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正迎来“十年一遇”的上涨行情,这场来势汹汹的涨价潮是怎么来的?而这轮猪价为首的物价上涨潮,能否化解国内的通缩担忧?
到3月下旬,自养猪每头净利润达到1000元。据中国生猪预警网数据显示,3月22日全国瘦肉型猪出栏价达19.9元/公斤,这个价格不仅超出去年同期60%,还突破了2011年6月的历史最高点。
全国外三元猪价2014年-2015年走势对比图(来源:猪易通APP)
进入2016年,猪价依然强势走高,尤其3月后呈现加速上涨态势。
全国外三元猪价最近1月走势(2016.2.23-2016.3-22)(来源:猪易通APP)
从上图可以明显的看到,3月份的全国猪价表现是“淡季不淡”,从18元/公斤一路飙涨到近20元/公斤。而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3月全国猪肉批发均价甚至达到23.7元/公斤,同比上涨已超过50%。
中泰农业认为,这一波猪价上涨周期是“十年一遇”。其实,在过去两三年的一轮猪周期,受制于各类政策和市场因素,猪肉供给被迫压缩,导致价格跌幅超预期,所以如今的反弹力度超出预期也不奇怪了。猪价上涨因素具体来看主要有五个方面:
首先,从存栏数据看,能繁母猪存量持续下降已有30个月,行业深度去产能。
其次,一季度多地爆发仔猪腹泻和五号病等致死率较高的猪病,存栏量仍不乐观。
第三,饲料类粮价持续下跌,成本意外减少,养殖户还赚取了种植户的部分利润。
第四,全国多地对养殖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严格,导致很多中小养殖场被淘汰。
另外,久违的价格上涨行情让养殖户开始普遍惜售,各市场环节博弈因素也较多。
市场上的每种商品都有自己的价格波动周期,且有长有短。像钢铁、煤炭等从2008年的供不应求发展到去年的严重过剩,经历了长达七八年的长周期。而猪肉的供需周期和相应的价格波动往往两三年经历一个轮回。
一般而言,猪周期的循环轨迹是:猪肉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猛增——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母猪大量淘汰——生猪供应减少——价格再度上涨。
为何会出现这种独有的猪周期行情呢?由于猪肉等禽畜类产品养殖周期长,且受限于冷链技术不易储存,价格涨跌的趋势周期也较长。其实不仅在我国,发达国家也存在猪周期现象。但在欧美市场,猪价波动风险可以借助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工具得到有效地平抑和转移,猪周期的负面效应能够被较好的控制。
要避免“猪贱伤农,猪贵伤民”的恶性循环,还需要政府在完善产业链及发展衍生工具等方面予以扶持。
过大的价格波动对商品供需双方都不利,养殖业更是如此。随着近几年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冷链技术的不断完善,标准化程度也在提高,生猪期货推出的条件也逐步完备。
除了借助生猪期货,政府也应鼓励规模化养殖和上下游副产业链的培育。而绝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价格调控,治标不治本。
鉴于前两年的“市场低迷+政府管制”的共振效应导致猪价强势反弹,多家券商普遍看好2015至2017年的这波猪市大行情。
那么,涨势凶猛的猪价能否带领经济走出通缩阴影?很难。虽然当前物价涨声一片,但并不意味着国内经济已经走出通缩的风险,毕竟此前统计局对CPI统计的物价比重做了一次调整,日常消费品比重下调较大。
物价上涨对于缓解通缩的效用,各家券商也并不认可。海通证券认为,当前物价的普遍上涨,凸显的是经济滞胀风险。国泰君安任泽平甚至认为,目前国内经济没有通胀,拿掉猪以后“全是通缩”。所以,对于未来国内经济的企稳恢复,还要且行且珍惜。
周勇,财富管理专家,资深财经媒体人,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先后担任央视《对话》栏目点评嘉宾、央广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第一财经电视财经评论员。历任阳光卫视副台长、财新视频副总编辑、央视《经济半小时》出镜记者。2003年获得由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担任主任评委的财经奖学金。1997年取得律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