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前后进行了三轮QE,使得经济较快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但是随着货币超发以及债务杠杆越来越大,导致地产泡沫越来越大,而外汇储备越来越少。显然,要深化改革和经济升级,就不能靠传统老路继续放水了
自去年7月14日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至今,宏观政策主题是 “去杠杆”,金融体系去杠杆演化的比较激烈,去杠杆导致全社会的资金流出现紧缺。截断杠杆性现金流后,股市大幅下降,上证指数从今年初的高点3574跌至2691;楼市也出现大幅降温,居民资金杠杆率超过100%的厦门和深圳的房价已经出现大幅回调,厦门房价平均已下跌了20%。
融资收缩同样影响到实体上,第二季度数据出炉,GDP增速放缓,投资增速和工业增速不及预期,中小企业整体融资难。伴随外部贸易战和内部深化改革的双重压力下,急需宏观政策的调配来稳步过渡后QE时代。
关了一扇门,就要打开一扇窗。为了防止“去杠杆”过程了导致的资金荒,央行年内3次定向降准。3次定向降准释放的基础货币超过2万亿,第一次是1月25日,主要是支持普惠金额;第二次是4月25日,主要是置换MFL到期;第三次是7月5日,央行定向降准预计将释放流动性7000亿元,支持“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
那么,在目前“去杠杆”的主题下,再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给各个市场带来哪些转机?能否改善资金荒?
我们需要从信贷资金流的分流来看,信贷资金到底流向了哪些领域,新出台的货币政策又会如何导向。
从央行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统计报告》来看,2018 年 6 月末,本外币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86.20 万亿元,增速比上季末高 0.4 个百分点;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25.40 万亿元,增速比上季末低 2.1 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2.3%,占比比上季末低 0.4 个百分点,同比少增 6994 亿元;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8.43 万亿元,增速比上季末高 0.8 个百分点,重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7.47万亿元,增速比上季末高 1 个百分点;轻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 9560 亿元增速比上季末低 0.4个百分点。
从央行发布的统计报告来看,中国银行的贷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和重工业,而民营企业中小微制造业的贷款环境在持续恶化。
2015年开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每年会组织一个“降成本”大型调研,在7月20日发布了2018年的调研成果。融资规模来看,过去3年国有企业平均融资规模迅速上升,从2015年的7.1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54亿元,民营企业从5.99亿元下降到4.6亿元。而从融资成本来看,国有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债券融资、股权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都低于民营企业。
这其实和央行数据显示的结果是一致的,目前国企融资既容易、又便宜,而民企融资又难又贵。
从债券市场的表现看,过去一周AA级城投债利率降幅高达30bp,远超同等级产业债利率降幅。说明金融机构在货币放松之后,其第一时间并不是投放民企贷款、而是大幅投放国企和融资平台贷款。
而中国的投资可以分成三大类,包括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工厂,我国的投资在过去向来是由制造业投资主导,但是从14年开始,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占比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其占总投资的比例从33%降至2017年的30%;而基建投资占比出现了持续的上升,从13年的21%升至27%。可以看出,国企、基建、地产的贷款环境向来较好,社会中呼声高的“资金荒”主要在中小微企业。可以想象,正是基建投资的飙升,使得信贷资源倾向了政府主导的国企,而制造业投资占比的下滑,使得民企缺乏信贷资源。
从《2018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统计报告》来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2.3%,占比比上季末低 0.4 个百分点,同比少增 6994 亿元。此次7000亿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降准正好是弥补这0.4个百分点,可以说,对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荒”改善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同时,如果未来继续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不仅无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反而会加剧信贷资源向国企和融资平台倾斜。
责任编辑: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