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我国第一家自动化投资理财服务应用程序上线,开启了智能投顾在我国发展的序幕。随后多方主体参与到智能投顾市场,意图抢占先机,截止2017年底,我国智能投顾管理的资产已达289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61%。智能投顾在我国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热度”一方面来源于市场主体对新兴市场的“垂涎”,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的投资者对科技的好奇和较高的接受程度也使得智能投顾在我国达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但是,市场中对智能投顾的“热捧”,更提醒我们应该从法律的角度理性认识智能投顾,在技术改变生活的外表下,其背后法律关系是否具有相应的质变。
智能投顾并非起源于我国,如当年P2P一样来源于美国。而舶来品在异域的出现缺少了一个自下而上的逐步进化过程,若期待其发挥良好的效用则需要进行本土化。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舶来品和本土环境各自的特征,在可控的范围内逐步实现融合。任由异化的结果,就会如同P2P那样,由“野蛮发展”到“运动式”整治,对社会资产和市场秩序都带来极大的损失。
一
智能投顾与我国“迥异”的市场背景
智能投顾简单的理解即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的投资顾问服务领域,由机器人代替人工为投资者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我国资本市场中,对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的投资顾问服务具有差异化的规定。在证券市场中,“证券投资咨询”和“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分别为两项独立的业务,可以由证券公司提供也可以由专业的证券服务机构提供,但是从事其中任意一项业务都需要经证券监管机构批准;在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中,投资顾问作为一项整体业务由基金服务机构提供,从事基金服务的机构应当在监管机构进行注册或备案。除此之外,基金管理人亦可委托基金服务机构提供包括投资顾问在内的其他事项;在期货市场中,期货公司可以申请经营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相较于美国,我国投资顾问服务市场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可投资产品的种类及数量有限
智能投顾相较于传统投资顾问,其优势之一即在于利用技术的手段实现高度分散化的投资标的选择以降低投资风险。排除技术的因素,意欲实现高度分散的投资标的组合,其逻辑前提是具有足够丰富和广泛的投资标的存在。美国智能投顾主要以ETF产品为主,而我国智能投顾主要以公募基金为主,例如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即在3000多个公募基金中选取了17只基金,依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在基金组合中设置不同的权重配额,以达到风险与投资者投资能力相匹配。ETF相较于一般公募基金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同时,美国资本市场中的ETF产品种类丰富,数量较大,截止2017年7月,美国ETF的数量已经增至2028只,涉及到美国股票、新兴市场股票等权益类产品,美国政府债券、公司债券、新兴市场债券等债券类产品,以及房地产、自然资源商品等另类资产。而我国目前可交易的ETF数量为150只左右,且主要以股票型ETF和货币基金ETF为主,大宗商品类和债券类ETF占有的市值都非常小。通过数据对比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可用于投资的强流动性产品数量有限,且已有的ETF产品涉及范围较小,难以提供分散程度较高的投资标的,因而意欲通过智能投顾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散的功能有待考量。
(二)我国尚处于以销售投资产品为中心的卖方投资顾问阶段
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居民家庭收入的积累使人们从“在银行存款”的经济习惯转变为主动理财的经济观念,由存款人变为了投资者。但是,从市场丰富程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高,投资产品种类有限;从我国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上看,长期以来我国投资者受到“落袋为安”观念的影响,关注于短期内的投资收益更甚于长期投资计划,同时,因为缺少必要的投资知识,我国投资者更适应于“搭便车”的投资决策方式,因而我国资本市场中“羊群效应”问题凸显,跟风购买或出售金融产品事件频发,给资本市场带来极大的波动。上述两方面因素导致我国投资者对付费型专业投资顾问服务的需求较弱,不能形成有效的买方市场。
实践中,我国投资顾问的劳动报酬并不是由投资者直接支付,投资者享受投资顾问的服务却并未其支付相应的咨询顾问对价,投资顾问的报酬则是来源于其隶属公司。与此同时,我国投资者购买基金时比美国投资者需要支付更高的基金管理费,这其中即包括了投资顾问的薪金。这样就不难发现,因为报酬支付的主体不同,投资顾问在进行投资咨询时就会考虑不同的利益优先。我国投资顾问市场中所谓的“投资顾问”更多的是以产品销售经理的身份存在于基金的销售终端,通过对投资者投资需求的了解,向投资者推荐其隶属公司或者利益输送公司的相关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利用投资顾问的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为投资者提供理性的投资顾问服务。
美国在早期的基金销售过程中,也通过向销售人员支付基金销售费用来出售基金,这样的成本自然会最终转嫁在投资者身上,导致投资者难以获得期待的基金投资收益。随着基金行业的不断发展,免用基金的出现,使得这种以产品销售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失去市场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以投资顾问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由投资者直接向投资顾问支付咨询费用,投资者依据投资顾问给出的建议自行在产品公司购买产品,免去认购费用的同时支付较低的管理费。此时的投资顾问基于独立的地位,可以更好地为投资者谋取更优的收益。当然,随着我国投资顾问市场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也会逐渐转变为以投资顾问服务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但是就目前阶段,我国尚未完成这样的转换。这是我国投资顾问市场与美国的差异,也是在进行本土化进程中应当考虑的因素。
二
我国智能投顾的法制环境
(一)投资顾问法律制度的分散化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对某一行为制定的规范代表立法者对该行为容忍的底线,也是监管者对该行为实施监管的基本标准。而法律制度的欠缺,则意味着主体可以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形下“肆意”作为或不作为,监管者也缺少明确的监管标准以规范主体行为,其直接的结果就会导致相关市场的无序状态,损害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就发现投资顾问行为的影响会在各州之间传播,影响跨州之间的证券交易,并且交易数量足以达到影响国家证券交易、国家银行系统以及国家经济的波动,因而在联邦层面制定了专门的《投资顾问法》,对投资顾问业务中的投资顾问登记、州和联邦的监管责任、投资顾问合同、对投资者非公开信息的保护、投资顾问的禁止交易行为、一般禁止行为等多项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传统投资顾问服务转换为智能投顾服务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即对智能投顾的运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智能投顾业务的开展同样需要履行1940年《投资顾问法》中规定的相关义务。美国监管者认为智能投顾是基于传统投顾的技术性改变,对于该行为中的本质性、关键性的内容特别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依然是该行为监管的核心内容,仍然沿用传统的监管标准对智能投顾行为进行约束。
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中并没有一部统一的投资顾问法以规范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行为,有关开展投资顾问业务的法律规定分别出现在我国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及《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中,且规定的较为原则,例如《证券法》中只规定从事证券投资咨询和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的机构须经过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应当取得监管机构的资格认定。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中除了对主体资格和从业人员专业性要求作出规定外,仅以一条内容规定了提供基金投资顾问服务时应当具有合理的依据,投资顾问机构及从业人员应当向投资者如实说明其服务能力和经营业绩,不得向投资者作出投资收益的承诺,以及不得损害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1997年我国颁布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监会分别于2010年、2011年和2017年发布了《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试行办法》以及《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还有其他部门行政规章、部门规章中散见有投资顾问业务的相关规定。可见,我国有关投资顾问的法律规定效力层级参差不齐,规范内容较为分散,在具体法律适用环节较为困难。同时,对于不同投资类型的投资顾问具有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容易形成监管套利。在传统投资顾问领域都难以形成统一且全面的法律规范,更难以为智能投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
美国智能投顾于2008年发展至今,因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标准,智能投顾的发展较为平缓,其规模也是逐年累积上升,实现了传统投顾与智能投顾之间的平稳转换。而智能投顾我国的发展缺少传统投资顾问法律制度的供给,因而对于智能投顾的监管缺少必要的成熟依据。我国虽然不一定必须具有以“投资顾问法”命名的法律文件,但是立法者应当意识到投资顾问行为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影响,并且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确立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以规范投资顾问行为,也可使智能投顾在我国的发展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投资顾问服务,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危害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税收法律制度的欠缺
美国智能投顾能为投资者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之一即为“税收亏损收割”(Tax lossharvesting)服务。这项专业化服务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需要交纳多种税收,主要的即为资本利得税和股息税。因此,将缴税金额最小化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收益来源,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知识进行税务的规划。税收亏损收割即是在美国税法体系中规定的,当一项投资出现亏损是,可以抵免一定的资本利得或普通所得,从而减小应纳税额,支付较少税款。美国智能投顾即可以为中小投资者提供这样的专业化服务,在投资的过程中,通过减少纳税金额使投资收益最大化。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中,将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列为个人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范围,并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但是税收法律制度中并没个人投资损失抵免制度,在我国并不存在税收优化这一专业性服务的提供。因此,在美国作为智能投顾吸引投资者的专业化服务之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项业务内容却在我国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税收制度的健全一方面能够调节居民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够鼓励参与投资的行为,为专业化服务供给提供必要的法律制度背景。
三
智能投顾的创新与传统法律关系的维持
(一)智能投顾中的创新
智能投顾(Robo-Advisor)是一种数字化资产配置服务,它基于现代资产配置理论,通过算法和金融科技来实现有效资产配置。从智能投顾的业务流程来看,参与智能投顾的投资者首先需要在线填写一份问卷调查,以帮助智能投顾机器人实现信息的获取及输入;其次,机器人对问卷内容进行分析得出投资者具有个性化的风险喜好,并依据已掌握的投资产品风险类型作出与投资者相匹配的投资建议;接下来进入交易指令执行的阶段,并由智能投顾机器人完成后续投资组合的再评估和在平衡,实现完整的智能投顾周期。与传统投资顾问业务相比,智能投顾的创新之处仅仅在于技术(机器人)的提供,升级了投资顾问的实现工具,并且发生的是物理改变,如若失去技术的支持,投资顾问服务依旧可以维持。
1
大数据的沉淀为智能投顾提供“养分”
智能投顾的实现是基于技术的进步,同时,支持智能金融发挥良好效用的肥沃土壤来源于大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是将人类多年来积累的经验转变为代码和算法提前输入在机器人“脑”中,数据输入的越多越广泛,人工智能通过科学的算法即可以越靠近真理和规律。这样一个看似完美的人工智能工具却也受制于数据的提供和算法的科学性。如果数据较为片面,则其通过计算后的结果也并不能完全反应真实的情况;如果算法不够合理,则海量的数据也不能堆砌出准确的答案。智能投顾利用计算机“无限”的存储和计算的功能,可以有效改善人类凭借有限的经验做出的判断,但同时,先前数据的沉淀和算法的合理性也制约着智能投顾的准确性。
2
技术的理性更接近于科学的真理
假定智能投顾所依据的数据是可靠、全面、足够庞大的,且算法也是科学合理的,投资者对技术的信赖,使其更愿意相信智能投顾所作出的投资决策是更接近于真理的,此时的真理即是对资本市场规律的把握和对资本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波动趋势的预判。技术的理性扫除了传统投资顾问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分散甚至规避投资风险。这一对技术的信赖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算法和数据没有思想和感情,不会被周围环境而左右。但同时,上述假定的成立取决于算法编程人员的理性。算法是人类创造的,技术的黑盒使得普通投资者和监管者难以准确分辨其算法的合理性,如果为了一些利益或受到胁迫而设定的预先算法,其中理性的程度是否值得被相信是有待考量的。
