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财经直播行情分析网-阿牛直播

股票直播视频行情分析

学习炒股票、牛股预测、短线炒股技巧、股票学习视频教程、最新股市消息、股票行情分析
  • 综合
  • 股票
  • 板块
  • 嘉宾
  • 课程
  • 基金
  • 经理
  • 说说
  • 快评
  • 消息
  • 好看
  • 话题
皮海洲

皮海洲

VIP 阿牛认证砖家
投资顾问
证书编号 : AN201607290021
简介:著名财经评论家,独立财经撰稿人,专栏作家,财经名博博主。先后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新京报》《京华时报》《金融经济》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证券市场方面的相关文章近万篇,为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1993年入市,所写文章以政策、时事热点评述、股票炒作心得为主,以为中小投资者呼声为己任,著有《轻轻松松炒股票》一书。
简介 :著名财经评论家,独立财经撰稿人,专栏作家,财经名博博主。先后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新京报》《京华时报》《金融经济》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证券市场方面的相关文章近万篇,为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1993年入市,所写文章以政策、时事热点评述、股票炒作心得为主,以为中小投资者呼声为己任,著有《轻轻松松炒股票》一书。
人气 60418
赏金 229
粉丝数 180
鲜花 炒股有蔡班主任 赠送
收到的礼物(共1个) 我也要送
赠送礼物
  • 888牛
  • 688牛
  • 198牛
  • 88牛
  • 68牛
  • 8牛
  • 2牛
  • 1牛
立即赠送

A股这口锅 IPO不背谁背?

A股市场历史上已经出现过9次暂停IPO的经历。因为股市低迷或下跌,所以管理层都叫停了IPO。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历届证监会领导乃至政府高层,是已经形成了共识的。而当下一些大佬们,乃至一些官媒之所以对这样的历史共识要予以否认,实在是利益熏心的缘故。

►最近,市场上围绕着IPO的争论愈演愈烈。而支持IPO加速发行、鼓吹IPO与行情无关的一方认为,IPO不背A股下跌的黑锅。包括权威的官媒也发文称:A股总让IPO来“背锅”有些不妥。

IPO是在替A股“背黑锅”吗?

►IPO是在替A股“背黑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A股的下跌本来就与IPO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IPO就是重要推手,所以,A股这口锅本来就该由IPO来背。由IPO来背A股这口锅并不冤。进一步说,A股这口锅,IPO不背谁背?谁还比IPO更有资格来背这口锅?

►应该说,这原本就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A股市场历史上已经出现过9次暂停IPO的经历。因为股市低迷或下跌,所以管理层都叫停了IPO。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历届证监会领导乃至政府高层,是已经形成了共识的。而当下一些大佬们,乃至一些官媒之所以对这样的历史共识要予以否认,实在是利益熏心的缘故。为了替利益集团站台,或者为了迎合管理层发股的意愿,所以,这些人置历史的事实于不顾,置股市的客观规律于不顾,不惜颠倒是非黑白。实际上,历史上的每一次暂停IPO都是慎重的,甚至都不是由证监会单方面决定的,这表明证监会乃至政府高层对于IPO对市场的影响,其实是有客观评价的,否则,也就不会有历史上的9次暂停IPO这样的事情出现。

►而9次暂停IPO显然也是对股市客观规律的尊重。毕竟IPO之与股市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供求关系。IPO的过程其实就是增加供给的过程,在行情偏暖或者上涨的市况下,由于市场资金需求充足,所以,IPO对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行情低迷的市况下,场内资金原本就趋于紧张,IPO自然会进一步引发股市重心的下移。如果加速IPO,也就会加速股市重心的下移。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IPO公司质量有保证,IPO就不会对市场构成冲击。这种说法显然是违背供求规律的。更何况A股上市的IPO公司大多都是平庸公司,甚至就是垃圾公司。所以,基于股市的供求规律,A股这口锅也只能由IPO来背。

IPO加速带来大量垃圾股?

►不仅如此,从预防疾病的角度,A股这口锅也必须由IPO来背。正所谓“病从口入”,IPO就是A股市场之口。今年的行情,股市在走出“漂亮50”的同时,还走出了“要命3000”。而这些“要命3000”,也就是非蓝筹股,说得更直接点,就是绩差股,“黑五类”、垃圾股之类。对于持有“要命3000”股票的,某些市场人士理直气壮地指责投资者买进垃圾股,亏损活该。但在这里,本人要问的是,为什么股市里有这么多的垃圾股?这些垃圾股不都是经过证监会的审核才上市的吗?当下,管理层竭力主张加快IPO,一些大佬们以及官方媒体也积极鼓吹IPO,难道为的就是将更多的垃圾股倒进股市里来吗?一方面指责投资者不该买进垃圾股,一方面又将大量的垃圾股倒进股市,这安的是何居心?这样的IPO难道还不该“背锅”吗?

►而这些垃圾公司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显然也是由于IPO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比如,对弄虚作假者打击不力。根据《证券法》规定,IPO公司骗取上市资格的,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无非是处以募资金额1%以上5%以下的罚款。这样的罚款甚至比一年银行贷款的利率还低。这与其说是对造假者的惩罚,不如说是对造假者的包庇与纵容。这也就难怪垃圾公司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

►垃圾公司源源不断地流向股市,损害的当然是投资者利益。但偏偏IPO制度乃至整个A股市场的制度建设,都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力。即便企业造假上市,即便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甚至最终退市,投资者都很难得到赔偿。企业造假上市,投资者为此买单。面对这样的制度,难道IPO不该为此“背锅”吗?

