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股市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不少大幅的波动,尤其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A股经历了史上罕见的从大涨到大跌。这期间,很多现象刷新了投资者新的认识,而同时量化交易也在这段时间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市场上最抗风险的一种手段。
那么量化具体哪些特点呢?未来的量化又该如何发展?点掌投教特邀摩旗投资总监——付伟芳,一起畅谈量化投资的未来!
市场的大幅波动,量化有预兆
在2015年,中国股市在大涨至5178点之后出现了刷新各种认知情况,在较为极端的时候,有些公司甚至为了躲避跌停,想出各种理由停牌。而在发生这些情况之前,一些做量化交易的投资者已经在量化模型中预判到市场风险的来临。
曾记否,在2015年的上半年,如果去超市或菜市场买菜,遇到的买菜阿姨都会聊起自己买了什么股票,走势如何等等,当时的市场已经达到了很狂热的地步,这其实就是危险来了前的征兆,充分体现出了物极必反。
当然,作为量化投资而言,会跟随着市场一些条件的变化,判断出当下的风险和机会孰大孰小。作为一个投研人员来说,还需要在市场变化的情况下,把不适用的策略给剔除,建立新的符合市场条件的策略,跟着市场一起更新,一起成长进步,才能更好的面对市场,不然结局只可能被市场淘汰。
量化交易,不畏惧市场涨跌
量化领域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十多年前可能还没有量化这个词。最初的量化投资,被国内翻译为“数量交易”,是基于数与量的关系。那时的量化,就是设计一些计算机的程序去筛选出一些股票进行投资;现如今,在大数据的应用之下,会有一些机器进行学习,这其实都是需要每天去不断学习和增长自身实力的一个挑战性的事情。
在量化的投资中,对于市场的涨跌并没有什么偏好,因为两种市场都为量化投资创造了可以收益的环境,这其中需要关注的就是市场能够提供的容量有多大;另外就是期货和股票市场有一个很好的互补关系,比如股指期货,为股票市场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所以在量化的领域中,就是要利用两种市场上一切能给到的机会,去进行策略的开发,对于市场的涨跌,量化并不畏惧。
量化的未来,人工智能是关键
在很多投资者眼中,对于量化的理解可能仅仅就停留在阿尔法收益上,认为只有阿尔法中性策略才是符合国内市场的。然而,付伟芳认为,市场中性策略的一个特点就是无法忍受市场上比较大幅的波动,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市场有着很大的容量。
除了中性策略之外,还有一些相对价值的驱动、指数增强之类的量化,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深入,量化的领域会被慢慢拓展,品种也会越来越丰富。现在的一些量化策略,比如经常说的CTA策略,专注做期货市场,还有国内市场不常见的比如固定收益类的套利了、可转债的套利等等。
对于国内市场,对冲品种非常有限,或者说没有更多的方法去实现完全对冲。对于这样的情形,付伟芳认为,首先是国内股指期货的体量还不够大;第二是三个股指期货,其实并不用非得限定在某一个股指期货上面,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去管理风险;第三是可以和一些机构达成场外协议,通过场外协议来控制风险;第四是用动态对冲的方式进行灵活调整,这样就能把市场上涨的收益给保留,而市场下跌的风险给控制住。
如此,量化对冲就可以更好的实现,而量化的领域也将更为丰富,量化的发展也会很好的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稳定繁荣的发展!
嘉宾介绍
付伟芳 摩旗投资投资总监
摩旗投资创始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注册**投资分析师(CAIA)。多年证券、期货投资经验,负责公司的投资策略研发和日常交易。拥有丰富的数量化交易策略研发经验,对衍生品市场有深刻的研究,擅长将各类统计模型与交易市场相结合,并研究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策略,成功的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实际交易,取得了优良的投资业绩。成功研发的策略包括 ETF 折溢价套利、ETF 事件套利、ETF 延时套利、股指期货套利、权证的波动率交易、权证的 GAMMA 策略、商品期货的统计套利、可转换债券套利、股票ALPHA 套利、配对交易等一系列适合于中国市场情况的绝对收益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