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猪年收官战A股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三大股指均以大跌收盘,其中沪指跌破3000点,报收在2976.53点。那天北向资金也是大幅流出的,可见疫情在节前最后一天已经在影响投资者的情绪了。现在很多投资者都对假期后A股的表现特别关注,也有一些焦虑。那么我们来重点谈谈对后市的看法。首先假日期间,外围市场仍然是在交易的,我们因为疫情还延长了假期。那么A股开市后的表现最直接的参照可能就是外围市场的表现,特别是港股和A50期指。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恒指上周累计下跌5.86%,其中国企指数下跌6.7%左右,而A50期指,在假期里跌幅超过8%。那么如果上证指数按照外围平均跌幅6-8%来算,指数应该在2738—2800点有支撑,考虑到年前最后一天上证指数率先下跌了2.75%,那么按跌幅来看算指数应该落在2820—2880点。以上是最简单的参照。这次疫情因为已经被世卫组织定义为国际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事件的突发性最容易让我们和2003年的那次非典(SARS)疫情来做对比,那么我们也来做下对照。2003年非典爆发的时候,上证指数是最终下跌了8.8%。如果按这个跌幅来测算,上证指数的支撑位在2714点附近。但从目前我们获得的信息来看,此次疫情虽然传染性比SARS强,但是致死率没有SARS高,这也正是世卫组织没有把中国列入疫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判断这次疫情仍然只是一次突发事件的冲击,对短期而言投资者情绪的波动对市场的扰动因素更大,当然情绪也会随着疫情的好转而逐步修复,而且这个时间,按照钟南山院士的分析,应该不会很远。故上证指数应该短期会在2700点之上形成有力支撑,随后就是观察疫情的变化情况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了。
第二点我们要分析下这次疫情对于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影响。参照2003年非典疫情的经验,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应该是旅游酒店、餐饮服务、百货零售、机场航空、港口运输、影视以及消费等。相对受疫情影响有限的行业应该是计算机、电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文化传媒。而医药以及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诊断等细分行业可能短期会受益于疫情的影响而获得更多资金的炒作。我们在类似事件冲击来临时,曾做过统计,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给我们一些启发。投资者通常会在事件发生时低估事件冲击的严重程度(比如假期前),随着标志性突发发事件发生,市场会出恐慌导致大幅下跌,并超跌(可能假期后)。随着标志性突发事件的缓和信号发生,市场会出现反弹。随后,事件冲击影响消失,市场又重新回到基本面、流动性的决定框架。参照非典时期的思路,本轮疫情的后市演绎与应对可能是:2月3日开市后医药及相关板块,前期景气度较高而受疫情影响相对有限的板块成为避险板块。当疫情缓和时,最先反弹的板块可能是金融、地产和汽车。随着疫情进一步缓解,市场开始全面反弹,则前期景气高的电子科技、新能源汽车、传媒、计算机将会继续成为主战场。最后当疫情的影响开始出现消退时,前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旅游酒店、机场航空、餐饮百货、食品饮料、影视消费等行业会重新受到关注并开始大幅反弹。
关于这次疫情影响经济,再想多聊几句。第一,我们认为影响经济的并不是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本身,而是为了控制疫情的扩大和蔓延所采取的各种限制,比如工厂延期开工、让居民暂时减少外出消费和旅游,比如有些国家对我们的入境采取了限制措施等。特别是一些第三产业,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有些连锁餐饮业停工,原材料囤积不说,就员工的这部分工资开支就足以压垮一些小型企业。所以早一日复工,经济就早一日恢复。第二,现在披露的数据很多,核心的拐点数据,主要还是看湖北地区以外的全国每日新确诊病例数据,而新的疑似病例数据,可以作为前瞻性的参考,也就是说一旦疑似病例减少,且持续几天减少,那么可能疫情会出现一个拐点。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下周复工以后,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数据是否会再度增加还是减少。第三,当然,疫情对于经济基本面肯定会有一定的冲击,但是以2003年非典为例,对当时经济的冲击也是一次性的暂时性的,并且集中体现在2003年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下滑并没有持续性。而2003年三季度以后经济出现了回暖,特别是消费数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报复性回升。而2003年下半年是资本市场的下跌主要还是受到了当时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收紧所引发。记得那个时候起央行开始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所以疫情短期影响投资者的情绪性更多一些,而中期更多的还是要看货币政策以及回归经济基本面。我们现在处在全球降息周期,国内也持续降准多次,我们现在的医疗手段、科技进步的程度已经远超非典时期,当年互联网也不发达,现在全国响应动员都很快,很多人都迅速获取信息并采取自我保护意识在加强,现在医务工作者的经验也比较丰富,监管层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可以说是今非昔比,2月1日央行等5部委联合发布通知,重点是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力充裕。2月3日,央行又将开展1.2万亿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也折射出管理层对于市场的呵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出台,央行亦会动用更加有力的政策工具箱来释放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文中涉及个股仅为复盘分析所用,不做任何买卖个股推荐。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