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电影新、老两版比较记。
今年是二战胜利七十五周年。
提笔写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几个字,心中的波澜、感慨、温暖、怅然便似潮水般汹涌,冲击着颤栗的灵魂。
最近有机会再看了一遍央视播放老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依然热泪盈眶,往事历历。
今年是二战胜利七十五周年
二战电影有三部,载入史册,起码是我的记忆史册,其中首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二选法国电影“老枪”,三选苏联、意大利、法国合拍的“德黑兰43年”。(“岸”也相当相当不错,系德黑兰43年原班人马)
首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内心汹涌澎湃。
1973年左右,南空文工团,本团男高音歌唱家胡金海(现在是网红独立歌唱家,曲词均由自己本人完成,或改编、改写,非常活跃。)在文工团完成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置办了南空文工团图书室。(经过石义昌副政委同意。)
图书室,功德无量,我们诸多战友各自在回忆我们的芳华时刻,极少有人提及这个图书室!
图书室在那个时候,相对唯有8个样板戏的文化生活中,为我们枯燥的、沉闷、暗哑的生活撕裂出一道明媚的亮色,“外国文艺”“世界文学”,这两个开面极小版面的小册子,(可以轻松放入口袋。)打开了我们渴望了解世界、世界文化、文学的干渴之心。
就是在这两个小册子里,苏联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从天而降般,激动了我们的心房,久久不能平静,久久不能平静。
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令我和胡金海绕着雍园、梅园新村、汉府街,久久讨论、阐发,好像当代文化、文学的辽阔世界已被我们尽收囊中似的。
也因为茨威格,我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视为同道,谈茨威格,会碰到许许多多有规格的成功人士。(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被人称之为惊人的杰作)心灵的焦灼、三大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等。)
胡金海对民国演绎,了解甚广,人物、事件的反反复复的更叠、变幻,他如数家珍。我们的图书管,买了一套民国演义丛书。
我和胡金海大校多有分歧,辩论往往十分激烈,但是他的奇思妙想还是令人佩服的,当然他的载入史册的功绩,我认为就是创立了南空文工团图书室,那个小小的寻入小排练厅一角的几格楼梯的下面。
胡金海的图书室-南空文工团的,功德无量!
2015年,我路过影城,忽然看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赫然列在当天的电影排版中,我迅疾买了票,尽管要在外面徘徊近一个小时,但是,相对能够在电影院的超大银幕上观赏电影静悄悄,徘徊近一个小时又何妨?
我以前起码在电视里看过4遍以上静悄悄,但是毕竟是在电视里看,和超大银幕比较,岂能同日而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坐在宽敞舒适的电影院,仰视立体声超级宽银幕,嘿!
影院暗了下来,电影开始了。
环绕立体声、杜比、小号吹出的凄凉、孤独、静谧的独奏,我眯上了眼睛,沉浸着。
不对!不对,肯定不对!!
电影开头就不对,彩色的、故事发生地的战争年代的艰难、略带幽默的场面滑入我的眼帘。
我陡然想到,这是新拍的静悄悄吧??
孤陋,我不知道有新拍静悄悄的事情。
我只知道中俄和拍过电视连续剧,以及搬上过歌剧舞台剧。
好吧,花了钱、耗了时间,静下心来漫漫欣赏吧。
看完了,我没有那种字母缓缓向上拉升时站立不起来的激动、不舍、依恋、沉浸其中的回味,没有。(近来唯有电影“赎罪”观后还有那么一点味道。)
新版不及老板,很不及!
