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十多年前“互联网思维”一词正火热时,量化交易这种技术就已经被某些机构或专业操盘手使用。量化投资并不神秘,而实践也证明在复杂多变的资本市场中,量化交易不是常胜将军般的存在,否则量化交易的相关工具早就全民化了。
三十年前,股市的造富神话吸引大量股民入场,与此同时,一系列炒股书籍蜂拥上市,它们告诉投资者股市有规律可循,比如可以通过K线、日线、成交量、MACD等指标,精准判断股票后期的变动。于是,这些书很快跻身畅销榜前列,尽管有许多股民认真学习,但最后能够通过炒股赚钱的股民少之又少。
现在复盘,可以发现所谓炒股的“铁律”“秘籍”“宝典”,是当时编者根据已上涨股票的主要特点,总结出来的部分规律,这些规律放在今天便是“大数据”。这类总结出的经验或规律并不具有普遍性,只能在某种特定形态、特定区间、特定指标等都恰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量化交易就是遵守这些指令进行操作的,因为它没有感情,所以不会受心理影响;因为它不会手抖,所以不担心会出现“乌龙指”。与传统操作不同的是,量化交易可以每秒钟完成数百次操作,别说普通人,连超人都难以做到这点。但即便量化交易的指令再厉害,也只是针对某一行业或某类股票,在某一段时间、符合某些指标的情况下的交易,如果股市单边上涨或是单边下跌,量化交易就缺少了用武之地。
笔者常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资本市场中,所有交易都采用同一种策略,那么这个交易是否还会发生?当策略认为某只股票将上涨时,因没有卖方卖出股票而无法发生交易;同理,当策略认为某只股票将要下跌时,不会有任何买方做出买入指令。因此,想要量化交易发挥作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市场有明显的波动,便于高频交易的操作;二是需要资本市场有大量的中小投资者,便于高频交易后“割韭菜”;三是市场急功近利,例如短线交易多、价值投资少的状态更利于量化交易。
很显然,当前的A股市场的格局是机构投资者少、散户投资者多,这种格局极容易被量化交易所利用。看似活跃的成交数据,也许并不是投资者交易的结果,而是量化交易左手转右手、右手转左手的交易。 量化交易不是洪水猛兽,但使用量化交易的人或许会别有用心。若是量化交易广泛开展,那些持有限售股的企业高管,大可将自己持有的股权质押给量化投资机构,接着双方通过量化交易不断收割投资者的血汗钱,既符合限售股的要求,又能活跃公司的成交量,同时还能将收割的收益快速变现,何乐而不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量化交易在一定场合中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样也会造成三方面的负面影响。
第一,量化交易可能会扰乱正常的资本市场秩序,违背市场的公平原则,同时还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不利于市场的稳定,进而或会引起市场人心惶惶,导致市场信心大幅受挫。
第二,量化交易的策略是由人制定的,策略的制定来源于历史数据,然而历史数据并不能说明一切,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资本市场风云莫测,其交易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量化交易的操作下,不排除这种风险被放大并且造成失控的可能。
第三,量化交易与价值投资背道而驰。站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价值投资既有助于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添砖加瓦,又能帮助投资者实现超乎想象的收益,其前提是要对上市公司有充分的了解。笔者曾多次参与上市公司调研工作,了解到基金、私募等投资机构非常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尤为关心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是否稳定发展等问题,他们判断的依据不会是K线、成交量、均线,在投资时更不会超短线操作,而是更加看重企业未来的发展、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值等。
总而言之,监管层规范量化交易并不是通过政策手段干预市场自由,最终目的还是维护市场稳定、公平和透明,从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降低系统性风险、促进金融体系稳定等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让价值投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行稳致远。
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