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收紧再融资的传闻终于在2月17日成为现实。从本次再融资的规范措施来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上市公司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二是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但对于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再融资的,不受此期限限制。三是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除金融类企业外,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四是明确定价基准日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
证监会就再融资作出的上述规定,实际上是斩断了定向增发的圈钱之手,定向增发从此或将告别“圈钱时代”。
最近几年,定向增发越来越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利器。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金额为3510亿元,但2014年、2015年,定向增发几乎成倍增加,分别达到6822亿元和13723亿元,2016年更上一层楼达到16951亿元。而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金额剧增的背后,是上市公司圈钱的加剧,各种黑幕交易、内幕交易也是频频上演。
比如,上市公司有钱也融资。有的上市公司一边是巨资理财,一边向投资者伸手再融资。有的公司则是将大量的募资用于理财。又如,有的上市公司把股市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频频向股市再融资,而有的新上市公司,刚上市几个月,就向市场伸手要钱。还有的上市公司在融资的时候,向市场狮子大开口,融资规模甚至超过了公司本身的规模。而为了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发行,定增价格通常都是折价发行,并且在定增股份解禁时,通常都辅之以利好护航,不排除利益输送或内幕交易的可能。
如此一来,一部定向增发融资史,演变成了赤裸裸的圈钱史。而且由于圈钱太过容易,上市公司融进巨额资金后,也是大手大脚,慷投资者之慨。高溢价收购资产,甚至收购垃圾资产、亏损资产。各种股市黑幕也因此而上演。也正因如此,这一次证监会向再融资出手,向定向增发出手,实在是抓住了上市公司圈钱的要害,而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对症下药。比如,有关“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的规定,上市公司再要狮子大开口就不可能了。又如18个月的融资间隔期的规定,一些IPO企业试图上市后马上进行再融资,同样也难以实施了。
也正因如此,伴随着再融资新政的出台,上市公司试图通过定向增发来“圈钱”的做法显然变得困难起来。这是A股市场的一个重大利好,同时也是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一种保护。此举对于优化A股市场的资源配置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但尽管如此,再融资新政仍然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为定向增发设置门槛,参照配股的门槛设置,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低于该门槛的,上市公司只能向控股股东或战略投资者实施定向增发,而不得向特定对象进行融资。又如,规定融资金额不得超过前次融资以来上市公司给予投资者现金分红金额的两倍。再如,前次募资使用未达到预期盈利目标的,上市公司五年内不得再融资。如此一来,上市公司越发难以圈钱了,定向增发将彻底告别“圈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