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财经直播行情分析网-阿牛直播

股票直播视频行情分析

学习炒股票、牛股预测、短线炒股技巧、股票学习视频教程、最新股市消息、股票行情分析

AI与人,最理想的关系是这种

阿牛智投 来源:阿牛智投 19-10-23 14:37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信息化时代最具颠覆性的使能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方式与人的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18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改变世界》报告显示,至2030年,AI将推动全球GDP增长超过15.7万亿美元,推动经济增长14%;埃森哲分析表明,到2035年,AI将有潜力拉动中国经济增速提升1.6%,劳动生产率提升27%并重振中国产业。

AI与人,最理想的关系是这种

经济效应之外,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AI正快速应用于各个产业,并深度渗入组织运营与管理过程,为组织生态带来颠覆性变革。埃森哲全球经理人调查数据显示,AI在组织内部的应用覆盖面包含组织沟通、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安全、运营改进、设备检测、物流供应链、生产运作、交易,以及移动设备等(见图“AI组织职能应用范围”),深度影响组织中人的角色,将逐渐引发组织的管理变革。

AI与人,最理想的关系是这种

然而,AI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在收获积极反馈的同时,也引发对组织人员劳动力替代的危机。花旗集团研究预计,AI将威胁美国47%的劳动力岗位和经合组织(OECD)国家57%的劳动力岗位,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印度与中国的劳动力岗位影响更是分别达到69%和77%。牛津大学未来人文研究中心进一步给出24项人类工作被AI替代的未来时间表,他们预测如翻译、速记、电话银行运营商等工作约在2024年就会被AI替代,而卡车司机、流行音乐制作等工作则在2027年左右被AI取代。

AI已经成为组织中除雇主与雇员之外不容忽视的第三角色。随着AI的渗透和应用,“取代人类”还是“助力人类”的讨论愈发深化与广泛。AI会对组织运营产生什么变革性影响、未来组织的形态如何,AI广泛应用下的组织工作环境中“人机”的基本关系是什么,AI能否真正替代组织中人的作用、如何有效应用AI提升组织效率等成为迫切思考的问题。

人机共生新范式

《机器之心》 《人工智能的未来》的作者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认为:未来的世界,人类将不再是万物之灵,人类和机器将难分彼此。

AI在组织运营中的快速普及和应用的确引发“人机”关系重思与“人机”边界重构。我们认为,相比互补或是替代,共生更适合用来理解未来人机的关系,“人机共生”将成为未来组织的新形态。组织人以协作导向与分立导向应对机器人机器人反之亦然,由此构建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和吞噬取代四种范式(见图“人机共生框架”)。

AI与人,最理想的关系是这种人机共生模式1——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即组织人与机器人互为协作实现共赢,是组织人与机器人实现价值互惠与价值共创的最优模式。新加坡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和新加坡货币当局,对超过100个金融产业工作岗位在AI应用下的未来转变调查结论显示:未来三至五年,技术分析、自动化等工作逐步由AI承担,组织人将会更多从事与判断、创造力等相关的新工作角色。这一宏观趋势将逐步实现组织人与机器人的分工协作与价值创造。

具体应用场景中,以AI翻译器为例,多国语言深度学习下的AI翻译器,使得跨语种、跨肤色、跨文化的实时沟通与知识传递成为可能,打破人类沟通的认知限制,极大程度上延伸了人的交流范围与交流能力。同时,以AI算法为设计基础的翻译器能够在应用场景中不断学习进化,提升翻译的可靠性与智能化水平。人的交流能力和机器的智能化在相互的协作中都有所提升,实现互利共生。

人机共生模式2——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模式中,机器人仅仅为组织人完成工作服务,并无自身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未有知识累积或深度学习等经验能力的优化),组织人则视AI为工具,相对忽略机器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与社会属性。由此,偏利共生模式下,组织人获得了机器人应用产生的正向价值提升,改善了工作效率与效益,而机器人则未获得智能水平的改善与进化。

具体而言,偏利共生模式下机器主要以重复性规则性的工作为主,如工业规模化制造、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房屋租赁等的工作角色。

比如中国浪潮集团打造的智慧工厂,着力建设适配于云计算服务器等主营业务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线。为了满足客户差异化和定制化需求,浪潮自主设计了服务器模块装配线与整机柜服务器装备线,并通过智能装配机器人、智能分拣机器人、智能锁附机器人等应用,高效覆盖产线重复性工作内容,减少40%的工人用工数,同时,将大规模定制化的客户交付周期缩短至5至7天,提升整体生产效率超过30%。此外,智慧工厂机器人的应用,引导工人由传统的重复性生产装配工作,向工业现场的异常性诊断与分析工作转型,极大程度上提升工人的技术能力。

人机共生模式3——偏害共生

偏害共生模式强调机器与人共生过程中机器的智能化提升,进而逐步实现对人与组织的价值挤压,最终引发潜在的人的功能替代。机器人在共生中得到了能力进化,获取价值收益,而组织人则因人机共生关系的强化而受到一定的反作用。

