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一周的交易结束了,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停下脚步,审视一下这波行情。先给大家罗列一组数据:年前年后这两周时间,主板沪指上涨了5.04%,深成指则上涨了9.1%;但是这期间上涨家数为1362家,下跌个股家数为2743家;进一步统计,这两周内涨幅超过10%的个股仅有374家,而跌幅超过10%的个股却达到683家。
看了上述的数据,相信一定会让很多投资者振聋发聩,难怪有媒体把这波行情成为“股灾式的牛市”,更有甚者,已经有人把这波行情与2018年年初的这波行情进行对比,当时这波行情持续了21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区间累计涨幅达到8.62%,而且市值大于3000亿的个股平均涨幅为12%,而市值在100亿以下个股平均涨幅不到1%。众所周知,当2018年这波“春季躁动”行情结束之后,接下来市场出现了一波大幅调整的走势。
历史总是有惊人相似的地方,越是把当前这波行情的特征与2018年年初这波行情进行对比的话,很多投资者越会觉得“再现历史”的可能性极大。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虽然这两次行情的特征在“形式”上面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深入地去看,这两波行情在“神韵”上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地方。对于这波“春节躁动”行情,笔者再一次表明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到目前为止,这波行情的中期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波行情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之前行情不同的地方,需要我们的投资者及时认清市场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相对应的操作策略。
「市场逻辑」
情况一: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完全不一样
2018年这波行情从外部情况来看,在1月底美联储突然收紧货币,使得美股出现了暴跌,导致美元资产大量回流;同时在那一年中中美在贸易方面的冲突也不断升级;而从内容情况来看,那个时候管理层也继续加大了供给侧改革的力度。所以说当时整个市场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相对而言,都是比较严峻的。而目前市场的内外部环境与那个时候完全不同,外部方面因为海外疫情的形势依然比较严重,因此中短期内美联储的宽松量化政策不会发生变化,而且经过这两年的考验,A股承压贸易冲突的能力更是不断提升;在内部方面,目前央行在货币政策上面不会进行“急转弯”,这样能保证整个市场相对宽裕的流动性。同时去年12月份更是提出了“需求侧改革”,通过扩大国内总需求来提升消费,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因此在这种内外部环境下,起码股市不具备出现大幅调整的可能性。
情况二:北向资金的态度完全不同
回顾2018年1月底之后,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情况下,北向资金连续出现了大规模净流出,最终使得整个市场出现了见顶调整的局面。而从新年第一周的情况来看,开局几天北向资金虽然呈现了小规模净流出的状态,但是在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内,北向资金当日的净流入达到了206亿,仅次于2019年11月26日214亿的规模。而那次是由于MSCI扩容,因此当时的净流入属于被动流入。由此可见,周五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的规模已经创出历史水平。对于北向资金的流向,笔者多次强调过短期的流进流出,与市场涨跌之间不存在必然关系。而持续的流进流出,对于整个市场的中期趋势将起到指示的作用。再加之去年11月份和12月份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达到1151亿的规模,综合来看这波行情的中期趋势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变化。
情况三:热点不断在大市值板块中的轮动
相对于2018年年初的这波行情,当时整个市场的热点不仅仅集中在大市值板块中,而且还集中在部分拉动指数的大市值板块中。而当下市场的这波行情,虽然仍然集中在大市值板块中,但是相对而言,活跃的板块数量比2018年那波行情要多,并且热点还出现了此起彼伏的特征。正如周五市场热点来看,虽然前期强势的军工、有色、消费板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是笔者近期反复强调的科技板块却在当天的市场中出现了全面活跃。这些情况都说明,当下市场的热点并不是集中在几个板块中,而是在这些大市值板块中不断地轮动着。对于这种情况,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行情的特征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无论是港股,还是美股的行情中,也都是呈现出部分大市值板块拉升股指,而多数小市值板块会呈现震荡,甚至回落的走势。这也是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后,未来行情的重要特征。
「热点策略」
既然在上文中,笔者已经把当下这波行情与2018年年初行情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并得出了这两波行情虽然在“形式”上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神韵”完全不同。因此作为普通投资者来说,此刻应该坚定对这波行情的信心,同时在操作策略上面从笔者之前强调的三条主线板块中,去寻找相对龙头的公司。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科技板块中已经呈现出短期内承接有色、军工和消费板块的特征,因此在中短期的操作中,仍可以对于部分科技板块进行重点关注,下周全球CES展会将如期举行,因此当下仍可以在半导体、芯片、5G、消费电子和Mini Led板块中寻找机会。同时对于在前期强势的军工和有色的龙头个股,一旦出现较大幅度地震荡,仍可以寻找中期上车的机会。
在《吕氏春秋》中有这么一段话: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这期间不仅仅是市场规模和交易品种的变化,更需要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在投资思路和理念上也要及时调整和变化。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固守着过去成功的经验不做任何改变的话。笔者只能说,接下来被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所淘汰。看看自己周围炒股的朋友们,有多少能坚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
古人说过: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证券投资也应该遵循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