(二)智能投顾对传统投资顾问法律关系的维持
通过前文分析,智能投顾并没有对传统投顾法律关系构成挑战,其权利义务内容依然与传统投顾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相同。
1
智能投顾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在传统投资顾问法律关系中,投资顾问与投资者之间直接签订投资顾问合同,合同双方为投资顾问与投资者。投资顾问机构并不与投资者直接构成法律关系,而是向投资顾问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报告等资源,以便投资顾问作出投资决策的判断,由投资顾问向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以投资者为中心的投资顾问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投资顾问的独立性,使其可以以投资者的利益考量为先。
智能投顾法律关系中,投资者一方的主体地位不变,改变的是智能投资顾问一方的主体。在智能投顾运营中,机器人顾问代替了传统的投资顾问,完成人类顾问分析、匹配、后续调整等工作内容。但是,智能顾问只能代替人工完成相应的工作,并不能因此而获得法律上的人的地位。依据现有民法理论,人工智能机器人并不具有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不能作为独立的主体构成完整的法律关系。一方面现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学习、分析能力都是基于工程师对其先前的功能设定,其“思考”的范围并没有超过人类的控制和设定,因此,人工智能机器人上不具有完全且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享有独立的财产,它隶属于它的创造者或其创造者所隶属的公司,缺少独立的经济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此时,智能投顾机器人只是智能投顾机构所拥有的一个工具,智能投顾行为应由其隶属的公司或创造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智能投顾法律行为中,签署智能投顾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应为投资者与智能投顾机构。由投资者和智能投顾机构享有合同权利、承担合同义务。
除此,智能投顾法律行为还会涉及到另一个主体即智能投顾机器人的制造者。智能投顾机器人的制造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完成,一般由智能投顾机构聘用或委托专业人士完成制造,因此制造者其并不与投资者直接构成法律关系。但是智能投顾机器人在提供智能投顾服务时,因制造者过错造成投资者财产权益受到损害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对于制造者过错的认定,应以交付智能投顾机器人使用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为判断依据。法律在制定相关规则时,应赋予制造者有条件的过错责任承担方式,这样即有益的保护制造者的积极性、鼓励智能投顾机器人的设计与改进,又能弥补投资者的损失。
2
智能投顾法律关系中的客体
客体在法律关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客体的改变会影响合同的性质和内容,而主体的变更却并不一定会带来相同的影响。传统投顾合同中,合同的客体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即投资顾问,以其专业的知识和投资经验向投资者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行为。而在智能投顾中,合同的客体是智能投顾机器人向投资者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行为。虽然在智能投顾语境下,智能投顾机构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并没有直接向投资者提供投资顾问服务,而是间接的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但是智能投顾并未实质性的改变投资顾问服务行为,创新后的智能投顾依然保持着传统投资顾问法律关系的客体。
3
智能投顾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
前述已经分析智能投顾法律关系中的客体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合同的性质及内容保持较大程度上的一致,因而智能投顾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内容也与传统投资顾问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内容基本相同。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在向智能投顾机构以及投资发布的指引中明确说明,智能投顾仍需恰当履行1940年《投资顾问法》规定的披露义务、适当性和合规义务。但是智能投顾法律关系的中的权利义务内容也有因为智能技术的出现,而对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有所扩充。
从投资者权利的角度来看,智能投顾是新技术的在传统领域的适用,首先,投资者有必要了解技术如何实现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即对投资者将要使用的智能投资技术运行的方式有所了解。其次,投资者应当知道参与智能投资顾问行为所暗含的技术不断升级可能带来的风险。技术会随着专业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现有科技水平所能提供的投资建议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仅代表这一时期所能达到的最理想的投资组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也许这一投资组合建议并不是最理想的资产配置,但是这项技术升级可能带来的损失投资者应当接受并承认。最后,智能投顾技术可能会造成传统投资顾问所不存在特定问题,如系统的问题等、网络攻击等,智能投顾机构将会应对这些特殊问题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投资者也应当提前被告知。上述内容都是对投资者知情权内容的扩充,需要智能投顾机构向投资者做出明确、充分且易于理解的说明。
从智能投顾机构义务的角度来看,首先,智能投顾机构为了使智能投顾机器人获取投资者更准确的画像,需要收集大量且广泛的投资者信息,这些信息更多的都是非公开信息,才能对投资者的识别更精准。这将会给智能投顾机构的信息存储及保护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智能投顾机构有义务提供有效的信息保护措施,以防止投资者的非公开信息被非法获取、使用等行为。其次,投资者在参与智能投顾时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来使机器人充分掌握投资者的个性特征,智能投顾机构有义务确保其所设定的调查问卷可以分析出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个性化特征,进而针对投资者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简单来说,智能投顾机构有义务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完成智能投顾服务。
智能投顾一方面是新技术对传统投资顾问的完善,规避了人工服务的非理性、有限性的弱点。但同时,技术的呆板化、不断升级、易于受到非法攻击等问题也成为智能投顾异于传统投顾而新生的风险点。智能投顾的创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立法者应当抓住其中的本质和新的风险,正确的认识和关注这一创新行为,有针对性的构建规范智能投顾行为的法律体系。
四
智能投顾对现有法律制度的挑战
(一)对智能投顾市场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
传统投资顾问市场是投资顾问能力之间的竞争,投资顾问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较为准确的投资计划,其能力越强其在市场的占有率越高,因而传统投资顾问市场的竞争是人力要素的竞争。智能投顾的实现依靠的不再是人类的主观判断,而是依据更为“客观”和“理性”的大数据及算法做出投资建议,因而智能投顾市场中,大数据的获取能力和算法的科学性成为各智能投顾机构之间相互竞争的要素。智能投顾机构获得的数据越全面、算法越科学其得出的结果更符合投资者的需求,即可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而全面数据的获取相较于科学算法的拥有,前者更易于实现,因为只要有投资者的参与,即可实现数据的收集。而算法的设计需要专业人士长期的设计和调整才能达到较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一个有效的算法并不容易获取,成为各市场主体之间竞争的关键要素。
每个智能投顾机构所拥有算法是不为公众所知悉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的技术信息,满足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规定的商业秘密的类型。智能投顾机构都会对其算法采取保护措施,但是算法的获取相较于人力竞争要素,更易于被其他竞争者出于非法的目的而获取。首先,在算法设计阶段,算法设计人员有可能向其他竞争者披露,披露算法的部分内容也可以使非法竞争者获得与之相类似的算法,损害权利人的利益;其次,在算法用于实际提供智能投顾服务的阶段,智能投顾机构出于对投资者知情权的保护,会向投资者作出有关算法及算法功能的一些说明,同时,不法竞争者可以通过参与权利人的智能投顾而获取一定的算法信息,侵害权利人的利益。对商业秘密的侵犯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明确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但是算法被不法获取后,非法竞争者对算法的使用难以被察觉,因为各智能投顾机构都不会公开披露其所使用的算法,权利人很难从众多市场主体中识别与其相同的算法程序。因此,算法易于复制以及复制后难以被发现使得智能投顾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极易发生。
智能投顾市场中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激励市场主体不断的改进自身所拥有的算法的科学性,更好的为投资者分散风险、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满足投资者需求。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会阻碍智能投顾市场的不断完善,人们只谋求一时的获益,而忽视对整个市场发展的抑制。智能投顾市场针对算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效规制即通过登记制度,申请开展智能投顾业务的市场主体应当提交其算法的具体内容,并留存在监管机构备案,监管机构对市场主体提供的算法进行形式上的审查,以避免相同或相类似的算法共同为投资者提供智能投顾服务。而对于未能提供有效算法的市场主体则禁止其开展智能投顾业务,对于未经监管机构许可擅自开展智能投顾服务的市场予以取缔。即保证了算法作为商业秘密成为各主体之间良性竞争的要素,又阻绝了非法使用他人算法谋取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智能投顾对监管内容提出的新需求
智能投顾服务的对象为中小投资者,因而与其他金融行为一样,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亦是对智能投顾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智能投顾还有可能带来另一种风险,即由于算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结果的同质性,进而引发顺周期波动的加剧,给资本市场的运行带来更为严重的破坏。对这一风险的监管是其他金融行为所不具备的,因而需要监管者重新审视对智能投顾行为的监管内容。
目前,智能投顾技术在我国的智能化程度并不高。其数据的积累、分析能力以及智能投顾业务最为核心的算法,其科学性程度仍然有极大的完善空间。现在所谓的智能投顾只是对投资者粗略的贴上风险标签,并没有实现对投资者精确的特征刻画。同时,投资组合的建议也是在有限的投资产品中,甚至是在智能投顾机构所拥有的投资产品中为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分析,因而智能投顾所作出的投资决策缺少必要的个性化特征和风险分散功能。现有不够完善的智能投顾服务很有可能导致投资者成为智能投顾下的“一致行动人”,影响融资者正常的经营管理,甚至在发生市场波动时其统一的投资决策加剧了市场顺周期的波动幅度,给投资者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失。此时,监管者不仅仅需要关注于中小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地位的保护,更应关注于智能投顾为其所有投资者提供的投资决策,以及不同智能投顾机构之间投资决策的同质化程度,这一同质化程度的投资决策指引是否足以构成对整个证券市场甚至国家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威胁。该监管目标的实现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监管沙盒模式,为智能投顾提供一个安全的测试环境,在微型的真实市场中对智能投顾进行试验,发掘其存在的风险并对实际放大后的风险作监管。
监管面对不断创新的金融行为相当是及时回应的,一方面更新对创新业务的监管内容;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我国公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也提出鼓励“智能监管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智能投顾在我国市场中的出现,对我国监管机构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监管的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
五
结语
智能投顾来源于美国,并在我国的市场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和追捧。在市场主体看到商机同时,更应从法律的角度理性认识这一创新业务模式。智能投顾唱好者夸大了智能投顾的技术理性而忽视了技术的风险,但智能投顾唱衰者也未能具有发展的眼光审视智能投顾未来应然的状态。现阶段只是智能投顾技术的起步阶段,其成果也仅只能代表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用现在智能投顾的不完美的实然状态来否定未来智能投顾可以达到的应然状态。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一定会创造出与人脑不相上下的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类更好完成预测、推算、预判等工作内容,应用于投资顾问领域帮助人们更好的规避风险、获取收益;但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毕竟是由人类所创造出的工具,并不能成为独立的主体承担义务享有权利,至少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法律不会给人工智能机器人赋予这样的主体地位。因而,需要在私法层面厘清人工智能行为的责任主体,同时在公法层面准确识别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现阶段,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捧智能投顾可以给我们投资带来的改变,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发展智能投顾的必要性。因为人工智能终将改变人类社会生活,而我国作为世界大国需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