新版将老版中的黑白部分做了整合,加强,将战场的激烈、残酷、悬念做了相对更加精彩的展示;特别是3D的介入,如入无人人之境的真实;但意境、意味、氛围,失落、偏离得太多、太多了,失去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为震撼人心、意境辽阔、余韵无穷的艺术气息。
史诗般的境界冲淡、消散了。
”在一个远离主战场的静悄悄的偏远的铁路车站附近,虽然偏远,但不失为兵家要道。
驻守其间的是准尉瓦斯科夫带着的两个班的女兵驻守其间;原来的男性战士的酗酒、偷情、争风吃醋,打架,令责任心极强的瓦斯科夫准尉无法管理。在瓦斯科夫准尉一再要求下-坚决不许喝酒的战士方能驻守此地,但是,要求基本满足,只能来一帮女战士了。
中士丽达每每半夜要偷偷溜出去,穿越静悄悄、雾茫茫的厚重的树林,给寄养在亲戚家的儿子喂奶。
这次,在谨慎的返回途中,影影绰绰看见了3个德国鬼子在此出现。
丽达不顾违反军纪的处罚,迅速告知准尉瓦斯科夫后,准尉对比敌我力量后,决定带5个女兵,前去狙击。
结果......。”
老版的美,在乎结构,三段式、三时空的结构,当然用三段式结构概述是不精确的,仅仅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新版只将战争残酷的一面呈现出来,这一段是到位的,运用了环绕立体声和最先进的3D技术,其场面、景深、镜深效果绝佳,超过老版中的黑白部分。
当然,现代拍摄的工业技术拍出的是细腻、精美、层次丰富的,这是老版不及的,但恰恰是老版的黑白质朴,恰到好处而出挑。
老版“三段式”“三时空”,(一)战争回忆的黑白部分是第一时空,是主体;(二)现代,瓦斯科夫将军带着丽达的儿子祭扫妈妈的墓地以及一帮无忧无虑的青年男女在此郊游的场面,是油画式的彩色,一群郊游的年轻人无意来到了当年残酷决战的、现在是那么宁静、悄悄的地方,此为第二时空;(三)第三时空是水粉画式朦胧色彩的、散文化略带造型感的闪回-每个行将壮烈牺牲的女战士都有一段美轮美奂的点闪。
三个时空有机交错、以黑白之残酷的战争场面为主体、为第一时间;而此地的战争场面是独特的、充满悬念、跌宕起伏的。(新版将主体部分的黑白变成彩色)
这种创新的形式本身就变成了内容;空间的三度交错,有直接参与了叙事的果效。
小说和电影的看点,或者说就是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多胜少与寡不敌众的瞬间翻转!极度精巧的悬念-而又是残酷的悬念,更尤其是是一群美丽、充满青春生命的女兵;一群充满幻想、憧憬以及有美丽、惆怅、忧伤闪回的水彩粉色的画面冲击。(原版中有年轻女兵的彩色的裸体镜头,更加凸显战争的残酷。)
当代-油画色彩,和平生活的宁静,一群无忧无虑的青年男女,来到风景优雅、宁静舒适的原战争的发生地夏令营,他们怀着新奇,未泯的童心,聆听树林枝端上布谷鸟的春鸣:布谷-,女青年数着数:“1”,布谷-,女青年:“2”,布谷,女青年:“3”.....,静悄悄的密林、静悄悄的弥散,即使是数着布谷鸟清脆的叫声都满含着幸福的欢悦。(此地是油画色彩的画面。)
他们哪里知道,卫国战争的从前的此地.....。
同时对应着的黑白的场面是,寡不敌众的年轻女兵也在轻轻地发出:“1”,“2”,“3”......。
一边是欢快、幸福、撒娇式的数着布谷鸟的叫声;一边是满含着恐惧、惊吓地数着德国鬼子一个一个地出现,不是3个,而是8个、9个.....,啊,几倍于自己的敌人。
再去搬兵已经来不及。
只能命令女兵莉莎一人返回找援兵。
瓦斯科夫准尉(唯一的男人)认为中士丽达看见的仅仅是3个鬼子,(丽达当时确确实实只看见3个德国鬼子。)他带了5个女兵加上他自己,显然是足够的,是以多胜少、绰绰有余的。
战争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残酷性在“布谷”“布谷”的幸福、轻盈、无忧无虑的数数中展开,其对比是何等强烈!
瓦斯科夫只带了5个女兵,加上他自己,应该说面对3个德国鬼子,又加上德国鬼子在明处,他们在暗处,完全处在主动的一方,以多胜少。
但是,“布谷”“布谷”“1”“2”“3”的平行对应的效果陡然增加了力量对比的彻底翻转性,厄运迎面袭来,躲也躲不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悲剧,荡气回肠,是美丽女性生命奉献的地方,是及其容易被人遗忘的一段,而且是显然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遗忘、淡忘的场景。
电影中每一个女性的粉色画面的闪回,点缀、勾勒、凸显了多么柔美、青春、生命及脆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岂可没有油画色彩的当代人的无忧无虑、和平幸福、忘记往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岂可没有水粉色彩的幸福、忧伤、憧憬的片段闪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岂可只留下浓墨重彩于那一段的战争残酷的孤立,显然失色.....。
是的,的确是的,战争场面占据80%,但是,撇掉了以上两段时隐时现、两种区别甚明的彩色画面的勾勒、穿插,一部美学意义非常饱满、意味深长的优秀电影,留下的仅仅是略带悬念的战争电影了。(新版的拍摄技术是没有话说的。)
几个牺牲了的美丽女兵,各个性格突出,共同的一点就是战争的残酷、野蛮、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塑造了她们共同的宿命。
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战争,最终将5个女兵浸入了血泊。
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失败的,是缺少艺术前瞻的,重拍理应更富有当代性一些,但是他的取舍表明了导演的局促、单调,作者“瓦西里耶夫”如果在世,目睹了这样的新版,不知会有什么感想。
一句话,新版缺少创新,缺少现代性,有的只是现代工业的高科技化!
