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文简单讲了我国4万亿超发和10万亿信贷投放导致的流通货币M2的大幅增加,本文继续这一思路,尝试从货币乘数角度解读一下信贷扩张怎么慢慢促成成明斯基时刻的,初步分为一下几个思路展开:
一、何为“明斯基时刻”?
二、简单明确几个金融概念: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0,流通货币M1,货币供应量M2,准货币,准备金,货币乘数。
三、信贷扩张是如何慢慢将货币乘数逼至极限的?
四、货币乘数到达极限的后果——明斯基时刻到来
一、何为“明斯基时刻”?
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是指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所说的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刻。经济长时期稳定可能导致债务增加、杠杆比率上升,进而从内部滋生爆发金融危机和陷入漫长去杠杆化周期的风险。
明斯基时刻核心的观点即,经济发展导致信贷扩张,信贷债务最终反噬经济,所以我们分析的核心围绕信贷展开,在此之前,需要先明确几个基本概念。
二、简单明确几个金融概念: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0,流通货币M1,货币供应量M2,准货币,准备金,货币乘数。
1.基础货币是所有货币问题的根本,其只能由央行发行,是所有经济交易和银行结算和清算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货币的发行之锚就是央行的储备资产,可以是黄金(黄金占款),外汇(外汇占款),和国债。我国基础货币为32万亿规模(下同)。
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2. 流通中的现金M0。这是社会公众包括个人和机构所持有的现金纸钞规模,是社会中流通的实物货币,更是由央行直接印刷或印钞而来的。因为近代20年来出现电子货币的缘故,这个实物纸钞货币可以做到非常少而不影响经济的运行,我国当前M0规模为6.9万亿。
3. 流通货币M1,这是社会上可以随时交易支付使用的流通货币规模,包含M0以外还包括所有的机构活期存款,这么定义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因为以前的机构活期可以开支票,具有可交易和流动的属性。但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的演变,这个流通货币M1也应该包括个人活期存款,还是因为电子货币的缘故,个人活期存款很大部分都是可以直接交易支付的货币。目前这个M1规模为53.66万亿,因为不包含个人活期的缘故,这个规模是被低估的。
4.货币供应量M2,是社会上所有的货币供应规模,包括流通中的现金M0和所有的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是所有的社会购买力,是社会消费信心的基石。当前M2的规模为177.6万亿。
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5.准货币,准货币就是失去了流动性的货币,与M1的概念是相反的,因此,M2中减去M1的部分就是准货币,也是我国大量定期存款所在的领域,不能直接参与经济交易,在交易前必须先获得流动性变为活期存款或者说变为M1,才能用于经济活动中的支付交易,当前准货币为123.94万亿。因为前面M1被低估,因此准货币规模就被高估了,准货币与货币的转换,主要受央行名义利率的影响,假如我们把所有的定期存款降息到0利率者负利率,那么所有的M2都会活化为M1,那么社会上的流动性将更加泛滥。
6. 准备金,我们把货币存放在家中有储备保管风险,所以社会大量的货币财富就存入银行,更何况银行还可以生息获利。所有在银行体系内的基础货币都是准备金,在商行体系内就是超额准备金,在央行体系内就是法定准备金。因此商行的库存现金在逻辑上就是超额准备金的现金货币部分。准备金的最重要目的是应付银行挤兑的,超额准备金也叫备付金。
7.货币乘数,是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目前在5.4左右。
三、信贷扩张是如何将货币乘数逼至极限的。
有了以上的基础概率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央行发布的先关数据计算出理论上模拟的的货币乘数值,然后再看实际中的货币乘数值,则可以观察出,信贷政策是如何将货币乘数逼至极限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从结果来看(图1),实际货币乘数与演算的货币乘数(下面也会以“理论”货币乘数表述)两个序列走势基本一致,这说明上述变量基本上能够解释现实中大部分货币乘数的波动。
只是,在2008年之前,央行公布实际数据低于理论结果。2008年之前信用政策相对保守,中国的融资大部分来自银行,主要银行又面临股改上市的资本金压力,基础货币的派生能力较弱,限制了货币乘数的发挥空间,货币乘数的实际值通常低于理论值。
2008-2011年,这段时间货币乘数先扬后抑。08-09年的三次半降准将货币乘数从3.8提升到4.6倍,4万亿投放和10万信贷,系列降准将货币乘数的年度同比变化提升到近20%,成为拉升货币供应量增速的重要推手;后期央行逐渐由积极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并率先提出宏观审慎的政策取向,货币乘数增速一落千丈,同时也拖累了货币供应量增长。
在2011年之后,央行公布实际数据居然远远高于理论模拟数据,主要是“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如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等),推动了货币乘数的上行。这段时间金融体系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市场化催生了显著的“脱媒”,这既有银行表内资产向表外资产的腾挪,更主要的还是日益壮大的直接融资对银行间接融资的替代,反映在金融体系统计数据中就是存款性金融机构的非银负债占M2的比重上升。在货币创造机制上,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影子银行”所面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无限接近0,这是信贷发展到最后的市场性逐利行为的极端情况,非银融资占比的提升相当于同等规模的存款下,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并推升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实际值开始稳定的高于理论值。
除开这一统计漏洞,也表明我国货币乘数在冲击理论极限了。
四、货币乘数到达极限的后果
准货币体系运行到极限,也就是货币乘数接近理论中的最大值,或者当前社会的货币供应量M2值接近理论中的计算最高点时。全社会准货币规模十分庞大,也就意味着全社会债务规模十分庞大以及银行的信贷规模同时接近极限,当庞大规模的债务社会急需后续资金的投入时,此刻银行的可贷资金却不断萎缩和接近枯竭,此货币体系运行到极限,必然会导致一场十分严重的债务危机,且无法避免,也即明斯基时刻到来,无可避免的灰犀牛。
责任编辑: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