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一个很特殊的一年,自春节伊始新冠病毒就是我们这一年都绕不开的坎。去年众多经济学家和智库都为中国经济要不要保6吵得不可开交。但眼下市井大街上大家却又都开始说中国经济好。
中国经济到底好不好?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我们总是会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身体接触到的,认为这些可以切身感受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从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中去认识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
这样的感受我觉得是对的,切肤之痛才来的真实,才让人信服。但是事实的真相就真的如我们感受到的吗?
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上海参观世界博览会的经历。当时天气预报预告上海气温适宜只有二十多摄氏度,但是参观园区的游客都认为气温超过了三十多度,闷热难耐是普遍的感受。气象学专家说,天气预报的温度是正确的,游客感受到了的湿热也是正确的,由于园区游客众多,长时间大量人群堆积造成了局部“气候”的变化。
可见管窥蠡测未必是准的,眼见未必是,耳听未必虚。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两个重要数据,简单来看看中国经济真实样貌。
一是,中国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前值13.5%。10月M2同比增长10.5%,预期10.8%,前值10.9%。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493亿元。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898亿元,预期7942.9亿元,前值19171亿元。
二是,10月CPI同比0.5%,前值1.7%。PPI同比-2.1%,前值-2.1%。
从社融规模来看,10月存量社融增速13.7%再创新高,为2018年1月以来最高点。10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42万亿元,同比多增5493亿元,同比增速13.7%,连续8个月提升。
今年下半年,政府不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新基建是造成社会融资增长的主力。随着地方政府债基本发行完毕,宽信用已经接近尾声。经济恢复的重担也将由地产、基建向制造业、消费切换,但靠制造业和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往往不会有直接推进大项目来得有力。
随着5-6月货币财政政策调整的滞后效应将逐步显现,社融增速将由前期的快速上行转向高位筑顶、逐步回落,逆周期调节力度将会减弱。失去了政府投资这针强心剂,后面中国经济要靠什么呢,我们面临的局面仍然很严峻。
再来看看,跟大家伙日常更紧密的通胀数据。
10月CPI同比上涨0.5%,较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较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1.8%,影响CPI下降约0.41个百分点。其中,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肉供给持续改善,价格环比下降7.0%,降幅较上月扩大5.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国庆中秋假期居民出行增多,飞机票、宾馆住宿和旅游价格分别环比上涨9.4%、4.1%和2.8%。
拿掉猪肉以后CPI重回通缩,PPI再次走出负增长,物价低迷仍是常态。
可能大家都希望看到物价水平下跌,不希望看到物价的上升,恨不得物价水平越低越好。但是从经济学角度看,物价一旦由通胀变为通缩就要发生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前的世界经济出现的大问题。多国出现了重大经济危机,人民没有钱,商品卖不动,物价水平一跌再跌,通胀就此而来,经济形势愈加恶化,至此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略微的通胀对经济的增长是有好处的,千万不要期盼通胀的来临,一旦来临就是经济有问题。目前看10月CPI同比0.5%,前值1.7%,但是排除猪肉后CPI就来到了-8%附近。仅从这个数据看,你就知道我们的国家经济形势仍然十分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