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财经直播行情分析网-阿牛直播

股票直播视频行情分析

学习炒股票、牛股预测、短线炒股技巧、股票学习视频教程、最新股市消息、股票行情分析
  • 综合
  • 股票
  • 板块
  • 嘉宾
  • 课程
  • 基金
  • 经理
  • 说说
  • 快评
  • 消息
  • 好看
  • 话题

2020,金融云爆发之年

积极
阿牛智投 来源:阿牛智投 20-06-15 16:34

云服务之于中国,就像铁路之于19世纪美国的意义,它们扮演着“新基建”的角色,也是新一轮产业互联网竞争的焦点。而新冠疫情,在加速金融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也助推了金融云全面爆发。

1848年5月12日,一个名叫萨姆·布兰纳的人来到圣弗兰西斯科城,把手中的瓶子四处向人们展示,大喊着:“金子,金子!这是美洲河里的金子!”

不久之后,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的事情,传遍美国,紧接着全世界都沸腾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蜂拥而至,一个个新城镇拔地而起,掀起了美国西进运动的高潮。

美国铁路系统由此迎来大跃进,贯穿东西部的大动脉很快形成。在此过程中,美国的钢铁煤炭、机器制造与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起来,铁路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需求还刺激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淘金热的大赢家并非淘金者,而是铁路公司。就像前些年的互联网金融热潮,数不清的创业者们结局凄凉,成为科技巨头称霸新世界的铺路石。

铁路之于19世纪美国的意义,正如云服务之于今天的中国,它们都扮演着“新基建”的角色,也是新一轮产业互联网竞争的焦点。

而新冠疫情,在加速金融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也助推了金融云的全面爆发。

超级大单

本月早些时候,中华保险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阿里云将为中华保险集团旗下中华财险构建新一代全分布式保险核心系统,项目总金额接近7亿元,是国内金融云领域迄今为止的第一大单。

阿里云为中华财险提供的整体方案包含“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分布式中间件体系SOFAStack、分布式数据库平台OceanBase、金融数据智能平台、金融核心套件bPaaS保险专家服务、mPaaS移动开发平台等。

此前在5月18日,腾讯云与中国银联就“银联云”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据银联早前公示的信息,“银联云”项目金额达到3.86亿。

基于腾讯云TCE,银联云将被打造成一朵具备全栈云计算能力的行业生态云,支撑银联自有业务的云化升级,并面向银联合作伙伴输出金融科技能力,包括多地多中心金融云架构、上百项从IaaSPaaS的云产品能力等。

这两个超级大单的出现,标志着国内金融云市场迎来爆发期,也再次印证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IDC报告显示,阿里云位居中国金融云市场第一,累计服务上万家金融客户,覆盖60%保险企业,50%证券公司,以及数百家银行

至于腾讯云,同样服务了超万家金融领域客户,包括150多家银行、数十家保险证券公司、70%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80%的新筹保险公司。

疫情的发生,无疑加速了爆发期的来临。

2月1日,央行、银保监会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

2月15日,银保监会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提高线上金融服务效率: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

3月17日,国常会指出: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力度,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

5月2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进财产保险业务线上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2年,车险、农险、意外险、短期健康险、家财险等业务领域线上化率达到80%以上,并且鼓励具备条件的财险公司探索保险服务全流程线上化。

对金融机构而言,在数字化这条路上,再没有犹豫和观望的时间了。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加快脚步奋力求变。

上云,就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止于云

Canalys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云计算支出增长34%,达3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实际上,今天我们所说的云,早就超越了云计算本身,演变为数字化时代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这一概念由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于2006年8月正式提出。一般而言,云服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金融云,是指利用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将金融业的数据、客户、流程、服务及价值通过数据中心、客户端等技术手段分散到云,以提高效率、改善体验并降低成本。

2013年11月,阿里巴巴率先推出金融云服务,为金融机构提供IT资源及互联网运维服务,并提供支付宝的标准接口和沙箱环境。

一直到2016年,腾讯与百度先后宣布开放金融云;2017年末,京东推出金融云。至此,BATJ全部杀进了金融云服务市场。

在政策层面,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探索利用云服务平台开展金融核心业务,促进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规模应用。