高清晰、立体、杜比、环绕、3D仅仅是技术手段,现代性不仅仅是技术的,而是哲学、美学、现代性的超越的迷思。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在他无数众多的创作作品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为成功,令他英名永流传。
小说原本的创新、现代性,及其载入史册,具有偶然性,文学艺术包括音乐(音乐尤甚。)亦然,伟大作品的出现,一是时代的呼唤,更重要的是作者勤奋百倍之灵光闪现的瞬间捕捉!
有的人,亦或绝大多数作家,是难觅到这种高度勤奋后之灵光闪现的瞬间捕捉的。
鲍里斯.西里耶夫,近几十年创作,灵光闪现的瞬间,他捕捉到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老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尽管拍自于1972年,至今依然透露出穿越时代的现代性、永恒性的光泽、隽永。
她,乃是二战电影作品的一朵奇葩而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删掉了两个色彩不尽相同的、随时穿插于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之中的散文化段落,静悄悄的美、静悄悄的对比,静悄悄透露出的苏联(俄罗斯文化)的厚重,失落的太多。
新版的静悄悄,战争场面、战争的过程与老版出入不多,而且场面也要宏大得多,演员也基本到位、个别的甚至超过老版的演员,但是由于删掉了不应该删掉的,二战的电影的独特性表现,要差得多。
她的宏大的史诗感没有了。
她的导演的现代超越性、史诗叙述性冲淡了。
我每次激动无比地和人们、朋友谈起静悄悄,心理的激动难以平复;我特别和下一代的女儿谈论,同样怀着这种艺术化扎入心理的激动,女儿又佳理解,她特别知道我对静悄悄的爱,我不是个革命传统的歌德者,也不是战争与和平的鼓吹者,但是,唯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每每看一遍,心中涌起的就是这些,而且是非常强烈的这些。
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带来的永恒性。
特别是瓦斯科夫将军带着中士丽达的儿子,在静悄悄的墓碑前的凭吊。
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易忘的;忘记了过去,那就意味着背叛!
这就是艺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力量。
我不是爱个说教的人,但是看完老版静悄悄,时不时喜欢说教一番,女儿听我说教,完全理解,就好像我理解她那么喜欢“追风筝的人”,那样的激动。(她更爱小说。)
有可能,有机会,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老版的,真的,一遍看下来,灵魂有净化!
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在当下乌七八糟的影视作品泛滥的当下,静悄悄一下必有收益。
最近网上发生的2.27事件中的乌七八糟、热闹非凡、粉丝(屌丝)为一个俊俏男星的形象做的“努力”“辨析”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我无比愤怒之,事件参与者是青年男女,责任是这些粉丝拥趸的家长、长辈们的失职,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的家庭!!
二战作品,有三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老枪”“德黑兰43年”,我都十分十分喜欢。
我首选“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荡气回肠的静悄悄。
朋友,朋友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能够让他们沿着我提供的观影线索,静悄悄地看一遍“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吧。
任何好电影,(好的文学作品)都要带着信仰、朝拜的心境观看,于静悄悄中,将灵魂升华。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获得1973年威尼斯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全苏联电影节大奖。
把一部边缘地带的狙击,拍摄成了一部史诗般可歌可泣的电影;从5个美丽青春女性的壮烈牺牲,凸显出高级的文学艺术深入骨髓的哲理、人性、爱与死的追问......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提供三部电影,在宅家期间观看。
“赎罪”和“英国病人”看两遍;“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看三遍。)
本文完成与三八妇女节,我的静悄悄书写,恰恰是女性,战争中的女性,为人类世界和平做出牺牲的五个美丽、青春的女性。
我多么希望我们的孙子辈,目前13-18岁的青少年能够凝神屏息,看完一遍老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啊,史诗和壮烈有那么一点点点燃在他们的心中,那是多么美好啊。
10.1国庆,是烈士的鲜血堆积而成;是千千万万的人民解放军前赴后继的硕果;在此写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后记,以示纪念。
2020.3.8完成于三八宅在家中.10.1.号.任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