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观察】光伏产业“量增利减”困局待破,技术升级与产能出清重塑行业格局
——新能源赛道投资逻辑再审视
1. 光伏产业:产量高增与盈利塌陷的“冰火两重天”
2023年光伏行业呈现“量增利减”的典型悖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速均超10%,电池组件出口量同比增长超46%,但全产业链价格跌幅超30%,出口额同比下滑33.9%,制造端产值同比收缩,33家上市公司业绩预亏总额达400亿元。这一矛盾折射出行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产能扩张速度远超需求增速,叠加技术迭代窗口期下P型产能加速贬值,行业正经历“增量不增收”的阵痛期。
当前价格体系已击穿部分企业生存线:2024年Q1组件环节净利润转负,Q3辅材辅料环节跟进亏损,主产业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翻倍,负债率高企。行业自2023年末启动的自律减产初步见效,硅片、电池价格年内小幅反弹,但产能出清仍需时日。政策端已释放明确信号,新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大幅提高技术门槛(如新建N型电池效率要求26%),叠加资本金比例上调,实质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与技术升级提速。
投资逻辑重构:
技术突围优先:N型TOPCon/HJT电池效率门槛提升至26%,钙钛矿叠层技术中试产线布局企业将主导下一轮产能竞赛;
全球化产能优化:东南亚55GW一体化产能成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的关键跳板,本土高成本产能面临加速淘汰;
需求侧模式变革: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倒逼“光伏+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具备光储协同、电力交易服务能力的企业将突围。
2. 锂电与储能:产业链利润再分配与第二曲线崛起
光伏行业困局对锂电产业形成警示:当价格战从硅料延伸至锂盐(碳酸锂价格跌破10万元/吨),具备资源控制力的盐湖提锂企业(成本中枢8-12万元/吨)与掌握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的厂商,成为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的受益者。与此同时,储能市场以超200GWh的年装机增速承接过剩产能,但系统集成商面临毛利率挤压(当前户储毛利率已回落至15%-20%),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结构性机会浮现:
资源与技术双壁垒:盐湖提锂产能占比突破30%重塑成本曲线,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厂商主导下一代技术标准;
储能场景深耕:工商业储能受益于分时电价价差扩大,具备虚拟电厂调度能力的运营商有望获取电力交易溢价;
循环经济闭环:欧盟电池法规强制要求2030年锂回收率达50%,黑粉再生技术突破95%回收率的企业构建资源护城河。
风险提示:
产能过剩加剧:光伏组件产能过剩率或于2025年突破60%,锂电材料价格战或延续至2026年;
技术替代风险:TOPCon电池效率逼近28%理论极限,钙钛矿技术若延迟商业化将引发估值修正;
政策博弈升级:欧美碳关税与本土化供应链法案可能削弱中国制造出海红利。
结语:新能源产业正经历从“野蛮扩张”到“精耕细作”的历史性转折。光伏行业需在技术升级(N型替代P型)与产能出清(淘汰500GW以上低效产能)中寻找平衡点,锂电与储能则需抓住固态电池商用化(2030年渗透率或达15%)与电力交易市场化双重红利。投资者应聚焦“技术验证+现金流安全”双重指标,在产能过剩与技术迭代的“交叉火力”中捕捉结构性机会,警惕单纯产能规模叙事下的估值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