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最近投资领域的当红辣子鸡,“量化投资”恐怕无出其右。
一方面,持续破万亿的交易量一把将量化投资推到聚光灯下,各种话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业绩出彩也确实带来了人气——中国基金报的统计显示,截至9月10日,今年以来纳入统计的337只主动量化基金(各类型分开计算)的算术平均收益率为10.78%,表现要好于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的9.5%左右的平均收益。
机器比人“强”,是不是应该赶紧调转枪头拥抱量化投资?
别急着下结论,因为任何一个投资的决策前提,是了解。
虽然被统称为量化投资,但其实量化投资也有不同的收益来源(策略)。我们在之前的天团稿件中曾和大家讨论过,单以指数增强策略为例,就至少可以分为“多因子增强策略”和“高频(短线量价)增强策略”这两大类,且每一种策略都有自己的收益来源和逻辑,也都有短期失灵的背景和可能(揭秘指数增强策略的“黑匣子”)。实实在在地弄懂收益来源,永远是拿出真金白银做投资前的第一步。
当然,除了弄懂收益来源,拥抱量化投资前还要问自己另一个问题:我能不能接受它的平淡时光(甚至黯淡时刻)?
眼下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到量化基金,主要还是被其今年以来的靓丽业绩所吸引。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不可能只有高光时刻,量化投资自然也不例外。
以今年备受关注的高频量化投资为例,至少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会收益黯然失色的情况:一是当两市成交量低迷的时候。如果量化交易没有足够的对手盘,冲击成本就会比较高,此时要想做出收益就比较难(如2019年四季度)。二是只有少部分股票上涨的时候。因为量化基金的持仓标的较为分散,一旦出现市场上只有少数股票上涨的情况,收益就会相对比较平淡。比如查阅2020年四季度的报道,就不难找到在当时只有龙头大涨的格局下、一部分量化产品净值出现震荡甚至亏钱的情况。
此外,千万别站在投资后视镜视角中简单做决策。
所谓后视镜视角,是指用刚刚过去的市场数据作为未来投资依据。要知道,虽然今年以来主动量化基金高达10.78%的平均收益率确实要好于主动权益类基金,但同期中证500指数的涨幅却是19.5%。既然我们不会因此得出指数基金(中证500)最值得买的决定,又何以得出量化投资就比主动投资更香的结论?
说到底,无论是主动型基金,还是量化基金、指数基金,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局限性。而我们对于投资产品所谓“好”与“不好”的界定,不止需要参考中长期业绩,还要匹配自己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因为所有的投资都会经历“熬”的时间,只有基于认可的坚守,才能拥抱时间的绽放。
来源:晨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