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开始跌破万亿元,结束此前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量超万亿元的历史纪录。对此,有舆论称,这是由于量化私募近期出现净值回撤造成的。量化交易再次成为投资者讨论的焦点话题。
量化交易占比仅在20%左右
今年以来,量化交易备受市场关注。
何为量化交易?按照宽泛的理解,量化交易是指以先进的数学模型替代人为的主观判断,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庞大的历史数据中筛选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多种“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帮助投资者避免在市场极度狂热或悲观的情况下作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眼下,“量化交易贡献了A股50%交易量”的观点已经被诸多业界人士否认,比如极速量化交易XTP系统的缔造者何波,海归派量化私募的前锋蒋锴等,这些业内人士均发声表示过,当前量化交易已经占据成交量半壁江山的观点并不可取。
长期从事量化交易与资产配置工作的北京璞元科技有限公司CEO姜昌浩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认为,目前量化交易左右A股是不可能的。“当前整个市场中量化交易的占比在20%上下应该更为靠谱,超过30%的可能性极低。”
据中新经纬进一步了解,在量化行业,10%至20%的比重是为主流观点。
实际上,量化交易并非中国市场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其在海外市场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在华尔街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中国,量化交易仅有十余年的发展史。
近年来,得益于金融市场的繁荣,大量资金竞相涌入A股市场,量化交易如日中天。几年内,涌现了多家百亿量化私募,规模也得到快速增长。此外,包括券商在内的机构纷纷创设发行或代销量化私募产品,以指数增强为主的量化发行规模十分可观。
量化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类基金指运用数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量化的投资方法来进行选股、择时、对冲等一系列操作,进而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类基金。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私募基金统计分析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市场上共有量化与对冲策略基金共13465只(含FOF),规模合计6999.87亿元,分别占自主发行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只数和总规模的26.2%与18.9%,较2019年分别增长26.2%和66.5%。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整体管理规模已达1.03万亿元。另据Wind数据,已有10家量化私募年内赚超20%。
“曲解”的量化交易
对于量化交易的表现,投资者及市场出现了分歧。有部分投资者认为,量化交易收益明显,应该“屈服”。但也有投资者认为,量化交易并非永远在赚钱,应该“排斥”。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上述观点曲解量化交易的表现。
一位研究量化交易的私募人士告诉中新经纬,投资者对于量化交易的理解出现分歧,是因为许多投资者对于量化交易的理解较为简单,若以量化投资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物,更有助于加深理解,澄清谬误。
据该人士介绍,量化投资是运用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形成投资策略并做成计算机程序,进行自动化交易的一种投资方式。而量化投资可以分为“量化选股策略”和“量化交易算法”。
具体来看,前者是指基金经理利用量化的方法,进行金融市场的分析、判断和交易的策略,通过海量的数据客观分析决策,选出一揽子股票及其权重;后者被称为程序化交易,是指通过既定程序或特定软件,将基金经理的调仓指令自动化执行。
量化策略的一大优势是能够在历史数据上回测,重现每一个交易,进行结果的预判,而量化交易算法可以降低对市场的冲击和交易成本,最终提升产品的整体表现。
结合二者,量化投资的优势十分明显。一名量化行业人士向中新经纬介绍,“程序化的量化交易的盈利来源包括比其他人更快更早,以及赚其他人不理性导致的错误定价的钱。很大程度上,它促使了市场更为有效和理性,让我们的资本市场更为成熟,所以坚持科学和理性的投资方法论的人,会继续保持盈利能力,而赌博式押注的投资方法则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
姜昌浩认为,量化投资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投资选择,增加了丰富性。“量化产品的净值曲线的走势跟传统的主观多头差异很大,因为二级市场主要由股票、债券、期货这几种品类构成,而量化交易创造了更丰富的选择,为资产配置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工具。”
不可否认的是,量化交易也有自身的劣势。据上述量化行业人士介绍道,量化策略也会存在过度拟合的问题,即便历史上取得了不错的表现也无法代表未来。而且市场中不是每个因素都可以被量化的,所以量化投资很难做到对基本面的深刻理解。
中新经纬注意到,量化行业确实有比较高的同质化趋势。姜昌浩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在他看来,量化机构无论在数据来源、策略类型还是产品设计,同质化在日趋严重,行业存在“内卷”的倾向。“一旦一家有创新并取得成绩,大家也会纷纷效仿并快速跟上。”
但其也认为,量化在策略上的同质化不可能体现为对市场上某些股票的“抱团”。“市场上大多数量化策略所依赖的数据和模型框架是类似的,但是细到具体的策略其实在思路上千差万别,最终反映到持仓上差别会非常大、也非常分散,难以对个股的走势产生决定性影响。”
中新经纬还注意到,量化私募行业如今普遍降频,从高频策略向中低频策略降频,近期百亿量化私募接连选择封盘。
有投资者将上述现象理解为量化交易的“溃败”。但通联数据量化投资专家李立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解释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一般来说交易频率越高,策略的‘生存空间’就会越狭窄,随着规模的增加,会遭遇到流动性约束而减弱策略收益。一般来说,公募基金以中低频策略为主,可以容纳较多的资金,而私募基金起步阶段很多都青睐高频策略做出高收益,而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开始开发更多更广的产品来接纳更多的资金。”
无需“妖魔化”或“神话”
量化投资有一定优势但也有其自身的限制,这成为了它并不可能支配A股的一个原因。中新经纬注意到,有市场观点认为,对于量化策略来说,如果模型失效,其带来的超额收益也就不复存在,甚至可能是亏损的最大来源。亦有市场分析倾向量化策略在后续赚钱的难度会有所增加,赚钱效应有限。
姜昌浩表示,随着A股的机构化进程,量化的占比亦会水涨船高。随着量化规模的提升,拥挤效应愈加明显,对超额收益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超额收益低并不代表量化这个策略不靠谱了,它是一种被动的结果。A股在进化,策略也会进化,投资者对收益的预期也会进化。
姜昌浩指出,“量化本身理解难度较大,而且量化机构往往以业绩说话,市场推广和投资者教育做得不够多,所以市场发生一些异常时大家容易跟量化联系起来。但其实既没必要妖魔化量化交易,也更没必要神化量化交易,投资者及市场应该把量化交易视为一种新型且未来会愈加重要的投资工具。”
来源: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