以谷歌围棋AlphaGo为例,已有棋谱的深度学习强化AlphaGo的计算与智能水平,通过与人类棋手的不断博弈,AI进一步修正算法,优化实战模拟程序,最终实现对人类围棋计算能力与围棋博弈水平的全面赶超与替代。再如AI引导的论文写作、音乐编曲等职业,机器智能基于人机交互,依赖现实复杂场景的深度学习,不断实现AI从功能实现、性能改进再到可靠性提升的能力迭代,最终完成对人类文职等工作的直接替代。

此外,伴随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聊天机器人等为代表的AI社会心理议题涌现,机器人在获得近人类能力的同时引发了对组织人的负面影响:如微软聊天机器人Tay上线24小时就被紧急关闭,原因在于其对Twitter平台中脏话等负面内容的深度学习与快速应用。

人机共生模式4——吞噬取代

吞噬取代是指人机共生过程中人与机器的分立关系模式,最终由于人机协调失灵与机器智能的任意发展,导致已有组织关系与人类价值的负外部性涌现,甚至走向危机与毁灭,形成人机双输的价值收益。

2018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AI联合会议上,以特斯拉、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为代表的2000余名科学家与企业家共同签署《致命性自主武器宣言》,承诺停止“杀人机器人”等自主武器的研发,以防止AI面向军事等社会安全领域的滥用风险。

除了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防范之外,现实应用场景中的例证同样存在。2018年3月18日,优步公司在美国亚利桑那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运行中遇到一位正路过马路的女性行人,汽车处于无人驾驶模式,并未识别出这一场景,未能启动减速、转向或停车,直接导致了该行人的死亡,引发各界对无人驾驶是否应该继续展开与法律规制等的重大社会讨论。

组织应对新生态的三大法则

未来组织在人机共生的新范式下,需要考虑如下三个方面的机制,以实现人机价值共创,获得AI技术变革引导下的正向价值收益。

法则一:培育“科技向善”的共生信仰。拥抱机器智能,形成人机共生的信仰,塑造拥抱科技、科技向善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实现人机协作的第一步。这将从认知层面引导组织人与机器人展开协作,为人机互利共生的价值实现提供共识基础。

法则二:开展“组织+AI”的责任式创新。人机共生吞噬取代模式下的潜在负外部性影响呼唤组织开展责任式创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以引导人机共生向正向价值创造的协同模式发展。责任式创新强调嵌入行善(Do Good)与避害(Harm Avoidance)的基本责任准则,辅助组织人前瞻性地评估AI应用的机会与风险,并通过多主体参与和过程响应,引导人机共生的演进。

法则三:推动“智能+”的全员学习与人资管理。智能导向的人员学习与管理是组织实现互利共生、偏利共生价值效益的基础,也是规避偏害共生、吞噬取代的重要保障。在人机共生的范式引导下,AI并非真正意义上替代组织人的工作,相反,AI改变人类工作的核心在于驱动组织中的人做不同的工作,并适应人机协作的工作场景,这对未来组织的人员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花旗全球视角与解决方案的研究显示,AI对未来组织中人的工作的首要影响在于——超过三分之二的工作需要组织人具备数字化相关的技能。

摆脱焦虑,拥抱AI

AI技术带来大规模失业的焦虑依然普遍。可当我们回溯人类历史,科技进步在替代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角色,引导组织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本质上,这是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边界”重塑。美国劳工部研究指出,65%的小学儿童将会在长大后从事现在完全不存在的工作岗位,而部署机器人的公司也会在未来创造更多新的工作条件,引导组织人才结构、技术水平、价值创造方式、工作环境等的变革。AI将会改变组织的工作方式,而以人机协作为主导的共生模式将是未来组织的重要形态。

在长期的人机共生演进关系中,机器将趋于承担常规性、重复性的工作,聚焦“信息”的处理与智能的优化;而人的作用将会被逐步引导至创造性、复杂决策性的工作种类之中,发挥理解、整合与创造“知识”的作用,最终实现人机共生条件下组织效率的提升与人机协作的价值共创。企业组织在这其中大有可为,通过培育“科技向善”的共生信仰、开展“组织+AI”的责任式创新、推动“智能+”的全员学习与人资管理,企业能够真正实现人机共生下的价值共创,收获AI赋能组织所带来的正向价值。

作者介绍

陈春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36氪

内容如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

    点击输入您的评论(文明发言、理性评论,勿发恶意评论,禁止人身攻击)   请勿发任何形式的广告、勿私自建群、发布群号、QQ号或其他联系方式! 请勿向他人索要联系方式。请所有用户小心非官方QQ号,谨防上当受骗!
    

    精品说说更多

      推荐课程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风险自担。

        友情链接: 股市大盘 股票投资
        版权所有: 上海点掌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2022)
        互联网ICP备案 沪ICP备13044908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428号 沪ICP证:沪B2-20150089 互联网直播服务企业备案号:201708210015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5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21-31268888 网站安全值班QQ:800800981 举报邮箱: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绑定

        X

        您修改的价格将提交至后台审核审核时间为1个工作日,请耐心等待

        确定 取消
        X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
        请选择打赏数
        • 10牛
        • 30牛
        • 50牛
        • 其它
        砖家也不容易,有你打赏更精彩

        该文章您还未购买,确定要打赏吗?

        付100牛即可查看有谁在踩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输入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进行手机绑定。

        获取验证码

        您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感谢您的鼓励,点赞之余再留个言吧!
        换一组 换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