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参与杠杆性买房运动的农民,是负债率最低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富有”的一个群体,而强制性的推行城镇化则是把最后一群“富有”的群体也变成“负有”群体,而农民本身处于就业不利地位,一旦杠杆性GDP发展放缓,失业率上升的时候,农民将面临城市呆不下去,农村回不去的境地。
一、政策现状
2013年1月31日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土地确权工作全面展开,预计5年内必须完成,也就是在2018年底前,全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要全面结束,农村户口将消失,大力推进土地入市,宅基地征收补偿模式,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推行城镇化的过程本质就是推行房地产化过程,也即杠杆化的过程。可以说,当下最大一群没有参与杠杆化的群体就是剩下41.48%未城镇化的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参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依靠勤劳和保守的意识,积累了相当的储蓄。在全民杠杆贡献房地产经济的过程中,没有货负债率最低的农民恐怕是最“富有”的群体了。
从阶层转移来说,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转工薪阶层的过程,而农转非的过程,一定是伴随买房的过程。从农村拔根的农民能否在城市体面落地,却是未知数。
二、问题
对政府而言,由于宅基地在土地类型上属于建设用地,政府通过“宅基地换房”,获得了村庄剩余宅基地(除去盖农民新居的用地)的支配权。这些土地不仅可作为抵押融资工具获得银行贷款,启动农民置换房的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后,可置换成建设用地指标,把指标调剂到城市使用,获取更大的土地出让收益。虽然中央一再强调宅地基出让的“自愿性“”,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以“宅基地换房”为名,采取搞运动的办法,强制农民集中上楼,搞“大拆大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对于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政府虽然给与了货币补偿、房产补偿、社保补偿、底票补偿四种模式,但是这些补偿对于攀高的房价来说,还是杯水车薪。表面上看,农民进城既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放弃宅基地的农民将面临更多的外部压力,例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而住房和就业问题首当其冲。
三、对策
城镇化是文明进程的产物,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一般在80%左右,城镇化的过程能促进GDP的增长,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这是基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性城镇化,是成熟经济的产物。
虽然政策性的推动会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但是也为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坚决反对为了政绩而强制推行城镇化的过程,要坚决制止以行政命令、下指标、强迫农民上楼的做法。
目前,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政绩考核的GDP导向,加之土地城市化中巨大的利益,一些地方政府更容易采取行政手段,下指标,强迫农民集中居住,侵犯农民土地权益。对此,中央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加以制止,防止城市化变味,酿成重大政治和社会后果,因为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离不开农民都是主力军。
积极倡导以经济发展来实现城镇化过程,积极引导经济更合理的发展,完成农民自发的城镇化过程。宗庆后在全国人大上就建议:将东部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让务工人员回家乡打工,一方面企业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降低成本,同时农民工可在当地就业生活,安居乐业,加速实现城镇化。同时城镇化的过程中务必做好失业补助、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保护性措施。
责任编辑:周玲
更多资讯请搜索或扫码关注“政策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