IPO对行情的影响不容小觑

►此外,鼓吹IPO者还认为,IPO的融资金额其实非常有限,所以不会对行情构成影响。这种说法显然只是一叶遮目。虽然当下管理层对IPO公司的融资金额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表明当下的IPO本身就不是市场化),使每家公司的融资金额较为有限,但别忘了,A股IPO的历史上,在所谓市场化发行时期,IPO公司的募资中,超募一度占据了重要比例,如海普瑞的发行价甚至高达148元。

尤其重要的是,IPO带来的隐形扩容更是犹如洪水猛兽一般。一方面是以定增为主体的再融资。近年来定增再融资的金额是IPO的10倍左右。而这些定增的公司当然主要都是从IPO中来的。IPO发行越快,上市的公司越多,再融资的压力就越大。另一方面是IPO成了上市公司限售股的生产机器,每一家公司上市,带来的限售股不少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3倍,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其限售股规模更是首发流通股的9倍。而这些限售股在上市一年或三年之后就会套现,其套现的金额是IPO金额的10倍以上甚至数十倍之多。股市成了限售股股东们的提款机,股市也因此失血不止,股市也因此而低迷。如此一来,A股这口锅还不该由IPO来背吗?

2017-06-20 09:02:22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248人气

MSCI不会做蓝筹股的接盘侠

在目前A股的蓝筹股股价高企的情况下,寄希望于MSCI来推高蓝筹股行情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些国际投资者过的桥,比A股市场走的路还多,A股市场的蓝筹股有没有投资价值,这些国际投资者自然有自己的答案。对冲也许是他们进入A股市场的常用手法。

A股有望冲关MSCI?

►北京时间6月21日,美国明晟公司将宣布是否将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根据此前MSCI在其官网公布的新方案,有可能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A股数量从逾400只减少到了169只。有分析认为,该方案获得通过的可能性很大。这也意味着在经过了前三次的冲关失败后,这次A股的第四次冲关有望获得成功。

►而根据A股纳入全球指数的缩小化方案,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169只股票为可以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买卖的大盘股,剔除了两地联合上市的公司中对应H股已是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的A股,以及停牌超过50天的股票。由于都是大盘股,这也即是A股市场的蓝筹股。因此,市场推测,一旦A股纳入MSCI,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蓝筹股的上涨行情。

►今年以来,A股市场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走势,一方面是以上证50为代表的个股走出“漂亮50”的走势,另一方面是以中小创股为代表的个股走出“要命3000”的走势。以至目前A股市场创历史新高与创股灾以来新低甚至是创历史新低的现象并存。而“漂亮50”以蓝筹股为主,也即创新高的股票以蓝筹股为主。如果A股纳入MSCI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蓝筹股的上涨行情,这也意味着这些创历史新高的股票还将进一步创出历史新高。

MSCI不会做蓝筹股的接盘者

►MSCI会成为A股市场蓝筹股行情的接盘者吗?我的观点是否定的。MSCI肯定不会成为蓝筹股行情的接盘者。这只不过是A股市场伪价值投资者的一厢情况罢了。因为即便在6月21日A股纳入MSCI,蓝筹股行情更有可能出现的是见光死的走势。实际上,这种见光死的走势,在不少国家与地区的股市纳入MSCI时都曾经出现过。预计A股市场也不例外,特别是今年以来,A股市场的蓝筹股受到了市场的大力炒作,这其中就包括了对A股纳入MSCI的预期。因此,真的当A股纳入MSCI的时候,这也算是利好兑现了,也就成了市场阶段性出货的机会。

►不仅如此,即便A股纳入MSCI,初期能够给A股市场带来的资金是极为有限的,市场分析为100亿美元左右。这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何况即便在6月21日A股纳入MSCI成为事实,这也并不意味着MSCI的成员们马上就会投资A股,这中间还有一个准备过程。据分析人士称,如果MSCI这次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正式实施时间也可能要等到2018年。目前的蓝筹股行情恐怕很难持续到2018年。

►而且从操作的角度来说,即便A股纳入MSCI,即便MSCI的资金正式进入A股市场,虽然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169只A股是MSCI的成员们所必须配置的,但基于投资的安全性,这些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也会通过做空来与此相对冲。因此,在目前A股的蓝筹股股价高企的情况下,寄希望于MSCI来推高蓝筹股行情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些国际投资者过的桥,比A股市场走的路还多,A股市场的蓝筹股有没有投资价值,这些国际投资者自然有自己的答案。对冲也许是他们进入A股市场的常用手法。

所以,对于A股市场的蓝筹股行情,伪价值投资者们自己关门在A股市场内部忽悠一番,自欺欺人或给自己壮壮胆,也就可以了。想忽悠境外投资者,恐怕门都没有。如果要论忽悠,恐怕还是MSCI来忽悠国内投资者的可能性更大,境外投资者才是真正的忽悠大师,A股投资者难逃被忽悠的命运。

2017-06-19 09:29:36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173人气

先行赔付暴露出投资者保护制度的不足

除非能对相关公司股票及时进行停牌,不然,先行赔付就应赔付二级市场所有持有欣泰电气股票投资者的损失。否则,就象发行人逃避回购股份的责任一样,先行赔付也成了保荐机构对投资者赔付责任的一种逃避。

►千呼万唤始出来。备受市场关注的欣泰电气强制退市的投资者赔付工作,终于在6月9日拉开了序幕。当天,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欣泰电气欺诈发行先行赔付专项基金的管理人公告》,正式启动兴业证券通过专项基金先行赔付因欣泰电气欺诈发行致使投资者经济损失的相关工作,8月3日起赔付金陆续到账。

