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私募幻方今年做了件大事,就是计划投入10亿元建设一个超算中心。据说,这个机房占地大约10个篮球场,在国内超算中心排得上名次。但很多投资人士的疑问是,“计算能力强就能确保赚钱吗?”
简单来说,所有按照一定的规则,让计算机自动完成全部投资流程的,都可归入量化投资的范畴。但具体来说,不同策略的量化投资差异十分明显。
“最基本的量化策略,就是关键指标选股,业内也称之为多因子选股。”上海一位机构投资者告告诉笔者,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通过收集历史数据(宏观指标、财务指标),找出上述数据与股价涨跌的关联性,然后根据关联性的强弱,赋予一定的权重(即比例)。
比如,笔者拿到南京一家金融机构的多因子选股模型跟踪报告,其选择的四个因子分别为:静态市盈率、静态经营现金流市现率、单季度同比净利润增长率和20交易日累计换手率,运用最优化加权法进行因子权重分配。在其公布的周期内,该量化组合共选出50只个股,其绝对收益和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趋近。
从机构投资者角度看,该量化组合通过持有50只个股,就达到了持有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这无疑是投资的一种简化。
当前,多因子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选股策略。按照因子分析的角度,可以分为基本面因素(价值因子、盈利因子、成长因子),技术面层面(动量因子、市值因子、成交量因子),市场层面(外部环境因子、行业因子)。有人粗略统计,可被统计的因子现在可能已经超过上万个,而这些因子之间再排列组合,可能就是天文数字了。因此,有量化投资从业者自我调侃,“我们就是数据的搬运工。”
套利,是量化投资另一种主要的策略。
所谓“套利”,是指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市场中存在价格差异,投资者可通过低买高卖来获得收益。在实际生活中套利随处可见,比如,同样产地、同等品质的水果,在市中心售卖5.1元一斤,而在城市周边的农贸批发市场只有5元一斤。如果只买一斤水果,0.1元的差价不会让市中心消费者舍近求远,但如果买成百上千吨,那么这中间的差价就十分可观了。
在金融市场中,套利投资者就是寻找同一金融产品在不同市场中的差价,而量化投资者则通过高频交易(交易次数多)和高杠杆来扩大套利收益。
最后一种,就是CTA策略,主要针对商品期货市场。
简单来说,CTA就是通过检测大宗商品价格,通过判断未来价格趋势来盈利。需要指出的是,国内期货市场可进行“T+0”交易,这就为日内短线交易提供了便利,因此量化投资者通过持有期货(金融期货+商品期货)的多单和空单来获取盈利。
也就是说,当前A股市场中,多因子策略、套利策略和CTA策略,是最主要的三种量化投资方式。与此同时,近些年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少投资人士希望通过机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优化投资方法,增加投资收益。前不久,英国《金融时报》也发表了一篇题为《量子计算走出暗处进入公开市场》的文章。
问题是,即便有这么多的量化投资方法,但它究竟赚的是什么钱呢?
“或许是因为当前的A股市场风格,成熟度水平,让量化投资从业者看到了机会。”上海一位专业投资人表示,“很长一段时间,A股市场都呈现出优秀的α(阿尔法),垫底的β(贝塔)的特征。”
所谓的阿尔法与贝塔,是针对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而言。主动投资认为,市场常常因为参与的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或非理性,导致投资标的存在错误的定价,聪明的投资者总能发现这些错误,低买高卖,从而赚取超额收益;被动投资理论认为,市场永远是有效的,从长期来看,投资宽指基金就能获得与市场同步的收益。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国内很多基金经理常故作高深,总是将阿尔法(alpha)投资挂在嘴边,或者是表示要“赚阿尔法的钱”,实际上只说明他管理的是一只采取“主动投资”策略的基金。而“被动投资”者常常将自己的收益称为贝塔(beta)。
回溯2018年之前10年,将主动型股票基金的表现和A股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主动型基金明显跑赢大盘指数。这中间的确有很多客观原因,比如大盘指数编制方法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国内资本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不成熟,造成了市场超额收益的产生。
“投资者的不成熟,恰恰是量化投资者的盈利机会。”一位资深证券研究人员表示,“很多A股投资者热衷于技术指标,依据分时图理论、均线理论进行操作,但计算机更擅长这些。”也就是说,如果是根据历史量价图形来推断未来股价走势,如果进行无数次博弈,最终胜出的肯定是计算机。
换个角度想,随着量化投资规模的增加,依靠“快进快出”“追涨杀跌”的散户将在市场中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不能保证量化投资在A股稳赚不赔,特别是遭遇政策调整以及市场极端行情时,量化投资也会遭遇风险。
2015年A股市场遭遇大幅调整,舆论认为股指期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证券监管部门对股指期货加强了限制,比如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杠杆,日内开仓从不限制调整为限10手,平仓手续费比例较调整前提高了超过100倍。当时一家明星量化机构的产品收益率曲线直接走平了,因为赚钱模式没了。
再比如,2016年底A股市场风格切换,基本面扎实、业绩稳定的大蓝筹公司成为市场“新宠”,但偏重中小市值、成长风格的量化基金就逐渐被市场抛弃,失去了赚钱效应,某个规模超过100亿元的量化基金,产品规模当年就缩水超过50%。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对投资者来说,其实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识别风险。
比如,被誉为美国共同基金著名“金手指”的比尔·米勒,他创造了从1991年到2005年连续战胜标普500指数的业绩“神话”。“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被认为是价值投资的旗手,但从实际操作看,比尔热衷于逆向投资和集中持股,这让他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上海一位量化投资人说,“对于量化基金的风险,投资者真的那么清楚吗?”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