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哥:路透社说真话了,股票供应不足才是维持全球股市长盛不衰的原因!
今天看路透社,有篇分析稿子写得很有意思,标题如下,分析认为:对于历来最长之一的本轮全球股市牛市存在诸多质疑,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股价节节攀升可能只是因为股票供应短缺而已。
原文如下:
今年以来,中美问题、难以捉摸的白宫、乱哄哄的英国退欧以及不断上升的利率,均没能让股市脱离高位太久。美股目前仍处在纪录高位,全球指标股指距离年内高点也不到4%。
图一:MSCI明晟全球指数-2018年涨跌情况
在许多人看来,正是最最基本的供需原则,帮助股市维系了这轮罕见的涨势。
全球股票市场规模正在慢慢收缩。根据摩根大通数据,新发股票数量不足以抵消退市股票,股票净供应量在2016年首次出现负数,2017年略增,但预计今年较低或再度为负。
即便只假定未来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需求保持稳定,但供应面情况意味着总体上将有更多资金追逐每一只上市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和二次发售的股票更少,同时回购、现金支持的并购,甚至是公司退市,所有这些因素都在消耗世界上可投资的股票。
汤森路透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至8月,首次上市的股票价值约为1,260亿美元。即使算上二次发售和员工配股,总体股票发行规模与回购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今年股票回购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兆)美元。
图二:美国历年国内上市公司总数
几乎没有人预计这种趋势会很快逆转,一些人表示企业老板们对变幻莫测和炫目的(股票)市场感到集体幻灭,而且债务融资也相对便宜。
“ 这是上市的痛苦所在,有各种繁文缛节、只顾眼前、过度审查--这些都是问题。但真正的根本性问题在于,企业会去融资成本最低的市场,”花旗策略师Robert Buckland表示。他将回溯到2003年的这种趋势戏称为“去股权化”。尽管去股权化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在利率接近零的期间加速推进,当时处于低点的资金成本促使企业寻求在债市融资,而非发行股票。
而且企业也有很强的动机将股份回购放在优先于投资的地位,美国减税产生进一步刺激作用。
Buckland预计,美国股市正以每年约1.5%的步伐收缩,即使在新兴市场,“在大家预计股权资本会增加的市场,股市增速也放缓至很低水平。”
诚然,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美联储)带领下,各国央行正在宣告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的结束。但摩根大通分析师Nikolaos Panigirtzoglou预计,若要有效抑制去股权化势头,10年期美债收益率需要升至4-5%,企业借款成本要高于6%--较当前水平高200个基点。
然而Panigirtzoglou指出,目前而言,美联储升息正提振短期债券收益率走高,在此同时,主要借贷参考利率--10年期公债收益率仍困在接近3%水准。
美国股票供应缩水的情形最为明显,根据摩根大通数据,2018年股票净供应减少的幅度可能是去年2,000亿美元的两倍。东方惠嘉财富管理的资深股票分析师Laurent Godin引用芝加哥大学数据指出,美国2009年至2017年间平均每年有180档上市,然而1995年至2000年间则是平均有680档。他指出,去年纽约的上市公司约有3,600家,1997年则有7,500家。
东方惠嘉证券提到,在法兰克福及伦敦上市的公司家数则是在2003年至2018年间分别缩减45%及20%。
图三:道琼斯工业指数成份股在外流通股数下滑(灰色2009年数量,橙色最新数量)
图四:欧洲股票市场与美国股票市场供应量对比
路透社内容以上部分节选完毕
接下来看看我们A股的总上市公司家数,这个图形大家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图五:A股自2007年以来上市公司数量与沪深300对比
之所以全球股市保持长牛,路透社的分析指出的是在供给端做了非常良好的收缩效应,以及企业在市场上有良好的回购现金并购(重组)以及退市制度,真正有价值的公司在市场上保持市值可以不断壮大,而一些业绩不佳的公司,通过相应的方法有效清出市场。
而A股的问题大家可以看到了自07年以来,上市公司规模持续壮大,假设欧美市场规模总容量通过收缩总量在供给侧给予了很好的支持的话,那么A股目前属于供给侧产能过剩,大家都知道,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就会下跌,产能收缩,物以稀为贵,就能保持良好的价格。
从这个方面分析来看,A股现在的问题不是IPO发行量减少问题,而是希望有更多的不良企业可以尽快清出市场,调动更多的企业通过现金回购方式注销股本,缩小股本规模。在重组方面,更加务实的不借用杠杆的基础上全额借助现金购买资产谋求真正的重组等。一切还需更多的从制度化,管理端入手,完善及规范这个市场我们还需要走更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