先行赔付暴露出投资者保护制度的不足

►先行赔付原本是一项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制度性安排,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投资者的索赔,缓解目前司法索赔立案难、审判难、执行难的问题。从之前先行赔付的案例来看,不论是万福生科案,还是海联讯案,先行赔付对于解决投资者索赔难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从兴业证券发布的《关于设立欣泰电气欺诈发行先行赔付专项基金的公告》來看,由于欣泰电气涉及到退市问题,而万福生科、海联讯并不涉及退市问题,这就使得兴业证券就欣泰电气涉及欺诈发行的先行赔付工作暴露出在投资者保护方面的重大不足。

“双保险"并不保险

►应该说,在涉及欺诈发行的问题上,管理层在保护投资者方面是设有“双保险”的。一是由发行人与大股东进行股份回购。比如,在2013年11月30日出台的《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应在公开募集及上市文件中公开承诺,发行人招股说明书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对判断发行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发行条件构成重大、实质影响的,将依法回购首次公开发行的全部新股,且发行人控股股东将购回已转让的原限售股份。二是先行赔付。在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股发行制度中明确规定,投资者因上市公司欺诈发行等严重违法行为而遭受的损失,由保荐机构基于其事先的自律承诺先行赔付投资者。

►从上述“双保险”设计来看,在涉及到退市的问题上,采用股份回购的办法显然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在不涉及到退市的问题上,先行赔付则是可行的。

►但欣泰电气面临的问题是强制退市,在这种情况下,欣泰电气方面理应履行回购股份的承诺。但对于回购股份一事,欣泰电气方面于2016年7月8日发布《关于无法履行股份回购承诺的致歉公告》,将上市时的股份回购承诺一推了之。这就使得对欣泰电气投资者的赔偿只能走先行赔付这条路。

►但先行赔付在赔偿投资者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根据兴业证券发布的《公告》,从2015年12月11日起,买进欣泰电气股票的投资者不属于赔付的范围。而尤其重要的是,虽然从2015年12月11日起买进欣泰电气股票的投资者不属于赔付范围,但欣泰电气股票并没有从2015年12月11日起进行停牌,而是一直交易到2016年5月20日。并且在确定对欣泰电气实行强制退市的情况下,仍然从2016年7月12日到8月22日进行为期30个交易日的复牌整理。如此长时间的交易,欣泰电气的换手率早就达到了百分之几百,即投资者进行了N次换手。而这段时间的买入者是得不到赔偿的。如此一来,最终能够得到先行赔付的投资者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投资者被排除在了先行赔付的范围之外。

因此,这样的先行赔付显然是不足以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这就暴露出在退市问题上,投资者保护制度所存在的重大不足。实际上,在不能对相关上市公司股票进行及时停牌的背景下,每一个投资者都应属于适格投资者范围。而兴业证券对适格投资者的划分,则是对投资者赔付范围的缩小,是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因此,除非能对相关公司股票及时进行停牌,不然,先行赔付就应赔付二级市场所有持有欣泰电气股票投资者的损失。否则,就象发行人逃避回购股份的责任一样,先行赔付也成了保荐机构对投资者赔付责任的一种逃避。在这个问题上,A股市场完全可以效仿香港股市对洪良国际的处理方法,责成包括发行人、大股东以及保荐机构在内的责任人,对欣泰电气的流通股进行全面回购,以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2017-06-16 09:11:15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99人气

请大V大腕们正视新股发行制度的严重缺陷

避开新股发行的制度性缺陷来鼓吹IPO的加速发行,这样的鼓吹者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在这些鼓吹者的眼里也许装满了利益集团的利益,但偏偏就是没有装着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以及中国股市的根本利益。

►自从5月26日证监会放缓IPO的脚步以来,市场围绕着IPO放缓与暂停的争论喋喋不休。不仅一些财经大V与大腕们成了争论的主角,甚至就连主流的证券媒体也亲自上阵参加肉搏。这场争论规格之高、之激烈,为A股市场历史上少见。

►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场争论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真理不争不明。让争论的双方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谁对谁错,市场自有公论。虽然在这场争论中,最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是支持IPO放缓与暂停的,但来自大V大腕们的声音,却以反对者居多。

大V们批评IPO放缓并不客观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毕竟A股市场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市场。A股市场的政策取向直接决定着A股市场的利益流向。而在一些大V大腕们的背后,莫不闪动着利益集团的身影。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大V大腕们为利益集团代言这也算是当今A股市场的新常态。IPO闸门一开,黄金滚滚来。面对这般盛况,利益集团当然希望能够把IPO的闸门开得再大一些,把IPO的节奏再加快一些。而放缓IPO脚步乃至暂停IPO发行,在利益集团看来,这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而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从一些大V大腕们的舆论对IPO放缓与暂停的批评来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批评IPO放缓与暂停不符合市场化原则,认为IPO的发行节奏应该由市场说了算。在本人看来,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A股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市场化的市场,目前A股市场仍然缺少市场化的土壤。最简单的问题是,市场化是需要法制化来保驾护航的,但目前A股市场的法制化几乎是空白,根本就谈不上严刑峻法。

►二是主张股市为融资服务,融资功能是A股市场的核心功能,所以A股市场需要加快IPO步伐。但这种说法同样是存在很大问题的。因为即便IPO要为融资服务,即便融资功能是A股市场的核心功能,但当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明显不是在为融资服务,而是在为圈钱服务。IPO不是在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相反却是在毁灭优秀的企业。因为IPO带给企业的融资其实是有限的,大量的资金是被股东们通过套现的方式拿走了。股东们套现的金额是上市公司融资的十倍甚至是数十倍。而股东们通过企业上市完成套现后,就将企业抛在了一旁,任其自生自灭。上市前高速成长的公司,上市后也不成长了,甚至蜕变成平庸公司或亏损公司。面对这些公司的蜕变,IPO制度其实是在犯罪,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罪人。

