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传统金融机构纷纷搭上智能化转型的列车,加强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一场“机器人理财”的浪潮正席卷而来。
传统财富管理机构的主要精力放在可投资资产较大的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市场的长尾客户的理财需求未被满足。根据36kr数据,市场投资者数量为10038.85万人,投资咨询从业人员却仅有5.02万人,二者比例约为2000:1,强烈的供需矛盾催生智能投顾发展。
2017年以来,国内智能投顾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智能平台从无到有,呈现井喷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智能投顾产品已有三十多种。目前已形成了以三类机构为主体的市场格局。第一类是科技企业开办的智能投顾业务,例如京东金融的“京东智投”、宜信财富的“投米R A”,以及蓝海智投、拿铁智投等;第二类是商业银行开办的智能投顾业务,例如招行的“摩羯智投”、工行的“AI投”、兴业银行的“兴智投”等;第三类是基金与券商开办的智能投顾业务,例如广发证券的“贝塔牛”、长江证券的“阿凡达狗”等。
去年11月发布的资管新规,对智能投顾给予了明确定义和合法身份。资管新规中,对智能投顾的定义比较宽泛,指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践中,智能投顾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最传统的部分,即线下理财的线上化,其实是复制或实现线下理财顾问财富管理的流程,包括了解用户资产情况、理财目标等,进而提出投资建议;二是个性化定制部分,即把线下理财顾问流程复制出来之后,进而用技术的方式使服务更加定制化。根据每个客户的期望收益、风险偏好等做到“千人千面”,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对大量客户进行财富画像,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每一位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资产管理投资方案,并提供自动化的投资管理服务最大化投资回报。
不同于传统投顾的是,智能投顾实现了投资决策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服务的成本大幅降低,因此智能投顾收取的费用较少,咨询费率较低,使得原本极少数客户的精英化服务扩展到长尾客户。以招商银行为例,其面向高净值人群的私人银行服务门槛为1000万元人民币,而2016年12月推出的摩羯智投服务门槛仅为2万元人民币,服务门槛大大降低。
据贝恩咨询测算,2017年我国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已高达230万亿元。智能投顾有更分散的风险敞口,除了不同市场板块,还追求地域、企业规模、经济类型和期限结构等的分散。投资面覆盖股票(大盘股、中小创)、债券、国内ETF、海外ETF和Q D II等。由于目前国内资本管制较严,中产阶层的投资渠道较为有限,因此分散程度高、资产配置范围广的智能投顾能为用户提供一种简捷且避险的资产配置渠道。
随着技术和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可以预期,智能投顾将进入更为成熟稳定的发展期。一方面,市场上已出现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智能投顾产品,第一批智能投顾产品已在市场上存活两年多,培养了一批喜爱该种投资模式的客户群体,可以说市场起步阶段基本完成。随着数据的积累、技术的完善、模型的不断验证改善,产品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客户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投顾机器人将越来越靠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下一阶段金融科技领域最令人期待的技术之一,其技术本身正在经历日新月异的创新更迭,在资管领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也会逐渐提升。在这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智能投顾将进入更成熟、更稳定、更智能的快速发展期。
不过,虽然智能投顾前景红火,但不是万能的。智能投顾仍然面临短板。国内投资理财客户普遍缺乏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的习惯,无论是高净值客户还是大众富裕客户,在金融资产投资上仍是散户的操作模式。另外,国内客户的风险属性难以把握。在风险承受能力方面,客户一般不愿提供真实的资产信息;在风险偏好方面,同一个客户会要求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但同时能承受股市的大幅波动。口头上是低风险偏好,但行为上呈现出高风险偏好。风险测试的有效性被削弱。
尽管智能投顾在客户画像、资产配置、投资组合选择、交易执行、组合再平衡等诸多环节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其本质还是通过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激活和转化用户,进行潜客的挖掘,并主动式去唤醒用户。投顾效果最终还需要依赖于资管机构的资管能力。未来金融机构比拼资管能力已是大势所趋。
智能投顾不失为吸引年轻客户和初级投资者的有效手段,但有了客户基础之后,资管机构还须对客户分层,提供不同的增值服务,并实行差别定价。智能投顾是服务的补充,而不能完全替代理财师和投资经理。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