作者张文系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2017级博士生。
来源:上海市法学会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改变世界。”近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引发共鸣。
从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主攻智能制造,到2018年我国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建设智能社会,再到2019年首次提出“智能+”,中国推动人工智能为传统产业赋能升级的步伐大大加快。
不只是互联网企业,中信等大型企业集团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智能投顾到智能制造,从未来医疗到智能育种,金融与实业并举的中信集团发挥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创造各种新的可能。
智慧金融:让金融更懂你
理财客户王先生最近惊奇地发现,中信银行(行情5.75 +1.23%,诊股)推荐的理财产品越来越适合自己的“胃口”,无论是从风险承受程度还是预期收益,都是自己想要的产品。
让王先生找到理想的理财产品的正是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客户属性及交易历史等多维度数据,银行精准挖掘客户的兴趣偏好,自动精选合适的金融产品向客户进行推荐,实现“千人千面”的金融产品推荐服务和营销体验。
中信银行已推出了股份制同业首个自主研发的 —— “中信大脑”,支持40个以上AI应用,并在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运营、智能客服等领域发挥作用。据介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中信银行2019年上半年共完成4392万次金融产品的推荐,成功营销理财类客户近20万户。
保险行业也在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比如银行理财经理想要咨询一款代销保险产品的理赔问题,一般不得不经过冗长的流程:客户——银行理财经理——保险公司银保客户经理——保险公司总/分公司营运部门——保险公司银保客户经理——银行理财经理——客户。
2017年9月中信保诚人寿推出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云助理”项目,将流程变成了:客户——银行理财经理——云助理——银行理财经理——客户,效率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7月,“云助理”AI知识库已能为33款在售银保产品提供数据服务,接待量超3万人次,访客提问数超9万条次。
智能制造:蝶变进行时
数控机器人(行情14.95 +0.34%,诊股)、自动化生产线、个性化在线定制……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浪潮滚滚向前。中信戴卡的铝车轮六号生产线已成为柔性化生产的一个代表。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跟踪、反馈,六号线实现了制造全过程的智慧管控,可以根据消费者需要,同时将多种尺寸、造型、外观、颜色的铝车轮进行高柔性化混线加工。
中信重工(行情4.16 -0.24%,诊股)原是河南洛阳一家生产重型装备的传统制造企业,近年来公司依靠自身在研发、制造、运维和工业大数据等方面的积淀,积极探索离散型智能制造的新模式。目前公司不仅拥有全国领先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还在大力建设矿山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行业中小企业赋能,同时通过行业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通产业链,形成了协同共享、创新驱动的矿山装备行业生态圈。
据介绍,该平台已成为2018年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聚集了中信重工50余家战略合作客户、300余家供应商,连接了100余台重型矿山装备。
服务民生:场景不断拓宽
在民生领域,人工智能也在大显身手,提升了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面对一台特殊的照相机,拍下视网膜照片,瞬间就会收到自己的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这是中信领投的人工智能企业Airdoc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最新应用。通过人工智能自动识别视网膜照片,便可尽早发现眼部、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30余项健康风险,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传统医院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我国辅助生殖专业领域的代表性医院,中信湘雅医院积极探索“未来医疗”模式,包括互联网看诊、基于病人自己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方案和远程动态监测病人医疗数据和病情等。未来他们还将进行生殖大数据的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为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提供数据支持。
在电脑上“种地”,以此优选出作物良种,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借助人工智能也成为现实。传统育种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还可能漏掉具有特殊潜力的品种。智能育种是通过图像识别采集农作物数据,再将海量数据(行情16.62 -1.60%,诊股)导入计算机进行模拟,不用种在地里,就能预测出结果。
中信农业旗下的国内种业龙头企业隆平高科(行情12.59 -0.32%,诊股)从2018年开始组建智能育种体系,一方面降低了试验成本,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在育种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
来源:中融国行
2019年5月,浦发银行与理财魔方近日达成合作开启智能投顾产品“极客智投”。《智能投顾行业现状剖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对于中国的投顾市场,进行投资顾问的大多数为高净值人群,而普通投资者则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投资咨询习惯,国内部分企业目前将智能投顾与传统投顾结合发展,利用智能投顾为客户投资者进行理财建议,而传统投顾则辅助切入客户,为客户进行投资报告解读及信息反馈。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达4.56亿人。预计2019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将达5.29亿,2020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将达6.05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众互联网理财的观念渐渐普及,大众理财规模越来越大,而智能投顾的低成本、风险分散等特点迎合大众理财需求。未来,愈加庞大的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将促进智能投顾的发展。
投资顾问指专门从事提供投资建议而获得薪酬的人士。广义的投资顾问指为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商品投资等各类投资领域提供专业建议的人士;狭义的投资顾问特指在证券行业为投资者提供专业证券咨询服务的人员。智能投资顾问(Robo-Advisor)简称智能投顾,是指利用云计算、智能算法、机器学习等技术,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应用到模型中,结合投资者个人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为投资者提供最佳投资组合。
中国的智能投顾起步较晚,2010年雪球在线投资平台最早获得融资,但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投顾平台。直到2015年,中国智能投顾平台才开始迅速发展,多家平台先后获得资本青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继续发展以及对国内客户投资教育进一步深化,智能投顾将会成为主流的投资顾问方式之一,具有较大市场潜力。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智能投顾在中国的破局之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方面,普通投资者不习惯将自己的财富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被动理财理念不成熟;另一方面,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他们倾向于“追涨杀跌“的不理智投资行为。智能投顾理财仍面临较高的市场教育成本,智能投顾接受度有待提高。而投顾市场教育除了能让投资者学习正确投资理念外,也有利于推动目前市场上尚不具优势的中小机构进一步发展,提升用户规模和用户价值。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艾媒研究院发布的《艾媒报告 | 2017年中国智能投顾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9-2024年中国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来源:艾媒咨询
日前,中信证券主办了为期两天的“智能+”主题策略会,北京财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鲸)CEO叶鑫应邀参会,并在“机器人投顾”分论坛发表了主题为“智能投顾的国内外情况和未来展望”的演讲。
海外市场业务催生财鲸智能投顾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结束高增长进入结构调整期,以及汇率和资本项目的改革,中国投资者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不断增长。预计至202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市场新增规模将达万亿。而现实是中国投资者海外资产配置经验不足,同时国内的海外投资服务水平欠佳,导致需求与服务支持差距过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叶鑫创建了财鲸,帮助投资者扫除海外投资的障碍。而智能投顾是财鲸服务中国投资者的“大杀器”。
在当天的演讲中,叶鑫将中美两国的智能投顾进行了对比。他表示,与国外智能投顾被大型基金机构使用不同,国内包括财鲸在内的智能投顾更多向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财鲸向客户提供全资产、全流程、全天候的资产配置服务。通过财鲸的智能投资系统,在海外市场的海量标的中筛选出优质资产,再用资产组合模型和改进的遗传算法去寻找参数,经过上亿次蒙特卡洛模拟,使得模型进行自调节和参数自优化。财鲸不仅支持ETF,还支持全球24万种其他资产标的。
此外,叶鑫表示,财鲸不采用人工定期调仓,是通过无监督学习,根据不同资产、配置策略和风险等级确定调仓监控和策略频率。除调仓外,还会随着市场变化,对现金仓位进行推荐。
2016年上半年财鲸全球ETF智能组合实盘交易业绩收益率15.91%,波动率15.47%。同期标普500收益率1.72%,波动率16.13%。财鲸组合收益远远超过标普500。
财鲸拓展ToB业务
目前,智能投顾领域面临拐点,不少智能投顾公司开始收缩甚至放弃C端,专攻B端市场。
叶鑫表示,财鲸初始完全ToC,因为需要接触和了解市场、了解客户。如果服务不能满足终端客户的需求,企业无法做好B端。财鲸ToC提供的是主题式全流程服务,包括认知客户、了解客户的行为、配置、完成交易和市场监控,甚至情绪安抚等。
财鲸为客户提供部分参与感,其他交给机器。这主要是从信用和客户感知的角度考虑。首先,信任感的建立需要时间,客户的参与感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其次,服务的价值需要对比和参照,要让客户感知到。而对于客户完全感知不到的服务交给机器。
财鲸今年开始拓展ToB业务,是因为并不是所有财富管理都可以由算法替代,也不是所有财富管理的交互可以由线上完成,市场有很多碎块化的问题和碎片化解决方案需要人和机构完成。财鲸把底层和中间层切碎成不同模块提供给机构用户,作为他们展业的工具。因为机构能感知到基于模块化的工具是有价值的。和个人投资者一样,财鲸向机构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包括标的选择、策略选择、风险偏好、现金管理。
国内智能投顾“爆发”尚待时日
对于智能投顾行业的未来,叶鑫认为未来很美好,但需要耐心等待。首先,智能行业需要熬过全民策略的冬天,等待财富从非标被挤压至标准化资产。智能投顾业务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投顾,是用户自己。
过去20年存在2个不需要学习只需要复制的全民策略,买房和买刚兑理财。在这种策略下,所有人都认为自己非常厉害,不需要投顾,更不需要智能投顾,当全民策略慢慢减少时,大量的财富被挤压到标准化市场中,用户才会发现服务的价值,才会有智能投顾发展的空间。
其次,目前低成本金融工具不断的创设。国内日渐增多的ETF,对国内投资者是好事,可以暴露风险的类别增多,有利于服务从业者的生存。当市场越来越复杂,产品越来越多,客户跟不上市场时,就需要服务业从业者,也需要智能投顾。
此外,叶鑫还表示,未来算法将越来越快复制人的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Nvdia芯片出货到华尔街,利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去复制交易员的功能,尤其是外汇交易员。遗憾的是国内还没有看到大的私募基金大量买芯片去做这件事情。现在算法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从结构化转向非结构化,海外这块已经做得不错。海外的NLP是开源社区,但国内还做的比较少,金融行业用的少。
出席当天的“智能+”主题策略会的还有京东金融副总裁姚乃胜、广发证券财富管理部总监谢军、弥财总裁安华国、蓝海智投创始人刘震等。他们分别就大数据在投顾和投资中的应用、智能投顾在财富管理中的作用等主题发表了演讲。
叶鑫所在的财鲸是国内首家全球智能投资平台。主要通过人工智能提供投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全球投资机会。目前,财鲸已获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Pre-A融资。
来源:财鲸CEO 叶鑫
智能投顾, 和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一样,是当下热门词汇。它就像专业投顾领域内的Uber,没有中间角色也因此为终端用户节省了费用。
智能投顾的目标群体是谁?