►三是大V大腕们攻击IPO放缓与暂停的一个重点在于,IPO暂停并不能改变股市的运行趋势,换一句话说,就是并不能真正救市。对于这一点,某些大V大腕们的说法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回顾A股市场历史上的9次IPO暂停,实际上还是有改变股市运行趋势的情况发生的。如发生在1994年7月的IPO暂停,是改变了股市下行的趋势的。又如2005年5月叫停的IPO,随后迎来了A股市场最大的一波牛市行情。再如2008年9月叫停的IPO,后续迎来了一波股指翻番的大反弹行情。而2015年7月叫停的IPO,也让A股市场迎来了股灾后的第一波反弹,为防止股灾演化为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作出了贡献。因此,总体说来,历史上的IPO暂停对市场的贡献是积极的与正面的,对于这一点,不应该予以否认。

►当然,也不是每一次IPO暂停都能起到提振股市的作用。但这是因为A股市场积重难返的缘故,而并不是说IPO的节奏不该放缓,不该叫停。而且在放缓IPO节奏或暂停IPO尚且都不能提振股市的情况下,继续加大IPO发行力度,岂不是让A股在积重难返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因此,即便出现放缓IPO节奏也不能提振股市的情况,这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进一步加快IPO节奏。正如一个重病患者,对其输血尚且不足以让其马上恢复健康,相反,还要在其身上加大抽血的力度,这不是在把重病患者往死路上推吗?

大V们都在回避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其实,在IPO的问题上,一些大V大腕包括权威的媒体,都在回避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以至当下的新股发行始终处于一种“带病发行”状态。实际上,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是很明显的。很难相信大V大腕们对此并不知情,只不过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以至于揣着明白装糊涂。

►目前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一是由于惩处不力,以至造假上市盛行;二是造假上市的后果是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但IPO制度对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力。三是任何一家企业上市都会给市场带来不少于首发流通股规模3倍的限售股,4亿股本以上的公司上市,更是给市场带来9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新股发行因此成了限售股的生产机器,股市也因此成了限售股股东们的提款机。这也使得IPO不是在为融资服务,而是在为限售股股东们圈钱服务。新股发行制度也因此完全走样。

而这个问题显然是新股发行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大V大腕们在评论IPO问题时也必须应该要正视的问题。避开新股发行的制度性缺陷来鼓吹IPO的加速发行,这样的鼓吹者显然是别有用心的。在这些鼓吹者的眼里也许装满了利益集团的利益,但偏偏就是没有装着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以及中国股市的根本利益。

2017-06-15 09:05:09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221人气

不能仅从救市的角度看待IPO放缓

如果只是基于救市的目的而放缓IPO,而不是为了治市的需要,不是为了解决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问题,那么,IPO放缓的意义也确实要打一个折扣了。

►6月2日,证监会核准了4家企业的IPO申请,这是继5月26日证监会核发7家IPO公司批文以来,连续两周核发批文数少于10家,这也意味着今年来高速发行的IPO速度放缓成为事实。

不应否认IPO放缓的积极意义

►对于A股市场来说,IPO速度放缓无疑是一个利好。不过,从IPO速度放缓后A股市场的走势来看,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提振。本周一,也即IPO放缓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甚至下跌了13.88点,跌幅0.45%;本周二,股指仍然处于弱势整理状态。于是,市场上有舆论认为,IPO放缓,不是也没能提振股市么?其言外之意,就是不应放缓IPO,还是应该保持IPO高速发行的态势。

►在目前投资者信心受到重挫的情况下,寄希望于一两项利好的出台就能提振股市,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正所谓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而要化解这“三尽冰冻”同样不是一日之暖就可以办到的。市场的修复需要时间。我们不能因为IPO放缓没有对市场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否认IPO放缓的积极意义。换一个角度来说,IPO放缓固然没有化解“三尽冰冻”,而如果继续任凭IPO加速发行,这“三尽冰冻”是不是会越积越厚,变成“四尽冰冻”呢?这对提振股市只会更加不利吧?

►其实,对于IPO放缓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只是从救市的角度来衡量,而是更应该从治市的角度来衡量。实际上,从股市的发展来说,治市比救市更加重要。因此,在IPO放缓的问题上,能提振股市当然更好,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治市的角度来看待IPO放缓。

新股加速发行后患无穷

►新股加速发行所带来的问题,其实不仅仅是IPO融资给市场带来的冲击。由于目前证监会对IPO公司的融资金额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这个融资额度对市场的冲击确实是不大的。而IPO加速发行的问题之所以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而且常常被一些市场人士提出来,有时还进行一番呼吁,其原因在于,新股加速发行所带来的后患无穷。

►一方面是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对IPO发行造假惩处不力。根据现行的《证券法》,对IPO造假公司,仅仅只是“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这无异于是对IPO造假的包庇与纵容。因此,在这种制度下,加速IPO发行,其结果将会是有更多的IPO造假企业混进股市。

►另一方面是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力。虽然在现行制度下,会有一些IPO造假企业混向股市,这必然会危害到投资者利益。但更关键的问题是,面对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却无能为力。哪怕就是近年来管理层推出了强制退市措施,但投资者的利益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投资者需要为IPO公司的造假买单,这是现行IPO制度极不公平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新股发行成了限售股的生产机器。任何一家企业的新股发行,都会给市场带来不少于3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而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公司新股发行,更是会给市场带来9倍于首发流通股规模的限售股。在这种制度下,新股加速发行的结果,就是带来股市限售股数量的急剧膨胀。限售股的堰塞湖在A股市场越积越大。而一旦一年之后或三年之后,这些限售股解禁,就会如洪水猛兽般向投资者冲来,股票的价格将会因此而形成跳水的走势。在这方面第一创业就是最好的例子。

