费场景已经完成消费金融化的很少,除了线上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外,有大量的空白,这时很考验消费金融公司组织线下团队去抢占消费场景的能力。
4)打造风控体系的能力
一个完善的风控体系包括:征信、信审、风控大数据支持和催收;风控体系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存续能力和盈利能力。
信审的算法,如反欺诈;催收团队的搭建、征信数据的累积,都需要专业的团队。而且一个风控体系搭建之后,本身会成为一个强大的竞争壁垒。做的越早、切入的消费场景越多,掌握的客户越多,有滚雪球效应。
我们判断5年后,难以再诞生新的消费金融公司了,因为风控这块新人和老人的差距会太大了。
5)管理线下队伍的能力
掌握消费场景,面对终端客户,需要大量的线下团队;信用审核、坏账催收、电话销售中心等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员。因此,如何管理这些人是个挑战。
实际上从事线下消费场景开拓、信审、呼叫中心和催收的人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白领或蓝领工人,这块的管理对公司管理层是有难度的,我判断互联网公司和基本所有的大国企都做不好,这就给了现在野蛮生长的民营机会。
在人人有价值、事事可分期下,客户与场景的粘性和弹性,会导致具有先发优势+抢夺客户场景有狼性的公司,未来会形成良性循环,配合客户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风控优势,我们认为消费金融最后会出几家大市值的垄断企业。其发展历程可能类似过去10年的电商
作者系前券商研究员,对产业的研究较为深入,在此感谢作者的分享!
晚上8点,一直播,大盘十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