传统的顾问服务涉及顾问和投资者之间密切的面对面互动。与传统服务不同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新的千禧一代更喜欢待在线上,在线上互动并咨询。
这种新的互动方式对传统的投资和财富管理平台提出了要求。他们现在需要为顾问和投资者提供实时分析通道、多源的智能投顾数据、以及一些新的基于社交的功能。相较之前在高尔夫球场进行的传统式交流途径,新的一代人需要在线上、通过他们的苹果手机来轻松实现这些功能。
智能投顾,正是一个顺应新一代需求的便捷服务。与传统经纪人的服务相结合,智能投顾使终端的投资者可以自主地进入该行业,使用那些自动化服务。对于那些提供先进功能(如调整投资者的首选投资策略)的顾问平台来说,他们的潜在用户群体可与老式投资者的规模相媲美。
智能投顾为什么变得这么流行?
智能投顾因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而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AI可在眨眼间计算出一个复杂的股票期权策略的预期收益,并给出相较于传统的“购买这些ETF以获得更好回报”更好的建议。此外,AI可以轻松找到一个保守投资组合的最佳组合方式,以及可得到的“最佳回报”,用Nassim Taleb的话来说,它给出了最佳回报×概率组合。智能投顾甚至可以帮你发现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Black Swan)。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增高,人类顾问的角色转换到掌控并选择哪些是他将要提供给投资者的选择。这正是最需要传统顾问的专业知识的地方,改变他们服务客户的方式。
如何开发可满足每个人需求的最佳智能投顾平台?
开发一个智能投顾平台需要大量的构建基于组件、现在基于微服务系统的经验。
在技术层面,财富管理平台倾向于不仅仅提供针对性能、投资组合风险、投资策略的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同时提供大数据专家建议(Big Data Expert Advice),用于选出要跟进的优先投资策略、了解客户的目标、风险承受力以及其他客户个人数据。
智能投顾自身作为一种服务来说,现在是深度学习、大数据和量化金融的结合体。所以,要想构建一个智能投顾,开发企业必须对所有这些领域有所了解。这种系统的开发不再是一门手艺,而是一门科学。
未来平台的拥有者在编写技术规范时应该牢记终端用户的标准。当客户找寻最佳平台时,他们通常会考虑价格功能比,这对于选择任何IT解决方案来说都是合理的。对于智能投顾平台来说,这些标准就是佣金和产品特性。产品特性包括:最低存款额、所支持的账户类型、以及可供投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的市场。
同时,一些产品特性,像是自动平衡投资组合以减少风险、准确的损益报告、收割税收批号以减少纳税,对于支持高效智能投顾的平台来说是必需的。
该领域内的战略IT方向是什么?
为了解决新型投资者的问题,我们从软件供应商中看到的行业趋势是提供开放式架构解决方案,使得诸如智能投顾之类的第三方工具能够满足新的需求,这为顾问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这正是大量投资所落入的研发之地。
作者:Alexander Volkov
原文:Why Robo-advisors are becoming popular
译者:TalkingData解决方案架构师 韩铭扬
中基协最新的数据表明,大多数基民的年化收益率在2%左右,跑输各类资产。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普通投资者没有专业的投顾。
传统投顾,资金门槛高,收费也相对较贵,普惠人群难以承受。新兴的智能投顾,资金门槛低,收费低甚至免费,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然而,很多人往往止于“心动”,不敢投入真金白银付诸于“行动”。
智能投顾是什么?它能为投资者做什么?我们在挑选智能投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本文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为大家揭开智能投顾的神秘面纱。
智能投顾的前世今生
智能投顾是什么?顾名思义,智能投顾就是用机器人取代人,为大家提供理财服务。
它最早出现在美国,时间大概在2010年左右,发展历程参见图1:
智能投顾应运而生,得益于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快速增长的普惠投顾需求。传统投顾门槛高、费用贵,一般家庭和个人难以承受,投资者希望找到门槛低、费用便宜、相对透明的投资顾问。这是智能投顾的需求基础。
二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深度学习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人工智能得以在包括金融等众多领域内一试身手。这是智能投顾的技术基础。
三是美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经过近200年的发展,美国资本市场越来越有效,美国的共同基金(类似于我国的公募基金)市场中,只有不到10%的主动管理的基金能够打败市场,被动投资的理念大为流行。这是智能投顾的市场基础。
智能投顾早期的先行者,例如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就尝试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的、以指数基金为底层资产的智能投顾服务。这种投顾成本低、门槛低、投资收益不输主动管理的基金,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欢迎,管理规模屡创新高。
大约在2015年左右,智能投顾进入中国,之后银行、券商以及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纷纷推出智能投顾。
智能投顾能为投资者做什么?
智能投顾为大家提供的是投资顾问,也就是理财服务,它一般包括五个子功能,分别是客户画像、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组合构建、业绩归因以及动态再平衡。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投资理财需求,投资顾问提供的理财建议必须与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相匹配。因此,智能投顾首先是了解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包括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即投资时间的长短)等信息。
在掌握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后,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经典的资产配置模型”,智能投顾会给出贴合这个投资者需求的大类资产配置建议。这里的大类资产包括现金、债券、股票、商品以及另类资产。
在这个大类资产配置建议的指导下,智能投顾通过一个筛选算法精选各类资产中的佼佼者(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公募基金),形成一个可配置的投资组合。在构建好投资组合之后,智能投顾会启动持仓跟踪,通过一个指标体系(由各种能够解释持仓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因素构成)来对持仓组合进行业绩归因分析(即这个组合的风险以及收益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业绩归因的基础上,智能投顾会结合一个动态再平衡算法检查当前的持仓组合是否是最贴合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如果当前的持仓组合因为市场的变化或者投资者需求发生变化而不能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系统就会发起再平衡的动作,也就是调整成分基金或者它的占比。
通过客户画像、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组合构建、业绩归因以及动态再平衡这五个环环相扣的步骤,智能投顾努力做到两点:一是为投资者推荐的投资组合贴合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二是确保推荐的投资组合是当下最优的组合。
智能投顾如何选
一看平台。首先,智能投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对管理团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投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小型的公司或者团队恐难以胜任。其次,大的平台能够对接很多基金公司和资管机构,因此平台接入的公募基金和资管产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这就为智能投顾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看业绩。智能投顾一般会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期限构建15-30个不等的投资组合,首先大家要看不同组合在风险收益特征上的区隔是否明显,也就是稳健的是否稳健,承受风险博取收益的在风险收益比上是否出色;其次对于中高风险的组合,要看智能投顾在下跌时能否比别人跌得少,上涨时能否比别人涨得多;最后可将智能投顾中的中高风险的组合和公募FOF以及混合型基金进行比较,看看它的风险和收益表现的排名如何。
三看服务。智能投顾一般都提供O2O(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服务。线上服务主要满足投资者共性的服务需求,例如持仓跟踪分析服务,申购、赎回等与交易流程相关的服务等等,这些服务一般通过智能客服机器人在线提供;线下服务主要满足投资者个性的服务需求,一般由线下的专业营销顾问或者投顾团队负责。大家在选择智能投顾时,需要比较线上线下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响应速度。
因为了解,所以信任。和传统投顾一样,只有对智能投顾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够放心使用它,让它帮我们理财、生财。这需要财富管理机构、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共同努力,打造让投资者用得起、用得放心的专业投顾系统。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投资策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顾慧君。
1985年,大卫·斯文森(David Swensen)开始担任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他开创了“耶鲁模式”,提出投资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将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分散风险。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耶鲁模式被认为是最佳投资模式。而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发展,耶鲁模式与人工智能结合衍生出了理财机器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能投顾。
如今,智能投顾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它可以通过智能资产配置,帮助我们实现医疗、养老、留学等各方面的投资理财需求。本文中,作者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和浅显易懂的例子为我们展现出“记账型、目标型和监督型”三种智能投顾新形态。
本文转载自《零售银行》,作者胡国强,以下是亿欧智库为您带来的精选内容:
当前,各家银行都在大力发展金融科技,而金融科技在银行业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智能投顾”。在银行业内,从招行摩羯智投开始,各家银行的智能投顾纷纷出台,嵌入手机银行,开始对客户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在银行业外,大量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不满足于简易链条的基本存贷业务,对智能投顾这种深度服务领域虎视眈眈。
互联网巨头,背后也厉兵秣马暗潮涌动,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深挖洞广积粮,力求有朝一日在投资顾问有所突破。在风光无限的背后,银行基层大量缺乏有足够经验和能力的投资顾问人才,培训学习压力剧增,辅助工具缺乏,急需智能投顾填充服务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普惠金融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投资顾问的支持。
智能投顾,在中国从一开始就面临巨大的需求,并且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竞争的红海。
智能投顾,本意是通过智能手段实现投资顾问技术。这个技术的指向是需要进行投资,但投资能力不足的客户,通过顾问方式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投资策略。而实现顾问的核心手段是人工智能。
智能投顾现状
大部分产品特征体现出“专业性很强”“复杂程度很高”“需要形成组合”的行业,都需要顾问技术,比如:婚庆公司就是结婚仪式的顾问;旅行社就是旅游活动的顾问。而银行在财富管理的角度,就是客户投资的顾问。
1、智能投顾的发展
银行系智能投顾一经面世以来,就受到银行业的高度关注,但在客户当中的反馈却没有想象中好,除了作为银行业第一个投顾的“摩羯智投”,几乎未产生足够的市场反响。从功能来看,主要衍生出两种投顾:产品推荐型和资金托管型。
产品推荐型: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客户的各种信息,分析出客户都需求,推荐适合客户的产品给他们,一定程度地减少了客户的选择成本。这种方式类似银行网点员工的推荐方式。对客户来说,好处是透明,能够了解自己的投资具体产品和细节,坏处是复杂,需要有一定的金融基础才能很好的做出判断和选择。
资金托管型:资金托管型就是客户将资金委托给智能投顾系统,系统根据客户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自动选择合理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方式,客户只需要到期获得自己的收益即可。对客户来说,这种模式的智能投顾并不透明,投向了什么产品客户是不知道的,所以这类智能投顾需要客户对投顾的主体(比如银行)具有很高的信任。
2、智能投顾的困境
智能投顾从上线以来,一直发展得不温不火,甚至很多时候连只卖产品的APP都比不上。坚持吧,看不到前途;放弃吧,确实又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时间,陷入了发展的困局。这些困局体现在:
(1)手机银行的附属
银行的智能投顾很多时候,并不产生客户流,所以一般是成为手机银行的附属工具之一。利用手机银行的流量,为智能投顾打开市场,而这种策略,在手机银行并不受到客户欢迎的今天,实在是举步维艰。
(2)不够“智能”
当前我们常见的人工智能,不够“智能”成为最大的障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客户数据采集不够智能,X行智能投顾,竟然还问客户“年龄所在区间”;二是投资策略不够智能,另一家行的智能投顾客户画像大概十几种,也就是基础客户只对应十几种投资策略;三是客户认知不够智能,银行的数据都集中在金融交易,所以缺乏对客户所处生命阶段可能产生的金融需求的认知;四是对客户的行为策略不够智能,大部分智能投顾采取“一笔钱”的投资策略,而没有关注客户如何“获得一笔钱”。
(3)反人性
投资策略的核心,就是与欲望做斗争,尤其是在中低端客户层次。而这个层次,恰恰是智能投顾覆盖的范围。时间价值、控制欲望、日积月累……每一条投资的金科玉律,都是反人性的。当前的智能投顾几乎不考虑如何填补“人性”的空缺。
(4)复杂的监管逻辑
无论任何银行甚至非银智能投顾,如果是以产品推荐为核心,那么都必须经过“理财风险评估表”这一关。一方面证明是一个合格投资者,另一方面监管看不懂新金融模式下,如何分析客户数据获得投资顾问的策略。
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投顾
我们发现,上面所谓的智能投顾障碍的核心原因,往往是忽略的客户体验。而直接原因是“智能投顾缺乏客户流量的入口”。要构建智能投顾的流量入口,我们就要关注客户的需求、符合客户的行为特征,最终形成新的智能投顾形态。
1、客户的需求
“客户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智能投顾?”这个问题,才是智能投顾的根本。通常意义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闲置资金需要打理;另一种是要实现一个资金目标。
(1)管理闲置资金
你有钱多,需要打理,这就是典型的“一笔钱”投资逻辑。这种情况下的客户投资心态是放松的,所以关注焦点在收益水平,热衷于挑产品,而会忽视风险特征和时间因素。
(2)目标资金实现
为了一个目标,想办法“获得一笔钱”。比如,要环欧洲旅游,希望2年内存够5万元;或者,要去美国留学,要在5年内存够20万。这种情况下的客户投资心态是紧绷的,关注焦点在如何持之以恒获得稳定收益,会综合考虑风险、收益和时间等多重因素。更重要的,客户认识到需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2、客户行为特征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客户需要哪种投资顾问技术,最终都需要解决收益问题、风险问题、时间因素。但与之相对的,人本身有着很多“人性”特征,这些会影响客户长期持续的投资计划,比如:
(1)欲望
人的欲望是投资最大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是欲望会打乱计划,比如制定了一个每月投资2000元的计划,但这个月吃夜宵多花了300元。第二是欲望会削弱判断,这个体现在为了追求收益而忽视风险。
(2)惰性
无论计划多好,惰性总是打破计划的杀手。其实很多人知道这一点,但要做到克服惰性却非常非常难。比如一个年轻人要省钱投资出去旅游,那么就要每天自己做饭,而不能点外卖。
(3)缺乏远见
明明自己定了一个比较长期的目标,在欲望与惰性滋生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前期较为缓慢的收益左右情绪。远见的缺乏,没有让客户看到投资收益后的美好人生。
(4)缺乏监督
欲望、惰性、远见,等等之类,靠自己坚持往往很难。怎么办?帮助客户建立监督体系。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有共同目标和理想的陌生人成为监督自己的重要力量。
3、智能投顾的新形态
从以上这些角度出发,智能投顾将不再是提供理财策略的工具,而是一种服务方式。形成新的智能投顾形态,这些形态不但可以形成流量入口,还能通过社交化传播,并且可以构建客户深层数据来源。
(1)记账型
想知道客户的投资特征,最简单的就是了解客户的消费特征,所以记账型智能投顾就成为首选。在投资顾问之前,先帮助客户做日常记账:今天20元买了面,明天40元买了米,后天150元请同事吃饭,大后天200元交了一个月电费……通过各种有趣的方式促进客户主动记账,或者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记账难度,这是记账型智能投顾的核心。
(2)目标型
立个Flag,人生就有目标了,实现目标的路上就有伴了。比如打工5年存够10万自己开店。在提供一些起始资金、每月收入、日常消费等基本信息之后,智能投顾就自动拿出一个方案,通过什么理财产品,再加上适当的创业贷款,可以3年实现客户这个目标。如果再增加一个目标,比如半年存够1万元陪女朋友出国旅游,优先级高于开店的创业资金,智能投顾将会根据需求调整方案。
(3)监督型
Flag就是拿来打破的。所以客户能坚持下去的非常少,为了要避免客户的“人性”爆发,就需要建立监督体系。比如在客户授权下,定期自动将客户的目标执行进度公布在社交网站,要求大家的鼓励,或者要求大家的监督。
以上三种类型,分别积累了客户的现在财务数据(记账型)、未来发展愿景(目标型)、以及执行力(监督型)。这些数据为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智能投顾方案创造了条件。
如何构建智能投顾
知道了客户要什么样的智能投顾,那么我们如何搭建这种智能投顾呢?
1、客户群定位与入口形态
任何产品都有目标客户群,即使是号称万能白搭的存款,现在都成了老年低收入人群的专属产品。那么智能投顾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呢?
(1)老年人适合记账型
老年人客户有足够的自律能力,需要清除的知道自己的花费和收入细节,适合记账型智能投顾。但问题来了,记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操作,老年人怎么才能做到?
(2)中年人适合目标型
中年人有稳定的工作,有大量的生活需求,要买车、要买房、孩子要念书、老人要看病,所以适合制定一个目标,让他们日积月累的向目标进发。这样才能锻造出一大批“打他骂他也不敢辞职的中年人……”
(3)年轻人适合监督型
年轻人自律能力很差、欲望很多、定力不足,但是他们热衷社交,具有丰富的社交圈。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监督型智能投顾,就是发挥他们的社交优点来弥补他们的缺点。
2、讲好品牌故事
缺乏场景化是智能投顾的重大难题,要让客户愿意接受智能投顾非常难,但让客户接受智能投顾带来的美好未来,却不那么难。这个时候就需要品牌故事。在智能投顾,品牌故事的核心实际上是一句话:“时间见证成长”。如何锻造这种品牌故事?就要集中在三点:记账的简单;目标的美满;监督的温和有效。
3、构建内容分享
无论是记账、目标、还是监督,本质是反人性的,人的本性总是趋向自由的,当智能投顾反人性到让人厌烦的地步时,客户就会选择“放弃”。所以,我们就要构建不同的内容场景,加深客户的体验,让智能投顾有趣起来。
(1)记账场景
记账是一个宽场景,通常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在中国的家庭,仍然存在经济一体化的现象,全家人的经济是一个大资金池。那么,记账就是一个参与度很高的工作,需要全家每一个消费和收入成员的参与。也就是说,一个记账式智能投顾的活跃用户单位是“家庭”。这样可以让用户看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所产生的贡献和所花费的支出,相互之间还能起到促进和监督作用。家庭成员与亲朋好友之间,可以分享一些精致生活案例,比如:妹妹分享了一个50元一桶400g哈根达斯冰淇淋;奶奶分享了单价1.2元的土鸡蛋;爸爸分享了80元的3D电影3人套装……家庭内为彼此之间的智慧选择点赞,家庭外的客户,还可以通过这些分享学习别的家庭如何“会过日子”。当然,记账的方式可能需要技术含量更高一些,比如:提取银行支付短信和微信消息数据、提取支付宝支付数据、提取微信支付数据,实现数据自动导入记账,当然对同一笔交易在银行和支付平台双边记账的情况,也要进行清理,保证数据的正确。不麻烦的记账才会受到欢迎。
(2)目标场景
这就是许下一个心愿,然后一起去实现,那么从社交内容上要如何设计呢?让很多有共同心愿的人组成社群。这种社群根据心愿可以实现几种内容交互:一是了解自己的心愿最后的体验效果,比如:埃及旅游的前辈会告诉你真实的感受,这样会了解是否这个心愿是合理的;二是了解自己实现心愿的方式是否合理,一些心愿成功实现的分享会附上实现路径,比如买了什么产品,日积月累多少金额,选择了什么优惠措施等等,这些方案都是可以借鉴的;三是心愿的实现过程中对进度的跟踪,有着共同心愿的人可以分享心情相互鼓励。
(3)监督场景
监督场景相对就紧张的多,同样是要立一个flag,比如:我收入5000元一个月,要控制除了每月1000元基础消费之外,额外消费不超过2000元。但在监督场景,是为了“避免打破”flag,所以存在机器监督和社交监督两个方面。机器监督,指的是通过智能投顾软件自身对用户行为进行监督,比如:额度锁,消费超过额度的自动锁定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拒绝向外支付;当然,也可以温柔一点,做一些语音提示:您本月的消费已超出设定额度,距离你的梦想又远了一步呦;还可以处罚我,超额度之后,一天之内步行10000步解锁额度,下次再犯步行20000步;还可以当达到一个警戒线的时候,程序帮你在社交网站发出来:本月已用1500,下周可能要吃土,大家注意10块钱以上的AA就不要叫我了。这就已经引入了社交监督的成分,社交监督可以是:最常见的打卡,每个月限定使用2000元,到今天20日已经用了1500元,低于时间进度完成打卡;求赞,限定额度的使用进度发出去之后,求得父母、男女朋友等关键人的点赞;求diss,除了赞还可以批评我。