►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对于当前的股市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率先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完善,尽量减少各种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在目前这种问题百出的制度下让新股带病发行。就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来说,新股发行得越多,带给市场的问题就越大,因此,目前的新股发行完全是一种“带病发行”,这样的新股发行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在现行的发行制度下,新股发行能少发就尽量少发。只有新股发行制度健全了,新股发行才能常态化。

也正因如此,目前放缓IPO速度,对于市场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它不仅有利于减少IPO对市场的冲击,也有利于减少IPO给市场带来的各种问题。而更重要的是,IPO放缓也为解决新股发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赢得了时间。如果管理层能够抓住机会的话,这是有利于对新股发行制度加以完善的。当然,如果只是基于救市的目的而放缓IPO,而不是为了治市的需要,不是为了解决新股发行制度所存在的问题,那么,IPO放缓的意义也确实要打一个折扣了。(于6月6日)

2017-06-13 09:08:02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213人气

兜底式增持大股东五招可逃脱“兜底”承诺

在本人看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难逃忽悠的嫌疑。既然是大股东看好公司发展,为什么大股东自己不带头增持,而只是耍嘴皮子动员员工增持呢?实际上,大股东自己带头增持才更有说服力。

►进入6月,兜底式增持在市场上闹得风生水起。不仅一些大股东承诺对员工增持“兜底”的公司股票受到市场的炒作,而且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也是积极配合市场的这种炒作,积极承诺为员工增持“兜底”。如6月6日一天,就有10家公司的大股东承诺对员工增持进行“兜底”。

大股东自己增持更具说服力

►上市公司员工在规定的期限内买进公司股票,赚了归自己,亏了由大股东买单,这看起来确实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难怪有市场人士分析称,这是大股东看好公司发展前景的表现,表明大股东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受此鼓舞,“兜底增持”概念股因此受到市场的炒作。

►不过,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有时还真是让人不敢相信。在本人看来,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难逃忽悠的嫌疑。既然是大股东看好公司发展,为什么大股东自己不带头增持,而只是耍嘴皮子动员员工增持呢?实际上,大股东自己带头增持才更有说服力。现在大股东自己不增持,却动员员工增持,这算什么事呢?

五招可逃脱“兜底”承诺

►虽然说大股东就员工增持作出了“兜底”的承诺,但仔细分析,这种“兜底”承诺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忽悠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实际上,大股东至少有五招是可以逃脱“兜底”承诺的。也就是说,大股东其实无须为自己的“兜底”承诺买单。

►第一招,兜底式增持上演“空城计”。即大股东的“兜底”承诺只是承诺给二级市场投资者看的。而在公司内部并不宣传贯彻,更不动员号召公司员工买股,甚至私下里规劝员工不要买股。如此一来,在大股东承诺的期限里,员工买进本公司股票的人寥寥无几,大股东的“兜底”承诺只是给二级市场投资者上演了一曲“空城计”。这样,大股东只是以承诺“兜底”的名义,调动二级市场投资者对股票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拉高股价的目的。而二级市场投资者则不是大股东承诺“兜底”的对象,所以,大股东基本上不用为自己的“兜底”承诺来买单。

►第二招,员工增持“走为上计”。面对大股东的“兜底”承诺,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排除上市公司有员工响应号召进行增持的。但对于这些员工来说,他们的操作其实是很灵活的。因为根据目前的制度,员工通过二级市场买进的股票是没有锁定期的,员工完全可以进行T+1操作。只要有盈利,员工随时都可以走人。而即便员工不想走,恐怕部门领导也会动员员工见好就收,难道还真的要持股12个月,等公司大股东来为自己的投资买单不成?所以,即便有员工增持了公司的股份,他们也会在盈利面前“走为上计”,所以,大股东也不必为这些员工的增持买单。

►第三招,进行内幕交易或价格操纵。通过上市公司出台利好的方式,来配合市场的炒作,达到拉高股价的目的,让参与增持的员工顺利出逃。在经过了前面两招之后,如果还有公司员工持股遭遇套牢的,大股东可以通过调动上市公司的力量,来制造一些利好,拉高股价,以便参与增持的员工能够顺利出局。比如,发布公告,声称公司业绩增长,或者推出高送转方案等。如果公司股价因此而上涨,大股东自然也不必为自己的“兜底”承诺来买单。

►第四招,大股东承诺,上市公司买单。由上市公司对参与增持的公司员工给予一次性的补贴。在上述三招过后,如果还有极少数公司员工出现投资损失的,大股东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的途径,由上市公司来给予有关员工以补贴。至于说这个补贴以什么名义发放,公司方面当然有的是办法。如此一来,在员工增持问题上,就形成“大股东承诺,上市公司买单”的局面。而在大股东说了算的公司治理背景下,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所以大股东也不用为自己的“兜底”承诺来买单。

第五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经过了上述招数(不包括第四招)之后,如果还有极少数员工出现投资亏损的,大股东仍然可以耍赖而不兑现“兜底”承诺。比如,让员工讲究奉献精神自己来承担损失,让员工体谅大股东维护公司股价的苦衷等。毕竟在上市公司里,员工与大股东的地位是绝对不平等的。员工要大股东来兑现承诺,那完全是拿鸡蛋来碰石头。正如这两天所流行的有关兜底式增持的段子所言,董秘已起草好了文件,正准备以“利用上班时间炒股”的罪名对有关员工进行除名呢!因此,是否还有员工会死脑筋或不开眼,还要找大股东来兑现“兜底”的承诺呢?

