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智能投顾在中国的第5个年头。作为一项有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加持的金融服务,智能投顾从一开始就备受瞩目,凭借其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一度受到资本热捧,更是被视为推动传统理财市场变革的利器。
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投顾的发展也伴随着质疑和争议。 “标的资产配置信息不透明”、“智能化程度低”、“不保本”等评价一直存在,融资也一度低迷,“热度减退”“水土不服”等言论不时出现。
在智投行业看似胶着的态势下,2018年“资管新规”的落地带来新的想象空间。业内观点认为, 智能投顾未来必然迎来一个好的发展态势,只是当下行业发展尚处于中早期,无论是技术还是服务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突破。
“不受待见”的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也叫机器人投顾、自动化投顾,在国内尚无统一、权威的定义。2018年颁布的“资管新规”将智能投顾定义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埃森哲在2018年发布的报告《智能投顾在中国》给出的定义则是: 基于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为其提供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近期,笔者与身边多位金融从业人士(都有一定的理财经验)谈论起智能投顾,得到的是“具体投资标的信息没有展示,跟黑匣子一样”、“没法保本,别买”等反馈。
一位国有大型券商机构从业者更是直言“不靠谱”,在他看来,“国内智能投顾还比较初级,模型目的不是单纯的客户导向。”他以银行为例,指出,“除了兼顾客户收益,最主要还是通过产品创收,所以跟客户存在某种层次的利益冲突。”
虽然上述反馈不能代表所有投资者的使用体验,但其中所指涉到的—— 投资者意识、行业规范、产品智能化水平等问题,确实是智能投顾行业现阶段的不足所在。
业界观点普遍认为,现阶段中国智能投顾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智能投顾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埃森哲报告《智能投顾在中国》将中国智投行业发展特点概括“行业刚刚起步、参与主体众多、整体智能化程度低”。
智能投顾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但道路还是非常曲折的。这种现状跟以下四方面因素有关,包括投资者意识问题,市场上产品设置的策略问题,再有是传统财富管理机构本身与客户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最后则是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特别是投资领域的应用尚处于中早期。
国内智能投顾平台最早是在2015年由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推出,进入2016年,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基金等纷纷加入推出智能投顾产品。发展至今,智能投顾赛道上已聚集了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等类型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