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掌财经PC首页顶部banner
股票财经直播行情分析网-阿牛直播

股票直播视频行情分析

学习炒股票、牛股预测、短线炒股技巧、股票学习视频教程、最新股市消息、股票行情分析

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遭“围剿”银行开展业务更审慎

  针对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的监管进一步升级。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了解到,当前多家银行在开展消费贷、经营贷等业务时更为审慎。专家认为,在监管政策引领下,银行信贷投放结构将持续优化。

监管持续加码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联合开展一次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专项排查。

  针对经营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楼市问题,北上广深等地已出台相关监管规则。除一线城市外,更多地区的监管力度也在加强。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日前调研督导时强调,要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精准、精细调控,严肃查处房地产中介、助贷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浙江地区监管部门发布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严禁发放用于购房首**或偿还首**借贷资金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严禁资金通过流动资金贷款、物业经营性贷款、项目贷款和影子银行业务等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对已发现问题,监管部门毫不手软。从银保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来看,近期多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案由领罚,其中不乏超百万级罚单。

  此外,近期北京、广州等地也公布了对于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排查情况。北京银保监局要求,辖内银行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发放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等业务合规性开展自查。经银行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个人经营性贷款金额约3.4亿元。广东银保监局日前表示,辖内(不含深圳)银行机构对个人经营性贷款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920户,其中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305户。

银行从严把控贷款条件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对银行经营贷等资金进行大面积排查,从源头上避免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银行在开展相关业务时更审慎。浙江地区某大行二级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对个人经营贷比较谨慎,前期调查比较严格,必须要真正经营、有贷款需求和日常经营流水。

  “无论是消费贷还是经营贷,我们都非常看重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企业现金流及收入证明。对新办***持有者**经营性贷款的审查会更严格,一般也要在**半年后才行。”上述负责人表示。

  华中地区某城商行业务人士介绍,总行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切实坚持“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在业务前端阻截风险,要从严把控消费贷款客户准入条件,加强对客户身份和信用记录的审核,尤其要尽职调查客户贷款实际用途,严禁**违规用途业务,从源头上防止客户违规或不按个人借款合同约定使用贷款的风险隐患。

贷款结构料优化

  今年以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持续加码。业内人士认为,在严监管之下,经营贷等资金的用途将回归本源,银行信贷结构将继续优化。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保持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发挥经营用途贷款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召开的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指出,推动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房地产贷款政策有保有压。一方面强调金融审慎管理,对于开发贷、个人按揭贷款等需要充分做好风险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真正活跃租赁市场。

  从既有房地产金融政策看,严跃进说,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政策已逐步落实,对各银行信贷投放等方面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各地也在严管资金。“预计银行房地产贷款投放方面,既会注重总量把控,也会注重结构调整。对部分房价炒作过多的城市,信贷政策收缩的可能性增大。”

2021-03-29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

内容如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

    点击输入您的评论(文明发言、理性评论,勿发恶意评论,禁止人身攻击)   请勿发任何形式的广告、勿私自建群、发布群号、QQ号或其他联系方式! 请勿向他人索要联系方式。请所有用户小心非官方QQ号,谨防上当受骗!
    

    精品说说更多

      推荐课程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风险自担。

        友情链接: 股市大盘 股票投资
        版权所有: 上海点掌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2022)
        互联网ICP备案 沪ICP备13044908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428号 沪ICP证:沪B2-20150089 互联网直播服务企业备案号:201708210015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5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21-31268888 网站安全值班QQ:800800981 举报邮箱: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绑定

        X

        您修改的价格将提交至后台审核审核时间为1个工作日,请耐心等待

        确定 取消
        X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
        请选择打赏数
        • 10牛
        • 30牛
        • 50牛
        • 其它
        砖家也不容易,有你打赏更精彩

        该文章您还未购买,确定要打赏吗?

        付100牛即可查看有谁在踩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输入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进行手机绑定。

        获取验证码

        您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感谢您的鼓励,点赞之余再留个言吧!
        换一组 换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