2017-06-12 10:02:55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272人气

证监会主席挨骂是中国股市的一种常态

证监会主席挨骂在中国股市是一种常态。回顾前七届证监会主席的经历,没有哪一位证监会主席不是从挨骂声中走过来的。证监会主席的位置犹如火山口,所以,作为证监会主席来说,必须心胸开阔,要有丞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要有接受挨骂的心理准备。否则,就不要坐上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不然,就有可能会被骂死或被气死。 

►韩志国教授通过“一顿骂”而成了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座上客,这件事可是羡慕煞了不少人。当然也有人吃了酸葡萄,内心酸溜溜的。韩志国也因此成了一些舆论攻击的目标。但支持韩志国的显然是绝大多数。同时因为有了韩志国的榜样力量,骂证监会、骂刘士余的声音也更强大了。以至于有舆论称,骂刘士余成为一种“赶时髦”。

证监会主席挨骂是中国股市的一种常态

►其实,我是不赞成“赶时髦”的说法的。在我看来,证监会主席挨骂在中国股市是一种常态。回顾前七届证监会主席的经历,从刘鸿儒到周道炯到周正庆又到周小川又到尚福林再到郭树清再到肖钢,哪一位证监会主席不是从挨骂声中走过来的?中国股市上有一种说法,证监会主席的位置犹如火山口,这就足见这个位置的难坐,这也决定了证监会主席注定是要挨骂的。所以,作为证监会主席来说,必须心胸开阔,要有丞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要有接受挨骂的心理准备。否则,就不要坐上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不然,就有可能会被骂死或被气死。

►当然,这里的“骂”有两层意思。一层就是市民之间骂人的骂,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骂人者并不少见,但这样的骂人者是登不上台面的。另一层骂,也就是韩志国的这种骂,这其实是在说中国股市的问题与不足,是在给证监会主席提意见,这种骂其实是在关心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我这里所说的骂,指的就是后一种骂。而按后一层意思,我本人在中国股市骂了二十多年,并不多骂遍了每一任证监会主席。但实际上,我与每一任证监会主席之间并无个人恩怨,亦无私仇。我的骂只有一个宗旨,那就是为了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当然由于位卑言轻的原因,自己的骂声始终都不响亮。

►最响亮的骂声当然是来自于谢百三教授。谢百三堪称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鲁迅。谢百三的骂声响亮这而又专业,无所畏惧,可以令人亢奋,也可以令人发抖。只可惜,谢百三已经离我们而去。市场上因此少了一个正义的、充满力量的声音。好在如今市场上又有了一个敢言的韩志国。尽管韩志国的声音与谢百三的声音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于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安慰,毕竟韩志国的声音同样响亮,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从谢百三到韩志国,包括很多有着正义感、有着良知并关心中国股市发展的评论人士或市场人士,一直都没有停止对证监会以及证监会主席的批评。因此,证监会主席挨骂,并不是刘士余的专利。因此,骂刘士余也算不上是“赶时髦”,证监会主席挨骂其实就是中国股市的一种常态。

为什么证监会主席成了一个挨骂的主?

►那么,为什么证监会主席成了一个挨骂的主呢?就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这几乎是注定的命运。毕竟证券市场与其他市场不一样,这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场所,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场所。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并不相同,要让市场各方都做到满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目前中国股市的发展只有短短20几年的时间,不象美国股市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更难平衡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证监会以及证监会主席注定是要挨骂的。

►更加重要的是,A股市场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其市场定位存在严重问题。即A股市场是为融资服务的。A股市场的很多制度甚至立法,都是在拿投资者的利益作为牺牲品。而偏偏A股市场又不能没有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并且中小投资者的开户数在亿户以上。这是全世界人数最多的一个交易市场。面对如此众多的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对证监会及证监会主

席骂声之激烈是可以想象的。

►而且从中国股市的发展来说,尽管目前股市并不成熟,但股市要走向成熟却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所以,股市的制度与立法都需要走向成熟。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一些正直的、有良知的、关心中国股市发展的业内人士来为中国股市建言,出谋划策。而这个建言与出谋划策的过程,也少不了对证监会及证监会主席工作的批评。换成当下市场流行的说法,这也是一种骂了。

所以,证监会主席注定是要挨骂的,这是中国股市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不只是刘士余在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上会挨骂,就是韩志国坐到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上,同样逃脱不了挨骂的命运。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不是私仇,只要不是市井中的那种谩骂,只要不涉及到人格与人性问题,就来自于中国股市的这种骂声,多一些未必不是好事。毕竟类似于韩志国的这种骂声,是为了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实际上,面对中国股市这种问题百出的现状,如果股市里只有阿谀奉承的拍马屁的叫好声,那么中国股市就真的看不到希望了。基于此,证监会主席挨骂成为中国股市的一种常态,这其实也是中国股市发展的一种动力所在。

2017-06-09 11:44:33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485人气

提防被“兜底式增持”所忽悠

员工赚了归自己,亏了由大股东买单。而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是不享受这种待遇的。也正因如此,作为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确实没有必要因为有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的承诺而买进股票,特别是不要盲目追高买进这类股票。

►伴随着股价的下跌,2015年股灾期间兴起的“兜底式增持”再度在股市里死灰复燃。截止6月5日晚,A股市场已有8家公司的大股东向员工发起了“兜底增持”的倡议:员工在规定的期间内增持本公司股票,受益归自己,亏损由大股东买单。

