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盘指数磨磨唧唧,基本没有变化,关于大盘指数的走势,在昨天午评《市场最有可能的演绎路径》当中,已有分析,大家可以选择回看。今天我就谈指数,跟大伙聊聊最近资本市场的“新网红”——债转股。
债转股,顾名思义,银行发放给企业的贷款,企业不用再还了,转换成一定的股份,即银行将对企业的债权转换成对企业的股权。这样一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来了,报表看起来好看多了。同时,一旦经济形势好转,企业走出困境,这些股权无疑能获得更大收益——股价上升及股息汇报。而企业呢?再不用为持续的还本付息发愁了,企业财务成本会下降。给企业放贷的银行不再是债主,而成了“一家人”,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当下,对企业发展无疑是个利好。
当然,凡事都有利有弊,债转股亦是如此。银行放贷原本是“旱涝保收”——不管你企业经营的好坏,你都是要还本付息的。即便是破产清偿也能收回一部分。就像股民自嘲“炒股炒成了股东”一样,银行放贷放成了股东也是一种无奈:如果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就不需要债转股,企业也绝不甘心出让部分股权,甚至是控股权。债转股后,银行成了企业股东,那么企业的日常经营自然也是要操一份心,否则企业再经营不善,那可就是血本无归了。
企业呢?这就好比杨白劳欠黄世仁钱,欠款和利息不用还了,自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受制于人。杨白劳再像戏里唱的那样:集上买二斤面回家包饺子、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等等,黄世仁那可就要表示不同意了——这些东西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生产经营,所以我反对!更要命的,喜儿无疑是杨家最大的“优质资产”,老杨想要招上门女婿,黄世仁会反对,提议把她嫁给西门大官人当小老婆,因为能立刻改善杨家的经济状况等等。
对此,债券大王比尔·格罗斯今天在twitter上留言说:内地的债转股方案,我们称为“违约”。
但是,假如小明公司在银行贷了100块,经营不下去了,两条路:破产与债转股。
A、破产:破产清偿银行大概能收回10块钱(这还是乐观的假设,很多连10%都拿不到)。企业破产,员工失业,地方政府损失税收等,各方皆输。
B、债转股:银行将这100块的债权以30块卖给“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小刚,小刚成为小明公司的股东(成本价30块,占小明公司50%的股权)。然后,小刚作为大股东,开始重整小明公司,小明公司经营好转后,小刚找到新的接盘侠,50%的股权卖了40块。小刚赚了10块钱,也有可能小明公司最终还是破产了,小刚只收回10块。
所以,相对来说B比A好。更何况债转股催发的行情有历史借鉴,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暗示。
债转股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上世纪的 90 年代末。那时,国有企业举步维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攀升,企业负债高企,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剧烈冲击,暴露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众多问题。面对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形势,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债转股就是其中一条。
上证指数和债转股落地政策(1997-2001)
上次债转股以政府主导,本次将以市场为导向,不尽相同。但从当前市场的解读来看,明显偏正面,龙头海德股份连续涨停。
“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没用”,被人利用说明你有用,有利用的价值。这句话放在股票市场最合适不过。一旦股票市场不再作为战略工具,变得可有可无,那行情就真的无望,相反,如果中央希望股市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那么一定会想办法重振股市,因为没有好的预期,债转股很难大规模展开,毕竟市场化的背景下,银行也不傻。
正是基于这种逻辑,所以现在有人鼓吹“债转股=牛市”,一万亿债转股规模=万亿资金入市等等,企业欠银行钱,没钱还,那可能就要抛售股票变现还钱,而实行债转股后,贷款本息变成了股权,企业不用再将股票变现了,变相等于这笔贷款进入了股市。从心理层面讲,的确是个利好。
当年“债转股”后不久就迎来了加入WTO的风口,中国一步步晋级为“世界工厂”,可以说制造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再次启用“债转股”争取时间,更多的则是为国内改革转型赢得时间。
至于有没有可能象上次一样,迎来一波突破五千点的政策性牛市,取决于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顺利程度,对此我们必须保持理性的认知。
债转股概念分两类:
一是平台型的,专业进行不良资产经营处置;
二是本身债务很高,具有债转股的需求。更具体投资品种,请关注本人今天的语音解盘分析提示。
风险提示
本人郑重强调:个人不会从事任何形式的代客理财、分成等非法证券业务,不会有任何形式的个人收款帐号,不会在任何公开场合,推荐任何具体投资标的,文中所提及个股,仅是案例分析并非个股推荐,据此买卖,盈亏自负!本博主请各位投资者不信谣不传谣,理性投资,谨防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