这样的内容运营,除了对客户自身有好处,还能通过社交媒体高速传播,扩大用户群体;银行可以获得客户的社交关系链、家庭资产结构数据、收入支出数据、最重要的是支出使用方向数据;银行还可以将这些数据用于打造服务生态,合理选择零售合作伙伴,完成生态构建,并对零售合作伙伴进行数据赋能。
4、陪伴成长体系
反人性的过程就是一个压制弱点获得成功的过程,这种过程十分符合智能投顾的特征,所以社交化的智能投顾不仅仅是让用户在财富上获得了成长,还在人的精神上有所收获。那么智能投顾,可以成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
(1)自我感知
客户的自我感知,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借鉴别人对自己的认识。比如:同样是5年存够10万元去留学的方案,为什么别人就能成功,而我则推迟成6年?借鉴了别人的方案,失败之后,将别人的执行进度与自己的进行对比,就能让人获得成长。
(2)相互监督
社群中的朋友、现实中的朋友或者身边的亲人,在相互监督阶段需要进行分享,分享的目的可以是约束自己、可以是激励自己、可以是臭美、可以是邀请监督,但更重要的是获得别人的激励和认可。当自己的努力获得肯定的时候,也是一种成长。
(3)成就系统
系统可以自动给出一些比较难做到的事情,构建合理的成就系统,比如:“聚宝盆”成就,连续一年,每个月都没有超出额度;“摇钱树”成就,连续3年每年工资增长10%;“不差钱”成就,连续3周,每周购得半价商品……。这些成就在附上一些特殊的铭牌、logo、buff标记,甚至是优惠措施:比如获得“摇钱树”成就,信用卡额度提升30%,就能够很好的激励客户坚持下去。
当然,坚持是一种痛苦,很多人都倒在实现目标的前一秒。所以,在系统中,很多事情需要再进一步细分,比如消费额度可能就不是月,而要分化成周或者是日,小步快跑会比较容易实现。同时在每个小节点的鼓励,能帮助客户顺利坚持下去,比如:额度还剩10元,还有1天就可以解锁下个月的额度了,你心仪的碎花裙就在向你招手了。
(4)用户反馈
当一个梦想实现、或者一种方案完成的时候,智能投顾需要帮助客户回顾整个梦想实现的过程,并在一些重要节点,让客户回忆体会。比如:有连续三个月,每个月都未实现存款目标,客户的回忆是,那段时间失恋,造成暴饮暴食。谢谢生活经历和人生成长,经过系统整理和客户补充之后。分享出去,既让客户自身获得成长,将成为其他客户借鉴的模板。在这里智能投顾要做的,只是保护好分享者的私密性,以及其他借鉴者的交互性。
四、说在后面
最后,还是有必要说明白。每个人都需要投资,每个人都需要梦想。通过记账、目标和监督的方式,将一个对金钱的投资转化为对梦想和未来的投资,在这个时代将更有意义。而对银行来说,还有这些价值体现:
1、数据聚合
这样的智能投顾解决了传统投顾技术缺乏KYC的困境,大量行为数据、消费方式、投资偏好等等都在每天客户与智能投顾的交互中体现出来。
2、产品平台
其次,智能投顾自己成为流量前端,就可以从手机银行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品的平台。产品平台是底层,智能投顾是服务中层,客户在智能投顾的支持下选择合理的产品和组合。
3、三方顾问
在智能投顾初期或者高级形态,人的顾问作用仍然不可忽视,这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根基。由于银行系智能投顾对产品都有偏颇性的立场,所以银行的投资顾问也被设定为“有立场”的。与之对比,没有“预设立场”的三方顾问,与客户是一个立场的,也更容易受到客户信任。
4、进化方向
智能投顾随着互联网的深化和社会核心工具的变化,还会进一步进化,体现在:账户化,由于三方智能投顾的存在,很多金融机构提供了产品,但无法去金融机构开户,所以智能投顾本身也需要账户化;管家式综合服务,智能投顾未来会成为各种互联网顾问技术的组成部分,多种顾问组合在一起解决客户的基本需求,就是管家服务;服务前端还会进一步进化,目前我们可以预见的前端服务类型是“记账型、目标型和监督型”,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服务前端方式。
科技创新正触发新一轮物流竞争序幕,新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在此新形势下,整个行业、企业如何抓住在新一轮物流竞争中抓住新机遇?又如何实现内部产业变革与升级,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文章来源:亿欧智库
在2018年8月底刘强东性侵门爆发前一个交易日,京东的股价为31.30美元,丑闻爆发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一天内暴跌至26.30美元,随后一路跌至过去一年低点19.27美元,市值损失近四成。
但就在本周,京东股价在丑闻爆发之后首次连续多日维持在31.30美元之上。在此期间,京东在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阿里和拼多多的股价维持了小幅上涨,其中阿里巴巴上涨了2.9%,拼多多上涨了15.8%。
至此,刘强东性侵门带来的负面冲击,在资本市场层面已经被消化得差不多了。
在今年4月份,京东的股价在上升至30美元左右的过程中有一次回落,京东的股价再次上升至30余美元之后将会如何?
我们希望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研究,对京东在资本市场上的未来走势输出一组报道。本篇将侧重其新兴业务:云。
资料来源:Yahoo Finance
我们将使用二阶段DCF模型,顾名思义,该模型会考虑到两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通常是较高的增长期,在第二个阶段则是达到终端值得稳定增长时期。
在分析师所使用的现金流的数字部分来源于摩根大通分析师的估计,以及部分从过去估计或者报告中的值推断而来。
在假设自由现金流(FCF)不断萎缩的公司将减缓其收缩速度,而FCF增长的公司会放缓增长率。这样假设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在最初几年,增长的速度会较之后更缓慢一些。
由Aspirin 整理制作
以上是京东未来10年自由现金流的预测,接下来计算终端价值(Termianl Value)。由于多种原因,分析师使用非常保守的增长率即不超过本国GDP的增长率。使用11.7%的权益成本将未来现金流折算到今天的价值。
Terminal Value(TV)= FCF2029× (1 +g) ÷ (r – g) = CN¥55b × (1 + 2.7%) ÷ (11.7% – 2.7%) = CN¥625b
Present Value ofTerminal Value (PVTV)= TV / (1 + r)10= CN¥CN¥625b ÷ ( 1 + 11.7%)10= CN¥205.79b
而总价值是未来十年现金流量的总和加上贴现的终端价值,即总权益价值,计算后得出人民币3725.8亿元。即推出每股美元的内在价值为38.19美元,相较于目前32.2美元的股价相比,京东的股价是被低估了。但请记住,这只是一个近似的估价,仅做参考。
重要的假设
上述的计算非常依赖于两个假设。第一个是贴现率(Discounted rate),另一个则是现金流量。我们必须强调,DCF的方法没有考虑一个行业周期性的可能性,以及公司未来的资本需求,因此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潜在绩效。
鉴于在这里是将京东集团视为股东,权益成本用作贴现率,而不是债务的股本成本,或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在此计算中,我们使用了11.7%这个数字,它是基于杠杆Beta为1.513得来的,Beta是衡量股票波动性的指标。从全球可比公司的行业平均beta中,范围在0.8-2.0之间都是稳定的合理范围。
DCF计算固然是重要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惟一的,它也并不完美。如果公司以不通速率增长,或者如果其权益成本或无风险利率急剧变化,都会导致产出的结果大相径庭。若为了追求谨慎的结果,我们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别的估值手段进行尝试。
京东未来的关键变量
云计算服务是京东最新的战略业务,也是京东未来在中国互联网公司竞争中的关键变量。
京东的发家史就如同一部战争史,经常能让轻视它的敌人付出代价。
2004年,凭借着只卖正品的思路,京东势如洪水般驱逐一众横行无忌的盗版商家,成为国内最大光磁销售商,线下门店生意一片红火,然而刘强东却没有固步自封,毅然决定转型电商。
2007年,京东销售破亿,加冕中国第一大3C电商平台桂冠。然而,在众多投资人和高管的反对声中,刘强东毅然坚持开启全品类战略,坚持做自营物流。
2010年,一场荡气回肠的图书大战掀翻当当,京东交易额突破100亿。
2013年,京东交易额突破1000亿,正式坐上中国B2C零售的第二把交椅。
2017年,京东物流独立运营,京东商城逆袭苏宁,成为国内最大家电零售商。
上周,京东云召开“区块链+京东云 大有可为”战略合作媒体沟通会。在会上,京东云与京东数科宣布在区块链技术服务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发布智臻链“云”建设规划,并同步上线了“区块链防伪追溯”、“区块链数字存证”两款“京东自营”的京东云市场SaaS应用。此外,京东云还推出了国内首款区块链数据在线分析服务产品——BDS服务。
我们回顾下京东的技术投入。
在2016-2018年间,京东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44.53亿元、66.52亿元、121.44亿元。
2017年9月,申元庆就任京东云事业部总裁,全面负责京东云计算等相关业务。他此前未微软公司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
2018年12月31日,京东斥巨资聘请1.6万名研发专业人员,来负责设计开发、运营技术平台。
今年7月15日,京东更是砸下200亿,在东莞建立新的技术研发中心——智谷无界之城。
市场分析
2006年3月,亚马逊推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之后,云计算的概念被广泛传播,最终成为定义当前信息技术变革大潮的名称。如今,亚马逊、谷歌、微软、Rackspace 等云服务的企业用户数均已达到10万量级。
国内方面,阿里云从2008年起步,2011年7月官网正式上线,开始大规模对外提供服务,腾讯开放平台则是自2010年2月开始接入首批应用。
而京东直到2016年4月才开始启动商用云服务,相较于云计算“鼻祖”亚马逊而言,整整晚了十年。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近发布的《云计算展白皮书(2019)》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仍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到2022年规模将达到1731亿元。Gartner数据显示,包括IaaS、PaaS、SaaS、流程服务、广告营销在内的云计算市场到2020年预计整体规模将达到4114亿美元,2016至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7%。
根据权威机构Gartner发布的全球云计算市场数据,2018年阿里云已经走到第三的位置,在国内市场来说业已是遥遥领先。
资料来源:Gartner
据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呈现向头部集中趋势,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占据了七成的市场份额。
资料来源:Gartner
虽然加入云计算市场这条赛道较晚,在2016年京东云才开始正式商用。与阿里、腾讯、华为等大厂的云计算服务不同的是,京东一开始并没有选择完全依赖自建,而是选择了架构“云矩阵”战略,先后投资了Paas厂商BoCloud、开源云计算提供商EasyStack、云数据库厂商PingCap等等。
如今,简单的上云已经无法满足京东的数字化需求,将云计算覆盖到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其金融、供应链、物流都能与其IaaS和PaaS层无缝融合,是当下京东想做到的。
因此,不久前京东云和京东AI事业部宣布联手,推进京东云“AI+云计算”的云智能全价值链产业赋能新战略。如此一来,京东云已经能够提供包括IaaS,PaaS,SaaS的一站式服务,从IDC业务,云计算业务到综合业务的全频段服务,以及公有云,私有云,专有云,混合云等全场景服务。
在云计算服务领域里的规模来讲,亚马逊、阿里等已形成气候,而京东云则还形如初生,如何去与大厂竞争,又如何在市场中盈利生存?
