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货膨胀的背景
从原始时期以物换物,到近现代的以黄金白银进行贸易,交易以什么作为结算载体一直阻碍着各个国家之间的海外贸易。为了解决各国货币不统一,流通性不足问题,二战结束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个名为“布雷顿森林”的小树林开了个会。这个会决定以黄金作为钱的衡量单位,也就是,全球一共有多少黄金,就发行对应的多少钱。
当时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所以,决定以美元直接对应黄金,以1盎司黄金对应35美元。其余国家的货币对应美元。国与国之间的交易统一用美元,这样让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进行的更加方便,全球经济贸易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各国的经济和生产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全球的黄金是有限的,那么对应的美元也是有限的,各国对应的货币数量也就有限。
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取消美元和黄金挂钩,这个时候全世界的钱还是和美元挂钩,全世界的交易还是可以正常进行。但是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又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美元和其他国家的货币都可以无限制的印刷了,美国可以无限制的印钱,中国也可以,其他国家也可以。所以在这个新的旅程里,钱就只能和各个国家的“信用”挂钩,信用是一个虚的东西,不像黄金是实物,信用更多是这个国家的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综合体现,就比如美国综合国力强大,所以这些年美国印发了非常多的货币,无限滥发货币,最终会导致国家破产,“钱”不值钱。
尤其是这两年,美国政府就不断的通过印刷货币来刺激经济。印钱确实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手里的钱会不断贬值,生产商品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国家印钱的速度,钱越印越多,就造成了商品不断涨价,而自己手上的钱却越来越不值钱了,央行投放的钱越来越多,而我们手里的钱就那么点,所以就被慢慢稀释贬值了,这就是通货膨胀。
资产分类
资产是一切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东西,是我们可以花钱买到或者别人花钱买去的东西。房子、车子、股票、基金等都是资产,而资产的内涵就是这一买一卖所产生的现金流,流动起来的资金才有价值,没有流动的资金同时没有价值的,放在那他就是一张纸。所以我们想轻松的赚钱,我们就需要有一种资产,他能一直让钱往我们兜儿里流,我们就会越来越富有;反之要是我们拥有的一种资产,他让钱反着往外流,从兜儿往外流,我们就会越来越穷了。
根据资产产生现金流的不同,可以把资产分成3种:
生钱资产:持有期间能给你持续带来净现金流入的东西。
“持续”很重要,持续指每个月、每个季度或每年能不断的给你带来净现金流入,如果持有期间没有持续的给你带来净现金流入,当你卖的时候才能获得价差收益,那就不是生钱资产,生钱资产不但在你持有期间能赚取确定性很高的净现金流入,还可以在未来你卖出的时候赚价差收益。由于生钱资产内在价值高,生钱资产的价格长期来看也会不断的上涨。生钱资产会为你带来净现金流和价格上涨双重收益,所以长期来看生钱资产的收益率也会更高。
耗钱资产:持有期间能给你持续带来净现金流出的东西。
有了耗钱资产,你躺着的时候还在付钱,这个资产让你的钱,从兜儿里一直往外流。由于耗钱资产持续不断的带来净现金流出,持有耗钱资产的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能赚钱,那就是卖出价格大幅高于买入价格时,这个其实是很难做到。耗钱资产的持有损失是确定的,未来价差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风险就很大。而有一些耗钱资产,未来价格也是确定会比买入价格低的,那亏损就更大。持有的耗钱资产越多,就越没办法停止工作。因为一旦停止工作了,耗钱资产还是在不断的把钱带走,所以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破产。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就是要用生钱资产去养耗钱资产,当你的生钱资产很大的时候能覆盖你的耗钱资产就没问题。
其他资产:就是持有期间产生的净现金流为0的东西。
其他资产在你持有期间不能给你产生任何收益,你只能在未来卖掉它的时候赚价差。至于未来你的卖出价是否一定会比买入价高,这个只能到时才知道你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想通过其他资产长期稳定的赚钱也很难。
了解GDP对我们的影响
GDP 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大白话讲就是国家各行各业创造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GDP 的组成中,企业是一个国家创造价值最多的部门,同时一个国家要创造多少GDP,那同比企业一定是创造出占比最高部分的。中国19年的GDP是6.5%左右,那中国股市里的企业创造出来的收益就一定是大于6.5%。好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 >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益率>所有企业的平均收益率>GDP>银行理财收益率。
根据19年统计,中国19年的 GDP 大概 6.5%以上;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大概 12%以上:中国好公司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大概 24%以上,如果想要手里的钱不贬值,买到优质的企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产品本身有自带的风险属性,但是风险不一定与收益有绝对关系,收益除了取决于产品自身属性,更重要的是个人自身投资水平与认知能力。同样一件产品,不同的人去操作最后的收益往往会大相径庭。比如巴菲特就靠着股票成为了世界首富,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股票而倾家荡产。高风险不等于高收益,低风险也不等于低收益;决定最终收益的说到底还是看自己的个人能力,投资前先正视自己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