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智能投顾实验室和羽时金融日前联合发布了《2018智能投顾白皮书》,白皮书对目前国内的智能投顾市场进行了盘点,并梳理了当下智能投顾市场的商业模式,如果按业务模式划分,可以分为B2C,B2B2C和B2B三类。其次《2018智能投顾白皮书》还提到,目前国内金融监管部门还没有针对智能投顾出台比较明确的监管政策和法规。
《2018智能投顾白皮书》认为,当前智能投顾领域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商业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提供智能化的投资顾问业务,第二种是利用智能化的方式来构建量化投资策略,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第三种是为上述两种业务提供智能化的技术服务,包括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数据库,以及利用智能化的投资研究工具。
兴起于2015年的智能投顾,正赶上国内互联网创业的高峰期,早期的智能投顾,都是B2C模式,基本借鉴了传统互联网创业企业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大量采用互联网的营销手段,如通过网站、直播、微信、微博、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病毒式营销等。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基本上都需要大量导入流量,需要花费大量费用去购买流量。这些早期的智能投顾企业,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大量的招聘善于进行互联网营销的团队,这不仅包括电商模式的营销团队,也有很多企业引进了网络游戏的营销团队。但是,实践证明,Betterment和Wealthfront运用的非常成功的模式,在国内并没有取得成功。
为什么美国成功的模式在国内没有获得成功?同济大学智能投顾实验室副主任李延刚告诉记者,其一、国内投资环境投机性较强。尽管最近几年,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开始被重视,但是真正地接受资产配置理念的用户少之又少,哪怕是很多高净值用户,也不是真正的能坚守资产配置的理念,短期个别资产的大幅波动,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影响。
其二、国内大多数投资者更相信传统的“听”来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通过投资者相关联的人传播的,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而智能投顾,早期基本都是贯彻通过机器智能自动的输出服务,很难获得用户的信任。
其三、业务牌照问题。绝大多数的智能投顾公司,既没有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也没有投资咨询业务牌照,这样无论是资产配置方案中具体的各种资产品种的执行,还是策略组合的交易,都难以打通。其四、互联网流量红利的衰落。智能投顾兴起的2015年,基本上也是国内互联网流量红利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不仅互联网流量大家争夺的越来越激烈,而且互联网流量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通过烧钱模式来获取流量难以持续。
文章来源:中国商业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