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内的智能投顾起源于海外,并继承了国外智能投顾的业务形态和操作流程,但由于萌芽土壤和市场环境的不同,国内智能投顾发展出了一条与国外智能投顾截然不同的道路和模式。
首先,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程度不同。
美国等海外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信息披露制度和配套系统设施完善,股票价格能充分反映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在市场有效性理论中被认为是半强有效市场。此时,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基本失效,很难有一种投资策略可以持续持续击败市场。放眼过去的20年,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Mutual Fund)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67%,远低于标普500指数8.19%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可见,在美国的资本市场,运用不同投资策略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基本上难以战胜代表市场趋势的被动管理型基金。
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只有近30年的历史,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虽然股价可以基本反映出过去证券的历史价格和成交量等因素,但不能反映出其他已公开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被认为是弱有效市场。此时,虽然技术分析基本失效,但通过基本面分析和内幕消息,仍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因此,优秀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可以通过一定的投资策略战胜市场,获取超额收益。而反观上证指数,在过去几十年中涨涨跌跌未有趋势性的增长,近17年更是仅增长29%,复合年化增长率仅为1.5%,远低于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16.18%的平均年化收益。
正是因为中美两国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巨大差别,及不同类型基金在不同国度的不同表现,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美国智能投顾多选择被动管理型的ETF作为底层资产,而中国智能投顾多选择主动管理型的公募基金作为底层资产
其次,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可投资标的情况也不同。
美国智能投顾选择价格低廉、被动跟踪资产表现的ETF作为底层资产,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美国ETF市场经历多年发展后的完善与成熟。截止2019年4月,美国市场共有2017支ETF,资产规模高达3.9万亿美元,投资标的涵盖股票、债券、期货、大宗商品、房地产等,投资地区包含单一国家、地区或全球,投资行业包含生物科技、医疗、能源、金融、贵金属、农产品、电信及不动产等。也就是说,只要通过投资成本低廉的美国ETF,就可以足不出户投资全球大部分市场的大部分行业,实现全球性的资产配置,为智能投顾提供了绝佳的投资标的。
而在中国,情况却大不相同,除去被动管理型的指数和ETF基金无法战胜主动管理型基金之外,ETF的匮乏也是智能投顾模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之一。截止2017年底,中国市场上的ETF共141支,资产规模仅2300亿人民币,不管在产品支数还是资产规模上都完全无法与美国比较(这个数据到2018年底也仅为149支和3372亿元)。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市场的141支ETF中,92.4%均为跟踪股票或股指的ETF,其中仅有不到8支为跟踪境外市场的ETF;跟踪商品的ETF仅占5.9%,而跟踪债券的ETF仅占1.7%。由此可见,中国的ETF市场,无论是在投资标的、投资地区和投资行业上均无法实现全面的资产配置,更不用说全球性的资产配置。
第三,国内外个人投资者接受的收费模式不同。
国外服务行业发展较早,因此国外的消费者早早就养成了为服务买单的习惯,为遛狗买单,为除草买单,甚至是酒店的门童为你开门,服务员为你整理房间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小费作为他们服务的酬劳。在金融行业当中也一样,国外的个人投资者要得到银行投资顾问的服务,需要缴纳独立的咨询顾问费用,而这笔费用是在产品的申购费用之外产生的。因此,智能投顾在美国诞生时,仍然采取了收取咨询顾问费的方式作为盈利模式,但由于不需要人工而是大部分都通过系统进行完成,智能投顾的咨询顾问费用仅为传统银行咨询顾问费的1/4。
而在国内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长期以来人力成本较低,且财富管理行业一直处于买方市场,因此国内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时,并不会向投资者收取咨询顾问费用,而是从产品发行方的佣金中分成的方式进行盈利。以公募基金为例,银行在向客户推荐公募基金产品时,并不会向客户收取咨询顾问费用,而是从公募基金向客户收取的申购费用和管理费中进行分成,一般来说公募基金的申购费用完全归代销机构所有,管理费分成也视代销机构的强势与否在20%至50%之间。因此,在国内的智能投顾的商业模式中,也并没有设置额外的咨询顾问费用,而是从底层所投资的公募基金的申购费用和管理费中分成,这种模式虽然在营销过程中的客户感受好于收取咨询顾问费的模式,但可能会造成机构优先选择费率较高或分成较多的公募基金,做出不公允的投资决策
第四,国内外个人投资者使用智能投顾的目的不同。
美国智能投顾的蓬勃发展依赖于美国民众养老金的巨大投资需求,因此美国几大智能投顾巨头在为客户进行配置时,首先确认的就是客户的投资目标:养老。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终极目标,智投巨头们将目标拆分为较小的子目标,例如:买房、买车、小孩上学等,并分别根据目标的期限和刚性进行投资。
而在中国,虽然投资的目标在宏观上看是与世界趋同的,无非是老有所依,并在老之前和之后可以实现一些物质上的目标,但在微观上看,大部分中国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标,都是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盈利。数据显示,中国股民持有股票在2年以上的仅占8.86%,而73.77%的股民持有股票的时间不足1年;而基金可能由于申购赎回费率的问题,投资者的平均持有年限稍长,但仍然有70%的投资者持有基金不足3年。
虽然部分智能投顾在为客户进行风险测评时会询问客户打算投资的年限,但七叔相信投资者实际持有智能投顾的平均年限一定短于客户在风险测评时填写的年限,因此在资产配置时,需要考虑到客户在短期内赎回可能造成的亏损,整体智能投顾投资者的风险等级其实是被高估的。
文章来源:十七号街金融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