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配资炒股,今年配资炒房,一套动辄几百万的房产,在炒房者眼中只需很小一部资金便唾手可得。在楼市监管加码的背景下,“首付贷”产品普遍下架,但是围绕楼市配资的隐形杠杆产品却始终没有终止。
业内专家表示,对于购房者来说如果尝试楼市配资手段,很可能在楼市交易中有较多的交易经历,所以并不会刻意规避金融风险。这使得国家的限购政策、银行差别化信贷政策等控制过度杠杆的“防火墙”轻易被突破,很多地产配资平台实际上会成为各类风险的聚集地。
在P2P及中介公司的首付贷业务遭遇清查之后,担保公司及商业银行联合导演的消费贷接过了楼市配资大旗。由于消费贷进入楼市的资金是无法监管的,同时也没有任何抵押,因此被认为是楼市配资中风险相对较大的品种。
事实上,消费贷本身和购房没有关系,最多和房屋装修有关。实际过程中,借款人贷款审批完成后,会勾结套现中介或装修商户,以此获取贷款后充当购房首付款。
在易居研究院严跃进看来,利用消费贷凑首付,是在房屋本身按揭贷款的杠杆上又加了一层杠杆,存在很大风险。银行是融资成本最低的渠道,而个人消费贷又是各种贷款中相对容易申请的产品,促使一些人不惜运用各种手段从银行骗贷。
此外,信用卡凑首付是否合规一直处于监管模糊地带,信用卡消费也因此成为抵充首付的资金方式。
日前有媒体曝光,部分中介声称和银行合作可以办理高达60万元额度的信用卡抵充首付。多家信用卡客服表示,信用卡可以在中介、开发商的POS机上刷卡,但这些银行都不允许对此类业务进行分期。银监会曾多次明令个人消费贷款禁止流入楼市,信用卡方面却没有明确的文件。
市场需求和银行贷后检查能力不足,这些客观因素看似解答了消费贷挪用乱象为何屡禁不止,但从更深层面来看,各方利益的驱动、银行贷款业务的激进也许才是根本的祸端。
东方证券地产首席分析师竺劲指出,市场上与购房置业相关的新房消费贷、装修贷都无法排除借款资金被用来购房。这也意味着,从监管层面很难进行“一刀切”管控,更需要借助银行进行最终把关。例如,通过征信渠道对购房者资格进行审核,拉长审核期限,排查银行流水异动、设置“白名单”等方式控制。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中介可能进行较低利率的房贷优惠,这使各类加杠杆操作变得频繁。此类加杠杆背后的担保机制并不健全,增大各类风险。
周勇,财富管理专家,资深财经媒体人,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先后担任央视《对话》栏目点评嘉宾、央广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第一财经电视财经评论员。历任阳光卫视副台长、财新视频副总编辑、央视《经济半小时》出镜记者。2003年获得由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担任主任评委的财经奖学金。1997年取得律师资格。2014年创办财经新媒体“周知客”,旗下视频《周知》在优酷总点击率超过1800万,影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