提防被“兜底式增持”所忽悠

►对于员工来说,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而受此鼓舞,有关上市公司的股票均在“兜底式增持”的消息出来后出现了涨停的走势。而这些股票能够涨停,最主要的多头还是来自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而不是上市公司的员工。也就是说,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因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兜底式增持”承诺而显得激动不已。

►这样的走势当然是大股东所期盼的。但这种走势其实也挺让人莫名其妙。因为大股东的“兜底式增持”承诺只是对员工的,而不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激动个啥?实际上,对于大股东的这种“兜底式增持”承诺,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更应该冷静对待。因为投资者冲动的结果,不排除被忽悠的可能。

大股东因何承诺“兜底式增持”?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大股东承诺“兜底式增持”,这必定是有原因的。至少摆在明处的原因,一些承诺“兜底式增持”的大股东,他们是有股权质押的,股价的持续下跌,这危及到他们质押的股权的安全。所以这些公司的大股东有维稳股价的需要。而“兜底式增持”是大股东耗资最少的稳定股价的方式,不排除大股东最终只是打一个白条而已。

►除此之外,一些大股东承诺“兜底式增持”还另有隐情。根据公开披露,宝莱特、星徽精密都有重组、定增在身。披露显示,宝莱特计划定增不超过1700万股,募集资金净额2.67亿元,星徽精密则计划定增不超过2820万股,募集资金3.29亿元,但目前均未完成。如果进一步下跌,定增将可能出现价格倒挂。因此,这些公司的大股东承诺“兜底式增持”,显然都是有所图的。

►不仅如此,投资者还应看到,在大股东承诺“兜底式增持”的公司中,有的公司效益其实是很差的。有的公司今年一季度的每股收益只有几分钱,甚至不足一分钱,这些公司股票市盈率仍然高达百倍以上甚至数百倍以上。可以说,这些公司股票价格的下跌其实是非常正常的,而并非是“过度下跌”,或者是“无理性下跌”。投资者参与这类公司的股票,实际上仍然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

►而且,投资者还应该考虑到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大股东承诺“兜底式增持”,但上市公司员工到底有多少员工响应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员工响应寥寥,这样的“兜底式增持”承诺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多也就是一个形式而已。投资者如果因此介入这类公司股票的话,那不排除是被忽悠了,被误导了。而有关员工参与“兜底式增持”的信息,目前上市公司并无披露,所以,投资者在参与这种股票时,只是一种盲人摸象,其中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即便有员工响应大股东号召参与“兜底式增持”,员工方面也是可以做短线交易的,最快可以进行T+1操作。虽然大股东承诺的兜底时间是“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但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却没有必要持有12个月。一旦获利,员工就可以随时闪人了。而面对有关股票在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的承诺出来后连续大涨的走势,买进股票的员工完全可以获利了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盲目买进,其投资风险其实是很大的。

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便员工真的“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到时,根据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的承诺,员工是可以享受兜底待遇的。也就是员工赚了归自己,亏了由大股东买单。而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是不享受这种待遇的。也正因如此,作为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确实没有必要因为有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的承诺而买进股票,特别是不要盲目追高买进这类股票。对于这类股票的投资,投资者更需要有风险意识,千万别被大股东的“兜底式增持”承诺所忽悠,以致被大股东当枪使了。

2017-06-08 09:40:40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423人气

定向增发或告别“疯狂定增”时代

在投资者参与定增热情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定增就不会象以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高价定增将会受到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如此一来,上市公司再进行狮子大开口式的融资就没那么容易了,与此相对应的是,上市公司的高溢价收购就会受到抑制。

►最近,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减持新规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而为了做好减持新规的贯彻落实工作,6月4日,证监会还召开了贯彻实施减持制度规则专题视频培训会。这也足见管理层对减持新规贯彻落实工作的高度重视。

减持新规两大亮点

►而就减持新规的具体内容来看,有两条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将大宗交易纳入到了控制的范围,规定“大股东减持或者特定股东减持,采取大宗交易方式的,在任意连续九十个自然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而且“交易的受让方在受让后六个月内,不得转让其受让的股份”。这就使得“过桥减持”与“清仓式减持”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二是将定向增发的股份也纳入到了监管的范畴,规定减持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在解禁后12个月内不得超过其持股量的50%。这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是管理层送来的一个巨大惊喜。

►之所以说是一个“惊喜”,究其原因在于,把定向增发股份的减持纳入监管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定向增发股份的发行价是从市场价演变而来的,而且就当下的市场来说,由于股价的持续下挫,不少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价格与市场价之间已经出现倒挂。这与大股东所持有的原始股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大股东所持有的原始股,其成本是极其低廉的,有的甚至已是零成本甚至负成本。所以,就持仓的成本来说,定向增发的股份与大股东所持有的原始股是大不相同的。

将定向增发的减持纳入监管很有必要

►不过,从维护市场稳定以及监管的角度来说,把定向增发股份的减持纳入到监管的范畴显然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做法,首先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减少定向增发股份解禁给市场带来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从减持新规出台当天至2018年底解禁的定向增发股份市值高达2万亿元左右。这2万亿的解禁市值对市场来说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而根据减持新规,减持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在解禁后12个月内不得超过其持股量的50%。这就意味着有超过1万亿元市值的股票要延后套现。这显然是有利于减缓定增股份解禁给市场所带来的冲击的,有利于维护股市的稳定。

►当然,更重要的是,减持新规将定向增发股份的减持纳入监管,这有利于定向增发回归理性,变成一种“理性增发”。就此前的定向增发来说,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定向增发成了上市公司与特定对象参与的一种“双赢”游戏。一方面是定增价格常常都远低于二级市场价;另一方面是定增股份的锁定期较短,如此一来,参与定增者承担的市场风险很小,而获利却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机构投资者争相参与定向增发,包括以投资定增为标的的投资基金也应运而生。

