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战争概念
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拥有军用卫星最多的国家,初步估计将近159颗中国卫星具备军民两用性质,俄罗斯在轨卫星的数量不超过140颗。而且从目前每年发射卫星的数量看,中国仅仅2015年就发射了20颗军用卫星。
按照中国2020年卫星发射计划,届时将有200颗军民两用卫星在轨,成为世界第一。而且中国卫星的种类也大大增加,全球定位卫星、海洋侦察卫星、通用卫星、图像、光学、雷达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小卫星等等种类几乎与美国相当,目前所没有的仅有弹道导弹预警卫星,而且这一项目也在研制之中,很快会发射。
大国之间第六代战争
第六代战争的概念,是俄罗斯教授斯里普琴科提出来的,他认为下一代战争,首次打击是从太空攻击开始,目的是摧毁敌人、保护己方所有卫星系统的安全,而且成为决胜战争的首要条件。这是2002年提出的理论,汉和认为,实践证明这是相当精辟的、具有超前预见性的观点。
第六代战争首先从太空开始,实际上已经在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得到论证。战争之前,美军就发射了50颗军用卫星,全面补充和完成了定位、导航、通信、弹道导弹预警、侦察等等体系。试想:如果伊拉克拥有摧毁这些卫星的能力,战争的特点、进程将会大大改写。
汉和认为下一代战争可以称呼为“卫星战争”。其特点如下:
大国之间的第六代战争,尤其是中美第六代战争,将会从首先攻击对方卫星的战法开始。方法包括:
A.以东风-21弹道导弹加以改良,对美军低轨道的图像侦察卫星实施攻击。
B.以杀伤、碰撞卫星对高轨道的GPS定位卫星实施撞击攻击。以此相同的攻击方式碰撞美军的通信卫星。
C.中国的全部军民两用卫星发射场将会受到美军高技术武器的精确打击,尤其是B-2隐形轰炸机的纵深攻击。针对美军的卫星发射基地,中国有可能采用常规洲际弹道导弹实施攻击(即携带高技术常规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D.战争期间,双方都会频繁地、机动地发射各种卫星,加以战损弥补。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有时隔两三日就发射一颗卫星。
E.双方会全面干扰对方的定位、导航、通信卫星。包括地面干扰、卫星干扰。
F.激光攻击卫星技术会继续被开发、完善。
中国军用发射进步大
实际上,尽管存在军民两用卫星之说,但是战争期间,所有卫星发射中心,都是军用性质的,当然是被摧毁的主要目标,尤其是五寨、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战争中,快速机动的,能够躲开敌人精确打击,在专用发射场被摧毁的情况下不依赖地形,随 时可以发射各种军用卫星,就成为研制下一代军用卫星发射平台的重中之重。从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的运载火箭研制中,可以看出这些发展趋势。这些运载火箭, 全部是机动发射方式、军民两用技术结合,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结合。
首先看液体燃料推进的长征六号,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自行式发射,准备时间缩短到7天。首先,7天的发射准备时间已经大大缩小,因此长征六号的主要用途应该是在战前顺应快速发射卫星的需要,此外针对台湾、日本这些没有卫星和纵深攻击能力的国家和地区,战争中也可以在7日内随时发射、补充卫星。毕竟7日之内,战争并未结束,远远比数星期的准备时间更为机动。毕竟长征六号比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的载重量略大。
主要值得观察的是长征六号的运载车,这是自行式的。汉和认为:这种运载火箭的诞生,与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有很多联系。长征六号的载运车,与东风-41比较,车头明显是一样的,一个型号,只是负重数量、大小不同。
长征六号首先会在其他隐蔽地区,甚至可以利用地下洞库实施全部吊装、检测、灌注燃料,换句话说,7天的时间可以在洞库内完成。而使用发射筒发射的长征十一号就完全不同了。后者可以实现无依托的阵地发射,它甚至可以从东风-31、东风-41的阵地上直接发射。
真正在开战之后,能够实现快速发射的运载火箭是长征十一号,有很多分析认为它来源于东风-31,如采用筒式发射器(不需要发射塔、竖起设备),为固体火箭等。
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的出现,使军用运载火箭的技术更加多样化,这有助于中国强化“星球大战”计划,这是为何俄罗斯、美国都不乐意看到RD-180火箭发动机出售给中国的原因。运载火箭实际上不分军用、民用,发射军用卫星的任何火箭,就是军用。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