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基金,一个看似神秘,却又被误解甚多的投资品。尽量把这个复杂的金融游戏,写简单点,让你看明白。1开篇照例说故事。老南首次接触量化,差不多是在 07、08 年,这算是国内量化的远古时代了。那时候,我们券商的 KPI 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叫市场占有率,也就是交易量全市场占比。有的营业部完成不了任务,会以极低的佣金,甚至贴钱,找一些做短线的资金,来完成任务。如果有这么一种交易方法,能产生巨大的交易量,还能赚钱,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恰巧,当时有这么一个品种,叫 ETF,就有机构在这个品种上玩起了花样—— ETF 套利。
因为ETF基金,是一篮子股票形成的指数。指数和一篮子股票之间是可以互换的,而盘中往往会有各种原因,导致一篮子股票和指数之间,出现既短暂的价差,这就产生了一个套利的机会。如沪深 300ETF ,可以和这 300 只股票,盘中互换。如果有某机构出货,把单只股票价格快速砸低,就会出现股票和指数瞬间的价差。只要发现的足够早,交易速度足够快,就可以实现套利。这个过程,显然不可能靠人工完成,需要通过程序化交易。然后,那时候老南第一次见识到了量化的威力,某几家券商营业部,交易量一飞冲天。不过,证券行业从来都是极度内卷的行业,这种没啥门槛的好事,没几个月,各家券商、私募、游资,一拥而上,很快就从一个赚钱的蓝海,变成了拥挤的红海,基本赚不到钱了。可以看出,量化最早期,就是从程序化套利开始,死于没啥门槛,导致极度拥挤的交易。之后,就是 2010 年 4 月 16 日,发生了一件大事,沪深 300 指数期货上市了,中国终于有了做空对冲的工具。当时老南所在的营业部,发现了这么个机会,第一时间找到一个某高校金融教授,并介绍了一个有资金的客户,双方一拍即合,做起了“期现套利”。所谓“期现套利”,就是做多现货(沪深 300 指数),做空期货(沪深 300 指数期货),赚基差的钱。
因为当时市场长期升水,基本开仓就有钱赚,曾经一度年化无风险收益,高达 40% 左右。你没看错,真是无风险的 40%,当然,要做好仓位、资金头寸管理的前提下。当然,毫无悬念,内卷的二级市场下,也没几个月,这条路也无数机构涌入。当时我们找的那个教授,也跟不上市场节奏,也算是慢慢被市场淘汰了。但是这个模式,正式让中国的量化行业,高速发展起来,因为这个模型,正是后来资金容量最大的“中性策略”的前身。也正是这个时候起,到 2015 年下半年,国内的量化市场,开始了第一轮大发展。因为,钱太好赚了。当时因为恰逢后来的 15 年牛市,市场长期升水,也就是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加上小盘股比较活跃,只要股票的现货组合,在风格上略偏向小盘股,几乎稳稳的,年化 20% 以上的收益。
是不是感觉和捡钱一样爽?人的贪婪,就在这种环境下,暴露无遗。很多量化机构,直接搞起了杠杆。8% 的成本融资,5 倍杠杆,基本就是一年翻番的节奏。真有这样的好事?市场很快就给了答案。15年的股灾,股指期货背上了“恶意做空”的名头,被各种限制交易。加上各种提供优先级资金的杠杆,被限制。做空成本直接飚到年化 50% 多。N家量化,直接给玩爆仓了。国内的第一轮量化大发展,就这么被市场、监管,给 GAME OVER 了。老南在写这篇文章时,整理出当年一个 PPT,应该是 2013 年,当时我们邀请了十几家业内最顶尖的量化私募,做了一场交流。如今,这些机构,只有一家还活着,其他全没了。2证券市场,永远都在进化,随着股指期货限仓逐渐恢复,2017 年后,国内量化的第二轮大发展,也开始了。这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红利,因为股市低迷,股指期货开始长期贴水,也就是做空对冲的年化成本,长期在 13% 到 15% 左右。但不少机构,通过各种方法(多因子、统计套利等),去创造优秀的超额收益。新一代的中性策略、指数增强,纷纷登场。不少机构的中性策略,长期能做出年化 15% 甚至 20% 的绝对收益,回撤还在 5% 以内。同时,量化策略也开始大发展,CTA、T0、量化涨停板、期权,策略形态也越来越丰富。
量化机构的数量、资金管理规模,也快速增长,并开始了人才、设备的军备竞赛。有些财大气粗的量化机构,甚至直接上了超算跑策略。