发展期间,对于阿里云、腾讯云的竞争关系,京东表示:“云计算的服务基因和电商的服务基因相似。京东的商业模式中有服务基因。其次云计算需要技术强、口袋深。云计算是非常耗费资本的业务,京东在十几年的发展之后获得稳定获利,而对比亚马逊的AWS历经8年,才开始达到25%的获利,在对云计算投入的决心上,京东云和亚马逊是相似的。”
首先是从人才招募上,除申元庆加入京东云,郑宇、周伯文、薄列峰、梅涛及何晓冬等人才相继加入。
产品方面,申元庆表示,其丰富度在今年会有质的飞跃。去年,京东云将Open Stack的模块全面重构,同时推出自研的3层网路、强隔离的原生容器、CDN、Auto Scaling,、RDS等。而今年京东云将继续推出新的产品。
其中,在IaaS和PaaS层,JD stack上半年就能上线支持政务云需求,下半年计划实现对企业私有云需求的支持;SaaS方面,京东云会发布电商云B2B标品2.0及EC-PaaS定制化开发平台,支持B2B大宗、分销、批发等电商模式及ISV参与定制。数据云亦将继续提升平台能力并正式服务商用客户。
从市场机会方面,申元庆也曾分析京东云仍然有空间,目前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份额主要停留在IaaS层维度,PaaS层和SaaS层未来非常有机会。
京东从2016年就开始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商品的追溯当中。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验证,其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已有10亿级的追溯数据落链,700余家合作品牌商,6万以上商品入驻,逾600万次售后用户访问查询。
云的利润
首先,电商和云服务的商业模式都是批发转零售,大批量买入,然后小批量、一件一件卖出去。其次,两者的基础架构是虚拟化设计,无论是虚拟机还是“容器”。另外,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两者均是多租户的使用模式。
如此一来,电商和云服务商本就有着基因上的相似性。
随着云计算从浅水区往深水区迈进,用户不再购买计算、容器、带宽,慢慢进入场景化服务需求中,更多的则是需要垂直行业的技术服务。面对这些,京东云有着天然的优势。“超级电商成就超级云。”申元庆谈到,零售的本质是卖货,云计算的本质是卖服务。两者的逻辑都是批发转零售的概念,同时也都强调成本、效率跟用户体验。
借助自身场景的优势,京东云打造出一个包括智能零售、智能金融、智能保险、智能城市、智能医疗等在内的全球智能商业体。申元庆举例道,目前,京东智能零售实现了以图搜货、精准推荐、智能选址,智能补货;京东智能金融实现了智能投顾的风控和反欺诈、无人审核下的授信和放款业务;京东智能物流搭建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场景下的AI技术应用。
此外,京东云NeuHub人工智能平台开放了AI算法能力,并建立了算法技术、应用场景、数据链间的连接,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类资源,以及垂直行业场景解决方案,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对外输出。
区块链技术的优势不用过多陈述,可一次性进行多主体同步、自动验证,节省了人力、时间成本、降低出错概率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等都已老生常谈。
然而其风险在于,形成每一家品牌都有节点的追溯联盟链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势必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技术也需要同时沉淀和创新。可以预计未来京东数科的基本面一定很难看,毕竟当年的亚马逊亏了整整8年。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高回报了,云服务高达25%的利润率极为可观,一旦把云业务做大做精,可以远超传统电商业务的收益。事实上,根据亚马逊最新财报显示,亚马逊AWS一季度运营利润为14亿美元,占亚马逊整体运营利润的73%。
但是区块链这个东西本身是有着壁垒的,并非是可以直接地毯式一样就能铺成的,且要求实施企业有较高的数字化程度,因而我国各企业、各行业、各地区的追溯工作的推进状况不一。也正是这样的差异性,造就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可能性,给了京东云切入的机会。
然而光靠技术已经无法实现云厂商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以IaaS服务为例,有数据显示,2018下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服务整体市场规模为26.9亿美元,增速高达88.4%。可以看出,IaaS服务已经是一片红海。这就会导致在整个IaaS市场里充斥着各种价格战,并且产品技术同质化严重,对于客户来说,难以获得较大的收益。
服务和品质,将会是下一个竞争点。从这一点上,申元庆表示,云厂商不能仅满足于输出技术,更要输出经验和流量,真正成为消费者和企业的连接器。在服务客户方面,京东云更想做的是以重构的方式加上京东云丰富的经验,提升用户上云体验,最终为客户带来优质的体验和业务的提升,不在单纯的只是帮助客户进行“搬运”。
根据Gartner预计,到2021年,排名前十位的供应商将占到IaaS市场近70%的份额,2016年该数字为50%。现在,京东云未来能否进入前十,就已成观察京东未来的一个关键点。
文章来源:36氪
东南亚智能投顾行业融资捷报频传
最近在收集整理东南亚新经济领域融资新闻时,发现一个很久没被关注的行业在一周之内三刷存在感,而且融资额也一刷之前停留在百万美元级别的“憋屈”,达到了千万美元的高度。
首先是新加坡两个老资格的智能投顾平台,Bambu 和 StashAway 分别获得了1000万和1200万美元同为 B 轮的投资,投资方里面不乏像 Franklin Templeton 和富达国际下属的 Eight Roads Ventures (斯道资本)的身影,这两个投资机构一家管着7000多亿美金,另一家在1999年就领投了巨头阿里巴巴的 A 轮。
而 Bambu 和 StashAway 虽然总部都设立在新加坡,但由于线上平台的优势,服务的市场横跨全球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融资后业务侧重也有所不同,Bambu 宣布拿到钱后会深耕 SaaS 领域,将企业端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而 StashAway 则表示会进一步针对零售端发力,目前已经吸引了125个国家数十万的注册用户,下一步计划是进军新加坡的邻国马来西亚。
Bambu和StashAway是新加坡智投行业的主要玩家
而前几天还有一个泰国的 Fintech 企业 Finnomena 宣布在准备自己的 B 轮融资,与此同时也推出了智能投顾服务 GuruPort 。Finnomena 虽然在发展速度上没有前两家亮眼,但是背后也有泰国金融巨头 Krungsri Bank 旗下风投 KrungsriFinnovate 的支持,后者在2017年曾领投了 Finnomena 的320万美元 A 轮融资。
智能投顾的发展历史
根据兴业证券发表的一篇题为《智能投顾:技术为镐,蓝海掘金》的文章,我们可以大致将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智能投顾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1. 在线投顾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期,可供投资者选择应用的投资分析工具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开始扩大。2005年, FINRA 颁布 NASD IM2210-6 Requirements for the Use of Investment Analysis Tools 规章,允许证券自营商将投资分析工具(investment analysis tools)直接让投资者使用,投资者可以利用投资分析工具进行不同投资策略的投资收益分析,对收益和风险有更好的把控。
此后,在线资产管理服务规模迅速增长,更多长尾客户在此阶段受益。此阶段的特点主要是机器智能应用比较有限,主要应用领域是投资组合分析。
2. 机器人投顾阶段
2008年~2015年期间,大量新兴科技企业开始为客户直接提供各类基于机器学习的 “数字化投顾工具”,机器人投顾商业模式开始发展。这些公司开发的面向客户的投顾工具提供的功能之前只被金融从业者应用,目前已经广泛被客户所直接应用。在这个阶段的很多实际应用案例中,证券公司对他们的“数字化投顾工具”提供的投资策略负责。
3. 人工智能投顾阶段
2015年至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深度学习被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投顾服务商和科技企业开始尝试开发能够完全消除人类参与投资管理价值链的人工智能系统。目前包括国外的 Bridge Water 、Wealthfront ,国内的弥财等都已经实现了这样的系统开发和商业化运营。通常采用“人工智能+云计算”体系结构的服务商,在计算设备和软件开发方面投资巨大(少则1-2亿,多则几十亿),能够同时服务千万、亿级别的海量用户。
智能投顾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客户分析:客户分析是提供符合个人情况的精准投资建议的前提。目前,主流的智能投顾平台在进行客户分析和画像时,基本均采用调查问卷和询问打分形式。
大类资产配置:根据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在确定性收益情况下是存在最优投资的。大多数智能投顾服务都利用此原理建立了分散的投资组合。并且依据其不同的商业模式做了优化。
投资组合选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风险等级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而另外一种是根据投资风格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
交易执行:大多数智能投顾基本都是利用自有的券商或合作券商提供顺畅的交易执行服务。
投资组合再平衡:组合再平衡主要是指随着市值的变化,如果资产投资配置偏离目标资产配置过大,投资组合再平衡可以实施动态资产配置向静态资产配置的重新调整。
税收规划:是美国智能投顾平台特色,产品自动提供税收亏损收割节税功能。具体操作是卖出投资者亏损的资产,抵免一部分资本利得税,同时买入其他类似资产,从而达到合理节税和增加客户净收益的目的。
投资组合分析:投资组合分析主要是智能投顾为客户提供的投资分析,一般包括:业绩展示,业绩归因,风险因子分析,组合描述性统计分析,回测和模拟等。
智能投顾的核心优势和先行者
智能投顾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技术的引入,极大降低人力成本,从而降低客户获取投顾服务的门槛和费用,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传统投顾服务的费用昂贵,主要客户为高净值人群。而智能投顾引入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快速处理海量信息,根据客户填写问卷反馈的信息进行风险偏好判别,通过算法模型为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建议,极大节约了专业投顾的人力成本,降低了客户获取投顾服务的门槛和费用,具有低门槛、低费用、投资广、易操作、透明度高和个性化定制等优势。
根据德勤最新的一份关于亚太智能投顾市场的报告,中国智能投顾的竞争异常激烈,已经进场的巨头名号响到让小玩家望而却步,比如金融新贵蚂蚁金服的“财富号”、陆金所和曾经轰动一时的招商银行推出的“摩羯智投”。
根据德勤这份报告,蚂蚁“财富号”吸引的27家财富管理公司已经尝到了甜头,其中包括运营效率提高70%,总体成本降低50%,企业平台每日访客人数增加了十倍,老客户继续加码的投资额增加了三倍,而所有客户的持有期增加了89%。
而在新加坡这个东南亚智能投顾行业的大本营里,传统的金融玩家也不乏像招商银行一样的机构,比如说在2018年,新加坡华侨银行 OCBC 推出了 RoboInvest 投资服务机器人,专门针对新一代投资人,投资额要求最低的门槛可以低到3500新币,也就是17500人民币左右。这个是在跟新加坡另外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WeInvest 合作之后推出的服务,可以通过算法来自动监测和管理投资组合,这样的合作属于新加坡传统金融机构中在智能投顾领域的先行者。
智能投顾的魅力和出路
对于投资顾问和财富管理公司来说,智能投顾最大的缺点和想象空间都落在了金融行业需要拿捏的两个平衡点,一个是使用体验,另外一个是效率。传统的金融机构清一色以银行本身为中心,通过银行这个主体来搭建各种渠道和进行大量的买卖操作来提高效率,而新金融讲究的是以每一个用户为主体,通过不断革新的技术和观念来提高体验。一个是为了效率牺牲了体验,一个是为了体验而很可能要耽误效率,可见传统的和新式的各有利弊,智能投顾与其说是全新的行业迭代,还不如说是一次行业的试探,盲从很可能会把步子迈太大。