►而就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定增供不应求,所以就趁机抬高发行价。同时,也正由于定增募资来得容易,所以上市公司并不珍惜募资来的款项,在资金使用时往往都是大手大脚,进行高溢价收购,甚至将一些垃圾资产按优质资产来收购,以并购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

►但在减持新规将定向增发股份的减持纳入监管的背景下,过去出现的“疯狂定增”局面有望受到控制,定向增发有望回归“理性增发”。一方面是在减持新规出台前,管理层已经对定增价格作出了新规定,确定定价基准日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也即按市场价增发。而在此基础上,不仅定增股份要锁定12个月,而且12个月后的一年内只能减持50%的股份,因此,作为机构投资者来说,参与定增就不能不慎重从事了,投资者参与定增的热情将会大打折扣。

而在投资者参与定增热情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定增就不会象以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高价定增将会受到投资者的用脚投票。如此一来,上市公司再进行狮子大开口式的融资就没那么容易了,与此相对应的是,上市公司的高溢价收购就会受到抑制。因此,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以及定增募资的使用都有望变得理性起来。这也是减持新规对中国股市健康发展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2017-06-07 09:06:25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147人气

大股东自发增持不足以提振市场信心

尽管大股东的自发增持行为对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有限,但它也确实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这些公司的股价确实有可能跌到某个低位了。对于这些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并适时地逢低买进,从中长线的角度来说,其投资风险是较小的。

►进入5月,随着股指的下挫,A股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股价跌破了2015年到2016年股灾时的低点,甚至有超过150只公司股票的价格跌破了2013年上证指数1849点时的大底。面对股价的持续大跌,部分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纷纷自发地加入到增持的行列中来。据不完全统计,这种重要股东自发增持的上市公司超过百家。也正是由于这些公司的股东纷纷加入到增持的队伍中来,这也使得5月份出现了股东净增持的现象,这也是去年12月以来的首次月度净增持。也正因如此,有舆论认为,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或增强市场信心。

►那么,大股东增持能否提振市场信心呢?本人以为,当下这种大股东的自发性增持对于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十分有限。

►从A股的历史来看,大股东增持确实曾经是提振市场信心的一种手段。如2008年三大政策救市,2015年股灾期间的维稳等,大股东增持都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手段。那么,为什么说当下的大股东增持对于提振市场信心作用有限呢?原因在于,不论是2008年以汇金公司为代表的国有大股东增持,还是2015年股灾期间的大股东增持,那都是管理层以救市政策推出来的。它表明的是管理层对市场的一种态度,即救市态度。所以,当时的大股东增持能提振市场信心,其实是市场对管理层投出的信任票。

►但当下的大股东增持基本上都是大股东的自发行为。所以,投资者并没有看到管理层的态度。而本轮行情的下跌与管理层的打压是密切相关的。只要管理层还不出手救市,投资者就很难看到市场的希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有上市公司大股东自发增持,也很难提振市场信心。毕竟这种大股东的自发增持,在很大程度上与救市无关。而与大股东增持的动机有关。实际上,目前大股东增持的动机是各种各样的。

►比如,有的大股东增持,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因为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是质押的。而随着股价的走低,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的股权面临着爆仓的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股东除了增加质押的股权之外,也只好在市场上通过增持股份的方式来护盘,以维护股价的稳定,避免股价出现爆仓情况。

►又比如,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一些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价格出现了倒挂,一些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出现了套牢。为此,一些上市公司重要股东也只好站出来增持股份,以此稳定股价,以保证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够继续实施,或给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员工一个交待与说法。

►再比如,有的大股东增持,也是为了摊薄成本的需要。如长江证券大股东新理益集团日前的增持,增持当天长江证券的收盘价为8.71元,而之前新理益受让长江证券股权的价格是每股14.33元。因此,通过增持正好可以摊薄持股成本。

►当然,之所以认为大股东的自发增持难以提振市场信心,也与某些上市公司在增持中的“蜻蜓点水”有关。如根据中国宝安披露,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陈政立于5月23 日增持公司股份15万股,交易均价7.32 元/股,合计交易金额109.8万元。这样的小额增持,恐怕是一种“逗你玩”了。

►此外,还有的公司大股东增持目前只是画饼,声称在未来3个月或未来6个月增持公司股份。这种“画饼式增持”最后不兑现的情况,在股灾期间投资者见得多了。因此,这种“画饼增持”更加不可能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当然,尽管大股东的自发增持行为对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有限,但它也确实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这是需要引起投资者重视的,那就是这些公司的股价确实有可能跌到某个低位了。对于这些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并适时地逢低买进,从中长线的角度来说,其投资风险是较小的。

2017-06-06 09:04:08 展开全文 互动详情 153人气
内容如涉及个股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风险自负。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操作风险自担。

友情链接: 股市大盘
版权所有: 上海点掌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2-2022)
互联网ICP备案 沪ICP备13044908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428号 沪ICP证:沪B2-20150089 互联网直播服务企业备案号:201708210015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5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21-31268888 网站安全值班QQ:800800981 举报邮箱: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绑定

X

您修改的价格将提交至后台审核审核时间为1个工作日,请耐心等待

确定 取消
X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
请选择打赏数
  • 10牛
  • 30牛
  • 50牛
  • 其它
砖家也不容易,有你打赏更精彩

该文章您还未购买,确定要打赏吗?

付100牛即可查看有谁在踩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输入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进行手机绑定。

获取验证码

您的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感谢您的鼓励,点赞之余再留个言吧!
换一组 换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