根据原银监会2016年7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到“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

2018年8月,央行发布了《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技术架构》、《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安全技术要求》、《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容灾》三项金融行业标准。

过去几年里,伴随着金融科技to B服务的兴起,金融云的概念和内涵不断延伸,成为金融数字化的核心环节。

5月13日,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中国金融云市场(2019下半年)跟踪》报告指出,2019年全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3.4亿美元,同比增长49.6%。

其中,2019下半年,金融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13.7亿美元,其中,公有云基础设施部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和中国电信占据85.1%的市场份额;私有云基础设施部分,华为、浪潮、新华三、戴尔和联想占据78.2%的市场份额。

同期,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5.8亿美元,阿里巴巴、中科软、腾讯、百度、华为、京东数科、宇信科技、文思海辉、南天信息和融信云位居市场前十,共同占据59.3%的市场份额。

IDC报告指出,自2019年8月央行发布首个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来,监管规则体系不断完善,试点范围不断扩大,彻底扫除金融机构对云计算及相关技术应用的顾虑。

无论从业务体量还是战略地位的角度,金融云是所有云服务厂商必争之地。

AT大战

云之战,是继移动支付之后,阿里与腾讯的又一次史诗级的较量。

起步更早的阿里云,已经在云市场取得了领先优势。阿里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阿里云业务收入17.25亿美元,同比增长58%;2020财年(2019Q2-2020Q1),阿里云业务收入56.51亿美元,同比增长62%。

根据Gartner及Canalys的数据统计,2019年阿里云在亚太市场份额为28%,接近亚马逊与微软的总和,其中以46.4%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第一。

相形之下,去年去年,腾讯云营收超170亿元,虽然与阿里云差距依然明显,但是并非遥不可及。过去三年,腾讯云市场份额排名从全球18位跃升至全球第5位。

阿里而言,to B服务一直是强项,也是阿里数字经济体的命脉,阿里云输不起。于腾讯来说,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云服务这一仗非赢不可。

因此,这亦是互联网下半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关键一战。

为巩固竞争优势,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阿里云的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将扩大到现在的3倍,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云基础设施之一。

阿里还启动了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去年末,原蚂蚁金服金融科技开放业务板块和原阿里云的金融云业务部,正式合并为新金融事业部。今年6月8日,蚂蚁将自研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成立由蚂蚁100%控股的数据库公司北京奥星贝斯科技,并由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担任董事长。

作为后发者,腾讯同样表现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5月26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对外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这5000亿元将会被投入到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

这场战役的结果,会像移动支付那样以两极格局结束吗?想必这是腾讯乐于见到的结果,却是阿里难以承受之重。

太平洋对岸,美国的科技巨头也围绕云服务展开了激烈争夺。

一季度,亚马逊、微软、谷歌云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78%、27.28%和52.16%;同期,亚马逊、微软、谷歌一季度资本开支同比分别增长99.49%、46.86%和29.47%,主要投向支撑云业务发展的基础设施。

来源:36Kr

内容如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

    点击输入您的评论(文明发言、理性评论,勿发恶意评论,禁止人身攻击)   请勿发任何形式的广告、勿私自建群、发布群号、QQ号或其他联系方式! 请勿向他人索要联系方式。请所有用户小心非官方QQ号,谨防上当受骗!
    

    精品说说更多

      推荐课程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风险自担。

        友情链接: 股市大盘 股票投资
        版权所有: 上海点掌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2022)
        互联网ICP备案 沪ICP备13044908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428号 沪ICP证:沪B2-20150089 互联网直播服务企业备案号:201708210015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5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21-31268888 网站安全值班QQ:800800981 举报邮箱: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绑定

        X

        您修改的价格将提交至后台审核审核时间为1个工作日,请耐心等待

        确定 取消
        X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
        请选择打赏数
        • 10牛
        • 30牛
        • 50牛
        • 其它
        砖家也不容易,有你打赏更精彩

        该文章您还未购买,确定要打赏吗?

        付100牛即可查看有谁在踩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输入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进行手机绑定。

        获取验证码

        您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感谢您的鼓励,点赞之余再留个言吧!
        换一组 换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