所以无论是前面提到的 Franklin Templeton ,还是 OCBC 和招商银行业,基本上都希望通过投资或者外包项目的方式与初创公司达成合作,这么做的原因首先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有自己的一套,要从内部更新非常难,而同时初创公司也能通过传统机构提供的更大的平台来验证自己的算法和适用性,一举两得。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智能投顾已经从当初比较“不成熟”的追求 To C 慢慢向更合理的 To B 的转变,后者的退出渠道也更稳,可以是被并购也可以是分拆后再横向发展。Bambu 的创始人 Ned Phillips 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就表示,To C 不是不能做,但是在东南亚市场,如果一个 To C 的玩家不能一直保证有5000万美金的现金流,基本不可能在蚂蚁金服、微信、KaoKao 和当地银行中杀出一条自己的路。从 To B 向 To C 过渡才是最稳妥的路径。
文章来源:36氪
6月25日,阿里巴巴倡议成立的研究机构“罗汉堂”,在杭州发布了数字经济时代最关乎人类未来的十大问题。这十大问题包括对技术发展与风险的讨论,对数字鸿沟的讨论,对隐私和个人数据所有权的讨论,对人工智能道德观的讨论等等。
罗汉堂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成立于一年之前。上市之后,除了在日常的业务研发投入之外,阿里及其关联方在科学、社会学领域的纯研究性学术投入越来越多。
2017年10月,阿里巴巴CTO张建锋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阿里巴巴“达摩院”。阿里官方资料介绍,达摩院“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开展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研究。”马云对达摩院的发展提出三个要求“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长”、“服务全世界至少20亿人口”、“必须面向未来、用科技解决未来的问题”。
但是与聚焦前沿科技的达摩院不同,罗汉堂主要解决的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伴生出的经济和社会形态、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问题。
2018年6月26日,罗汉堂由阿里巴巴倡议,包括Bengt Holmstrom、Lars Peter Hansen、Michael Spence等6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发起,将一起研究与科技创新伴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等课题。
“我希望罗汉堂也能存在300年。”马云在罗汉堂成立时曾说。
值得一提的是,马云本人也在6月24日参加了这些问题的讨论。
由于讨论会议是闭门的,全文内容尚未公开,以下是2019罗汉堂数字经济年会上,全球学者对这十大问题的部分讨论内容。
1、我们是应该先控制风险,还是先迎接数字技术?
要达到5000万用户,电力花了46年,计算机花了14年,互联网花了7年,皮卡丘花了19天。今天,在低收入国家也有60%的人已经拥有移动手机。决策时间前所未有的短,错过成本前所未有的大。
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数字经济带来的福利还难以被准确衡量和估计,这会影响我们平衡数字经济风险和收益。现有对经济的衡量集中在对经济增长的关注,忽略了健康、生活便利等其他福利。数字经济的长期影响是深度多维的,需要一个更多维的框架衡量个人和社会福利。
2、数字技术会扩大鸿沟,还是会让世界变平?
技术从来都是双刃剑。技术革命既让地球能够养活的人口从10亿增加到70多亿,也引发过两次世界大战。关键是能不能以最快速度,让尽可能多的人受益。
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增长速度上,还体现在边远、贫困群体与现有经济资源的结合速度上,这是令人震惊的普惠增长模式。
阿尔伯特·罗西(Alberto Rossi)| 美国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智能投顾能够帮助用户更稳健地配置资产,尤其是对投资经验少、现金持有比例高、频繁买卖的用户而言更是如此。智能投顾让投资更普惠。
3、数据是谁的?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司机的行驶记录对于个人而言意义不大,但如果分享出去,就会让导航软件的精准度更高。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资料,不见得应该只追求唯一所有权,而是要寻找一种机制保护好隐私,并让更多人受益。
让·梯若尔(Jean Tirole)| 201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们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不遏制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向前?我们想倒掉洗澡水,但别把宝宝也泼出去了。
詹姆斯·邓普斯 | 美国加州伯克利法学院教授:我们现在缺乏足够的经济学、社会学层面对隐私问题的研究,太多的政策只是基于假设。
伊莎贝尔·法尔克·皮尔罗廷 | 法国数据保护局前副主席:欧洲GDPR不能被其他国家简单照搬。
阿里安娜·默勒 | Bird&Bird合伙人:下一个隐私悖论是,自己可能就是伤害自己的人。
简·霍华特 | 苹果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创新并不是建立在对个人数据大量收集的基础上。
熊伟 |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可以考虑限制诱惑行业访问个人数据。
4、数字技术会让更多的人失业,还是会让工作时间更短?
眼下美国对AI的担忧达到历史高点,但实际上美国失业率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低位。技术革命并没导致失业率上升,但会带来新的工种,以及缩短工作时间。我们该为未来的工作做好什么准备?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 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并没有证据证明技术会带来失业率的提高。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确实会促进就业的结构性转变。以1980年以来的就业数据显示,就业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魏尚进 | 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技术的不断进步,确实让人们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生产力越高的国家每周工作时长越低。
5、谁是平台经济的受益者,是所有参与者,还是少数平台公司?
技术革命一直在深刻改变人类协同方式,到了数字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被合成一张网,它就是平台。在全新的协同关系中,各方的收益、责任、工作方式、福利保障等都发生了深远变化。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 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字平台是对分散市场匹配技术的改进,它具有提高所有市场参与者效率的潜力。互联网和平台经济能够有效打破制约成熟市场发展的阻碍。在中国,没有互联网,农民只能进城打工才能提高收入,互联网让他们在家乡也可能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
理查德·霍尔登(Richard Holden)|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数字技术改变了企业的协同方式和边界,让原本很多公司内部才能完成复杂的协同变得高效和透明,更多的事务可以在公司外部由市场协同来完成。这给小微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更高效的利用资源做专业化分工。大型平台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网络效应,这种竞争优势很难从无到有的建立,但是已有平台的地位也很脆弱。赢者无眠成为常态,平台必须时刻创新和更好的服务用户,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杰夫·帕克(Geoffrey Parker)| 达特茅斯学院教授:网络效应使公司的注意力聚焦点必须得从内部转移到公司外部,因为外面的世界更大,外边的用户更多,人力资源、创新体系、研发中心以及战略部门等都必须要将自己的关注点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
6、治理机制要如何改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
汽车诞生于欧洲,汽车商用的黄金时代却在美国。在数字时代,什么样的政府、市场和公司治理机制,才能适应今天自下而上的创新和新协同机制。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机制,也会改变我们制定政策的方式。
7、金融服务在越来越平民化的同时,会不会引发更多的风险?
金融从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眼下,数字技术让卖茶叶蛋的老太太和银行行长享受到同样的金融服务。但金融创新,包括数字货币,也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是一种新的抵押品。有了数字平台上收集的信息,小额借款人获得信贷不需要抵押品,因为贷款人比借款人更了解他的信誉。在这方面,平台模式更接近于西方信用卡的基础模式,同时因为它基于数字识别,并包含大量数据,所以比信用卡便宜得多,也不容易被欺诈。
8、数字时代全球化会走回头路吗?
技术、贸易和知识的自由流动和分享是全球经济繁荣的核心动力,在世界经济分化严重、技术发展参差不齐的今天,我们如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协同,让每一个国家受益?
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 200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中国的数字经济增长范式能够启发其他国家,开发巨大的国内市场就能带来巨大的增长机会。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想象,只需要一点点的国际合作,这种发展模式就能推广到全世界。各国小微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中或将成为下一个增长引擎,这才是最最激动人心的事。
王能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世界的大潮流没人能挡住,比如全球化,就是没有人能挡住的。
9、人工智能该不该有道德观?
无人驾驶汽车必须选择撞向一边,左边是老人,右边是小孩,它该做何选择?这该由算法来决定吗?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说到底,机器并不是自己在学习,它们学的,都是人类输入的数据。是人类在告诉机器要学习什么。因此,我们人类在给机器提供数据的时候,要努力去除掉一些偏见。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öm)|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工智能将来作为公司的“一员”,是需要对他们进行激励的,人工智能也应该具有工作动机,我们人类应该给他们正确的动机。
10、大算力和大数据,一定会让我们离真相更近吗?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大数据和大算力做决策,接近世界的真相。在一秒钟内能摸象腿数百万次,我们就一定会避免盲人摸象了吗?
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数字经济时代,丰富的数据确实为经济学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但是实证分析本身的价值则非常有限。对于实际发生什么和可能发生什么,理论模型却能帮助我们做不同情形和不同政策下的比较。因此纯数据驱动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模型能让人们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做更好的决策。
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大数据和大算力提升了抽象信息理论的价值,它们的高速发展对处理信息的方法论提出更高要求。更优的信息估计技术,算法博弈论,多元时间序列算法和数据模拟技术等都可以在大数据时代散发光彩。
文章来源:36氪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