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金融科技元年,这一年无论是从行业体量、机构业绩,还是服务机制、产品模式等方面来看,金融科技都为金融行业特别是消费金融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最大助力。进入2017,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应用迅速落地, “金融+科技”正式进入一个深层次的产业融合的阶段。
2018将至,引领消费金融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正在经历怎样的历程? 23家已开业持牌机构、上百家非持牌机构,面对技术为消费金融带来的直观竞争力,彼此之间将进行冷战式的技术竞赛?还是互通有无达成合作共赢?
万亿市场,技术构造壁垒
自2009年国家试点消费金融以来,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主体不断涌现,银行、传统零售企业、电商、保险甚至P2P平台都纷纷布局个人消费金融领域。
目前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共25家,有23家已开业,其中大多数是银行发起并主导经营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个别几家是非银行系和创业系;除此之外,还有近百家未获得消费金融牌照,依托自身具备的消费场景、渠道流量或生态系统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
近十年时间,百余家机构,角逐万亿级市场,消费金融发展到今天,对金融科技的重视空前高涨。这是因为金融科技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全面提升风控能力和获客能力,拉近资金与用户的距离,把复杂的金融服务过程变成简单的消费体验,构建起自身独有的竞争壁垒。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已经有先行者做出了积极探索。银行系如招商银行旗下的招联消费金融,近期与中科院成立了国内首家消费金融智慧实验室;非银行系如苏宁消费金融,已经申请多项金融专利,涉及用户终端、账户管理、支付认证等方面;创业系如马上消费金融,已成功推出多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底层系统。
在技术研发方面,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显而易见,但面对消费金融特有的无抵押担保、快速审批、海量用户、场景灵活、单笔额度小、征信数据不足等属性,银行系消金公司的研发能力却并不占优势。特别是在以技术为导向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银行原有的大系统虽然依旧稳定牢靠,却无法快速兼容新生代的金融科技,以致成为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的桎梏。
而非银行系和创业系的消费金融机构,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和技术基因,令其拥有银行系缺失的线上布局优势,通过金融科技迅速获得的风控能力和获客能力,拉近了资金与用户的距离,把复杂的金融服务过程变成了极简的消费体验,以此构建了其自身独有的竞争壁垒。
业务即初心,科技驱动能力提升
技术壁垒带来巨大的利润提升的背后,也意味着巨额的研发成本、千金难求的技术团队以及研发过程中不可知的沉没风险,这一切令大多数还在以业务拓展为核心的消费金融公司无法全力投入。
银行系以稳定为重,对高难度的自主研发模式兴趣寥寥,更习惯于采购已被论证的成熟技术或直接收购技术公司团队;非银行系依托自身业务场景展业,场景单一导致数据体量有限,无法支撑金融科技的研发。
就目前消费金融市场技术自主研发实力来看,非银行系、全场景全产品化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会更倾向于自主研发金融科技之路,而且表现得更好。以前文所述马上消费金融自主研发的FaceX活体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在过去的六十年中,人脸识别的国际精准度一直停留在70%左右,但是在2013年开始,精准度从70%提升到了85%。2015年到了95%,到2017年马上消费金融FaceX 2.0的99.99%。可以说,该项技术的精准度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识别能力。
被问及为何不采用市面上已有产品,却选择冒险投入巨资进行自主研发时,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表示 “和传统银行业务相比,我们的业务分布更分散,且没有网点面签环节,进行身份验证环节更加重要。如果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有千分之一的提升,将节省接近几千万的欺诈成本。而市场上商用的同类产品,因为缺乏信息流闭环等因素,准确率一般都停留在起始水平。马上消费金融依托于行业的迅猛发展,已积累了几千万的身份证照片的大样本,团队在线上和线下的消费场景中也得到了有效的欺诈样本,具备开发国内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条件和能力,而自主研发不但能保证技术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更能提高团队的综合能力和运营效率。”
有限自研,无限共享,推动行业共赢发展
伴随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金融业务综合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各类消费金融机构在积极加快推动业务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落地应用。每家企业都面临同一个选择:是自主研发?还是采购成品?
自主研发技术,可以掌握核心技术与能力,有助于构建消费金融的全系统建设;风险在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后的研发失败,或研发时间过长,错过了该项技术的最佳竞争期。而采购成品技术,可精准契合公司业务需求,投入即有产出;但来源于核心技术的核心能力,却不为自身团队所掌握,技术方拥有随时溢价权。
马上消费金融创始人兼CEO赵国庆在出席行业峰会时曾经表示:“科技对金融的赋能,更多体现在效率的提升上,如重复性的客服工作可以由智能机器人替代,海量用户身份识别可以由大数据技术来解决。这类提升业务效率的应用技术,重复自主研发只能带来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由少数公司先行研发成功后向行业友商进行技术输出,既能降低开发成本也有助于行业生态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立足之本是风控能力,无论是银行系还是创业系公司,自主研发风控系统是必由之路。即便在初期采购了标准化的风控系统进行业务拓展,在经营上轨道后也必须进行二次自主研发。毕竟,对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安身立命的风控能力必须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代表了行业第一梯队机构面对金融科技的两难选择时的基本共识:有能力的企业有必要自我研发,特别是核心的风控等技术更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对于提高业务效率的应用技术,行业应避免重复建设,建立起科技研发的合作共享机制,让金融科技创新能尽快落地,集合各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推动整体行业服务水平提升,在共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提升相关技术。
2017年,金融科技不但推动了行业机构的迅速发展,也为政府对消费金融的监管提供了新思路:监管层已开始就联合设立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公司与银行进行沟通规划;央行已决定由中国互金协会牵头成立个人信用信息平台,年底即将正式批筹……金融科技锋芒毕现。面对向好态势,相信冷战式的技术竞赛不会成为主流,消费金融领域的实力机构在积极研发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将通过合作共享推动整体行业的发展,让大众享受到更低成本、更高效、更好体验的金融服务。
来源: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