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融是智能技术和金融业的巧妙融合,传统金融业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改造后,呈现出广泛连接化、深度智能化、海量数据化等特征的新型金融业态。在大数据资源和深度学习算法的支持下,智能金融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特征。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应用频次的不断增加,智能金融的效率也在不断提升。
智能金融的一项重要应用便是智能投顾。智能投顾,即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来完成的投资顾问系统,一方面对客户投资行为进行精准画像,另一方面对机构提供的产品组合进行深度挖掘、优化,从而能够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精准配置。
从发展历史来看,智能投顾于2010年左右兴起于美国,用人工智能系统替代原先人工投资顾问和行业研究员。在美国等海外市场,近年来智能投顾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智能投顾虽然是资本市场投资的新生事物,但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还是获得了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投顾平台和其产品仍在初始发展阶段,不过花旗集团预计在未来十年时间内,智能投顾平台资产管理总额将突破5万亿美元,呈现出指数级高增长态势。
智能投顾可以理解为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推荐股票和投资组合、自动执行策略交易的服务模式。智能投顾大多基于诺贝尔奖得主马科维茨在1952年提出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是所有资产配置模型的先驱,后来通过夏普和华尔街的发展,形成了更为完整的投资体系。智能投顾的相关操作都基于预先设定的投资者风险偏好和财务情况,智能化地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管理。智能投顾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各类用户提供服务,快速、高效地解决投资难题。相比传统的投资顾问,智能投顾具有五个突出的优势:1、成本低,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大大降低投资理财的服务费用;2、容易操作,提高投资顾问服务的效率;3、避免投资人情绪化的影响,机器人严格执行事先设定好的策略;4、分散投资风险,越来越多的用户熟练使用互联网,接受智能投顾服务;5、信息相对透明,平台披露了大量的信息。
我国居民家庭财富稳步增长,中产阶级日益壮大,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互联网理财开始逐步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大众的风险意识也有所提高,年轻一代对互联网财富管理方式非常认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智能投顾概念开始引入我国,随后大量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逐步涌现,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大力布局智能投顾。
我国众多智能金融平台已经推出智能投顾概念,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投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客户黏性。多数平台的投资标的主要包括国内外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相关指数的ETF。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智能金融投顾平台。此外,广发基金、华夏银行、南方基金、博时基金、汇添富等公司也都在加速推进智能投顾业务。按照研发主体可以大体分成三类:一是以弥财、蓝海财富等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智能投顾平台;二是以京东智投、雪球财经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研发的智能投顾平台;三是以平安一账通、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公司研发的智能投顾平台,同花顺、华泰证券、广发证券、申万宏源、中信建投等传统金融公司也正通过收购、自建和合作等方式开始布局智能投顾领域。
整体来看国内智能投顾平台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平台仍处于概念化阶段,并未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来构建投资模型,而是单纯用概念进行市场宣传、吸引用户。相比于国外较为先进的智能投顾发展水平,智能投顾在国内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但这也意味着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据慧辰资讯预测,2020年中国智能投顾资产规模将超5万亿元。按0.2%管理费计算,智能投顾行业整体收入规模约为100亿元。随着银行、基金公司、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布局,中国智能投顾业务有望呈席卷之势。
智能投顾在国内的大规模发展主要面临着投资者和监管的难题: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内股票市场散户占比较高,他们更倾向于以市场风向为主导,关注市场短期波动,依赖于追涨杀跌的短期策略,更倾向于个股的简单化操作,较少采用智能投顾推行的分散投资组合投资;另一方面,智能投顾提供的预期收益率与隐含刚性兑付的信托资产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国内投资者或许不会积极购买智能投顾的投资产品。
从监管层面来看,很多专注于智能投顾的平台面临着牌照、法规等政策限制。证券投资咨询(投顾)受《证券法》和《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监管,限定其只能提供投资建议,不得进行全权委托管理,这就使得相关智能投顾业务在国内主要限于做投资推荐,且不能以机构为主体或受托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直接交易,所以只能将购买门槛低的公募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主要标的。截至目前,智能投顾平台暂未获得证监会颁发的咨询业务牌照。
展望未来,智能投顾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赋能传统金融业的步伐将不会减慢。国内智能投顾业务的开展可以先从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合规性切入,取得相关业务和产品投资的资质和牌照。除股票和基金已有明确获取牌照流程外,智能投顾往往还会涉及债券、票据等资产,这就需要平台与相关的监管机构保持密切沟通,协调相关业务顺利开展。
文章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