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的情况不同,中国的个人投资者暂时没有养老金的个人投资需求(都由社保基金统一投资运作),在进行公募基金投资时的资本利得也享受免税的待遇,因此中国没有美国智能投顾蓬勃发展的相同土壤。但即便如此,由于激增的个人理财需求、基民惨痛的投资经历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智能投顾在2014年进入中国后,仍然受到了金融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巨大关注,迎来了迅速的发展。
首先,个人投资者理财需求的飞速增长促进了国内智能投顾的发展。
截止2016年底,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元,2014-201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其中,非现金及存款类资产的增长远远快于现金及存款类资产。具体看来,个人持有的公募基金资产增长最快,近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4%,信托、资管、私募等另类资管产品的增速仅次于公募,高达35%,个人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保险产品紧随其后,增速分别为29%和23%。而现金及存款类资产的增速仅为15%,低于整体增速。迅速膨胀的理财投资需求,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的产品体系、服务能力和人员配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此时此刻出现的智能投顾,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机构的压力。
其次,中国个人投资者惨痛的投资经历也是智能投顾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18年2月28日,证券日报社发布《公募基金20年专题报告》,显示在近19年来,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18%,理论上投资者持有基金3年的赚钱概率接近80%。但理论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中国的基金投资者们并没有感受到基金带给他们的赚钱效应。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2017年度)》(下称“分析报告”)显示,仅36.5%的基金投资者投资基金以来有盈利,剩余63.5%的基金投资者都未从基金投资上赚到钱,甚至有近10%的基金投资者亏损大于30%。这显然与80%的赚钱概率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国内基金投资者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基金投资知识不足,导致基金投资行为不当是主要因素。根据上述分析报告显示,83%的基金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不足3年,甚至有55%的基金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的平均时间短于1年,基金投资者的短线操作风格明显。
由此可见,赌性严重,习惯短线操作,是造成基民亏损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通过智能投顾进行基金投资,借助科学的算法来挑选值得长期配置的基金,也许会成为中国基金投资者未来进行基金投资的更优方案之一。
第三,公募基金销售渠道的争夺愈发激烈,销售机构需要一种创新的基金营销方式占领市场。
公募基金发展20年以来,规模增长迅速:从1998年的108亿,到2018年底的13万亿的规模,银行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为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逐步发展和普及,基金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线上直销渠道,直面终端投资者,逐步抢占了银行的市场份额,而众多第三方销售机构和互联网销售平台也纷纷加入战局,发展迅猛,不可小觑。
我们试着从基金投资者购买基金时对渠道的选择,来推断公募基金销售渠道的市场份额,并进行对比。在2009年,有近90%的基金投资者选择通过银行购买公募基金,与券商和基金公司直销渠道7%的占比相比,银行是公募基金销售渠道中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但近年来,基金公司建立的直销渠道通过低廉的费率,货币基金与非货币基金构成的快速申赎的封闭体系,将客户资金吸引并留存,逐渐发展壮大;而以支付宝、天天基金网为代表的互联网销售平台,也凭借其全面的基金产品体系,低廉的基金认申购费率,简单易懂的产品展示,和丰富的投资者教育手段,吸引了一大批基金投资者,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口碑。到2017年,通过银行购买公募基金的基金投资者占比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从09年的90%下降至19.6%,而选择基金公司直销渠道进行基金交易的投资者达到34%,选择互联网销售平台购买基金的投资者也达到了30%,还有部分投资者选择了券商(11.5%)和第三方销售机构(4.6%)进行基金投资,银行渠道迅速丧失了基金销售的主导地位。
随着民众理财意识的崛起,以及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刚兑的打破,公募基金市场必将迎来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因此,可以预见到的,未来在公募基金销售渠道上的争夺,也将更加激烈。在产品同质化的当下,智能投顾的出现,无疑是为基金销售机构带来了一种创新的营销工具,通过量化算法和程序操作为客户获取稳健的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将为机构带来源源不断的稳定的市场规模。
由此,在个人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急切需求下,在代销机构对市场规模的急切渴望下,智能投顾在中国开始落地生根并且迅速发芽。
文章来源:十七号街金融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