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股份昨天公布了自己的一季报,报告显示,同比去年,今年伊利股份一季度营收下滑10.98%,净利润下滑49.78%,扣非净利润下滑37.27%。今天伊利股份股价大跌近7%。
国内乳制品巨头
从上世纪,以达能为代表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与国内企业合作,给中国乳制品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发展过程中,行业经历了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整个行业逐渐向抗风险能力更强、规模优势更明显的龙头企业集中,于是诞生了伊利和蒙牛这两个国内乳制品双巨头。
1996年,伊利率先在A股上市,2004年,蒙牛远赴香港上市,至此,两个竞争对手,一个在香港,一个在内地,遥遥相望。
而它们的股价走势也符合它们国内乳制品巨头的地位,三聚氰胺事件后,两家公司股价稳步走高,复权后,股价均翻了20倍。
外资最爱喝的奶
国内乳制品两大巨头,只有伊利在A股上市。而因为人口红利的关系,外资又对A股中的的消费股情有独钟。资金偏好+唯一性,让北向资金刚一进入市场,就开始大肆买入伊利股份。从2014年末的持股占比2%,一路加仓,直至买成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排十大股东的第一位。
而今天,北上资金暂停交易,伊利股价日内重挫,并且带动一众食品股集体下挫。甚至隔夜公布逆天业绩的三全食品(净利润同比增加541%)也不能幸免。笔者也在想,要是今天北向资金在的话,他们是买还是卖?
不过北向资金似乎早有先见之明,2019年,北向资金大幅减仓伊利,持股比例从之前的15%缩减到了现在的11%。
消费股的未来
截至今天,四月份创历史新高的个股,一共125家,其中主要方向也是集中在医药、以及食品饮料上。医药以及食品饮料这类必选消费的上市公司一季度的业绩受到疫情加持,集体爆发,股价也给出了积极反馈。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它们的业绩是否还能维持高增长?能否支撑这些股票再批量创新高?笔者无意在这个时候唱空它们,资本市场从来是少数人赚多数人的钱,现在医药、食品的热度这么高,一旦业绩不及预期,给的就是伊利这种单日大跌,即使业绩符合预期,也不过是三全食品这种小幅调整。对它们来说,最好的做法或许就是边打边撤,耐心等回调后再介入机会。
与这些必选消费相对的,是一些可选消费,近期的促内需消费政策密集,而国家倡导的刺激内需消费最后落地重心也一定是在这些东西上,毕竟不管国家刺不刺激,必选消费总是少不了,而增量也只能来自于这些可选消费。
所以对消费,笔者建议分成两边看,政策受益的不会是最近创新高的必选消费,多去看看位置尚低的可选消费。两会时间确定了,会前行情也将开启,五月不悲观。
本文任何信息内容都仅供投资者参考,涉及到的个股,只是对基本情况的一种陈述,不是推荐,所有投资决策及其后果均由投资者自行负责。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钱伟,执业证书编号:A04606200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