当时老南也参与服务过一家 T0 机构,我们给锁定券源,提供最快的交易接口,配合最快 DATAFEED 行情。客观的说,散户相对这类武装到牙齿的量化私募,短线交易完全没胜算。实际上,这一轮量化的崛起,的确也是基于中高频量价交易,交易量比较大。随着量化机构之间的白热化,叠加这几年,非标固收风险暴露,大量资金进入到这个领域,也出了各种各样的事故。如某头部量化,一直非常激进,因为 19、20 上半年,业绩不错,各家渠道一路猛推荐,规模快速上了千亿。但这家量化业绩好,主要靠在小盘股上,过分的暴露,结果去年下半年,市场各种茅暴涨,小盘股全体趴下,这家业绩瞬间变脸。这下,客户找销售渠道吵,销售渠道找私募吵,吵到最后,到年底,这家量化业绩突变,突然好了起来,这些客户和渠道都满意了,殊不知道,风险正在来临。根据数据分析,老南和几个业内朋友发现,这家量化业绩突然反转,源于快速卖掉了之前持有的小盘股,集中去追各种茅,而且是追高。
所以,老南年初1月份,建议不少朋友,如果之前买这家的,赶紧撤退。果不其然,春节一过,茅指数暴跌,这家量化的客户没高兴几天,全线套牢。这家后来也给客户发了致歉信,说“动了凡心去抱团股”。产品规模也被快速赎回了 30% 多。实际上,这家的故事,在量化产品上,还在不断的重演,最近又有几家,出现了业绩暴跌,背后的故事一模一样。3说到这里,还是要回归本源,量化投资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以数学统计为基础进行投资。但在实际操作中,依旧难免人性。毕竟对于任何产品,规模和业绩,是有矛盾的。规模上的过快,自然影响业绩。但只求业绩不求规模,管理费收的不够,在军备竞赛激烈的量化赛道,又难免落下风。所以,这个矛盾下,本因以数学统计为基础进行投资,又难免掺杂人性的选择。而更有意思的,是量化这几年,在诞生地美国,并不吃香,无论是被捧上天的西蒙斯,还是其他产品,长期业绩并不耀眼。原因在于美国市场还是机构定价为主,量化很难持续创造超额收益。但是,A 股,却是一个散户特征明显的情绪化市场,波动很大。收割情绪,喜爱波动的量化,自然在这个市场上,容易创造出超额收益。
所以,别说私募的指增,公募指增的超额业绩,放到美国市场,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正因为此,尤其今年,因为市场风格的特殊性,即周期股的暴涨+长期万亿成交量,造就了大量量化多头产品,业绩全面跑赢主动管理的产品,以至于被骂的很厉害。但实际上,这和去年下半年,各家公募、私募抱团茅指数,并没太大区别。无非是州官放火,和百姓点灯的区别。当然,量化这两年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如老南之前写过的,杠杆是否合规的问题,自营账户和资管账户是否有利益输送的问题等。实际上,量化产品的投资逻辑,和传统的主动性产品,也差异性很大。一方面,历史业绩可参考性不强,毕竟策略本身需要迭代,市场风格的变化也会影响业绩。所以,买量化产品,投前就需要大量的工作,关键是,投后也不能闲着,发现不对了就要跑。另一方面,不少量化产品,本身就有周期性,特别是 CTA 等,长周期策略、反转策略,在不同市场下差异极大。很多投资者,往往在单一产品业绩特别好的时候杀入,结果买了就被套。相信年初不少看了去年业绩,杀入 CTA 的投资者,对老南这段话,会很理解。实际上,年初时候,老南多次在直播和视频中提醒,别追高 CTA。此外,还要考虑策略的容量。很多优秀的量化产品,的确优秀,但可能策略容量,只支持 20 亿的规模。然后大家一high,规模干到 50 亿,就没有然后了。所以,从 19 年开始,老南在建议客人配置量化的时候,已经很少,其实是不敢,建议单一量化,更多通过 FOF 的形式。虽然双重收费是个缺点,但底层子基金的优选,毕竟不会是零售渠道的大路货,加上持续的跟踪、周期性的调仓,长期下来,对投资者收益反而更有优势。当然,这只是老南作为一个接触了十几年量化,前从业人员的一家之言。结所以,没必要过于神秘化量化,也没必要过于妖魔化量化,这毕竟只是一种投资方法而已。说到底,最后决定收益的,还是人性。既有管理人的人性,短期规模和长期业绩的博弈;也有销售的人性,短期考核和长期收益的博弈;更有客户的人性,短期收益和潜在风险的博弈。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