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未来巨额财富的12条思维
凯文凯利:人们经常亲昵地称他为 (KK)。《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
我想讲一讲未来20年的技术走向。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芯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
我不想讲苹果会不会取胜,特斯拉会不会取胜,中国今后怎样,美国将来怎样,这不是我说的必然。我说的是一种总体趋势,我相信这些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它的细节无法预测,比如电话一定会出现,但苹果不是;网络一定会出现,但Twitter不是。我想讲一些长期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但最后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第一个趋势 :形成(becoming)
——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
这是我的书《必然》中的第一章,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另外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流动的状态,都在不断地改变。
下雨时每一滴水会如何进入到山谷,这个路线是肯定无从了解的。但是你一定知道方向——因为有重力,所以必然向下。
而类似于必然发生的“重力”,商业趋势也是必然的,总体趋势一定能够预知。
我们是有选择的。在未来,新的技术必然会出现,我们可以选择想要新技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到底出现什么”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而今天聊到的必然趋势,互相依赖互相支持。在未来,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另外的东西,都在流动和改变。这样一种流动是时常在发生的。
比如有型的产品变成了无形的订购服务,过去在商场才能买到商品,但是现在,你可以在网上购买相应的服务,服务的一部分包含了你需要的商品。
比如从硬件到软件,现在所有的东西都是软件,这也是流动的趋势。
比如现在,名词变成了动词,有形的东西变成了无形的。还有产品向服务的转型,之前卖成品,是有形的,现在采取订购,订购服务,是无形的。
我们处在一个液态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好。比如汽车,这好像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最有形的东西,但是你在睡觉时,特斯拉汽车也在不断升级,它的确变得越来越好了,这就是我们将要进入的一个新世界。
第二个趋势 :知化(Cognifying)
——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薪酬
未来技术变革的影响是永久性的。技术将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要做的事情是让所有的东西更加智能,这个智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带来的改变。
未来技术跟人工智能相关,是会给我们社会带来根本性变革的技术趋势,可能就像之前的印刷术一样。
很多东西已经变得很聪明了。比如看X光方面的专家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法律方面的AI可以比人类律师助理更高效地阅读文件。
还有飞机驾驶员,比如一趟飞机的航程是12小时,人类飞行员只要工作七八分钟就行了,剩下的时间都是AI驾驶飞机,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人工智能去帮助我们开车呢?比如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因为他们的思考方式跟我们不一样,不会考虑杂七杂八的事情,只是专注去开车。
我们在AI方面做的事情,并不是让他们比人做得更聪明,因为它们很多方面已经比人更聪明了,我们要做的是各种各样的AI,让他们有多种思维方式。
Google训练人工智能玩电子游戏,十年前就开始做了,Google从来没想过去教AI怎么玩,而是教AI怎么学习,AI与人类的不同只在于思考的方式不同。
未来将有数以万计创业公司,他们从事的是人工智能用于某一个领域的工作。使用者越来越多的话,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这是一种滚雪球的方式。
过去我们对智商的的认知就是一维的,这是一般的认知,我们不应该再这样看待智商。我们的智商像不同的乐器弹奏不同的乐曲,不同的人弹奏出的乐曲也不一样,所以大家的IQ不一样。动物、人类和机器的节奏也不一样,所以IQ也不同。
很多人也非常担心,机器人会跟我们抢工作。有一些工作实际上是可以直接让机器人来做的,我们在AI上做的事情不是要让AI更聪明,而是让AI自己去学习,有更多思考和思维。
有很多新工作,是机器人去帮助你完成的,工作职位是不断增加的。
AI帮助人类从电力电气、蒸汽时代到现在多彩纷呈的现代世界。现在的汽车,人类用手的肌肉力量即可开动250马力,我们假设将250马力的车转换成250种思想,那么你开的就不是车,而是自动化的电脑。人类未来的目标,是将智力作为一种服务,可以像电力一样传输。
所以,对效率要求不高的工作更适合人类,比如要求创造力的工作,因为创造本身就是不讲究效率的,不用考虑正确性,这是人类适合去做的工作。
任何看上去特别重复性的、没有意思的、没有什么乐趣可为的事情,都可以让机器完成。所以阿尔法狗和人比赛,是不公平的比赛,因为AI吸收了过去所有的套路。
未来不管是哪个领域,实际上它都是最聪明的人加上机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了你的薪酬,你必须要和机器进行合作,而不是和他们对抗。
第三个趋势 :屏读(Screening)
——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
这个趋势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了,屏幕无处不在。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看的书是一个屏幕,接触的所有平面都可以是一个屏幕。甚至有的人衣服都可以当成屏幕。
不同的屏幕之间形成了生态系统,不仅我们看他们,他们也在看我们。屏幕可以跟踪你的眼神,知道我们注意力聚焦在那儿了,我们重视什么东西,然后改变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内容。
情绪跟踪就是很好的例子,屏幕可以做注意力跟踪、情绪跟踪。可以根据用户的注意力、情绪做调整。知道你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困扰。我们即将进入屏幕时代,无处不在的屏幕,以前是读书,现在是读屏。
原来书本给人权威,现在是流动开放杂乱的世界,现在的真相是要不断地自己组装。
第四个趋势 :流动(Flowing)
——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数据
计算机中的三大阶段:原来是文件夹,之后是网络,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数据流动的时代。现在的阶段就是流标签,云端组成各种各样的流,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我们可以听流媒体上的音乐,看流媒体上的电影电视,所有东西都成为一种流。
什么东西在流动呢?数据,不管你是做房地产、医药、化工,还是教育,其实你做的生意都是数据。
商业乃数据之商业。归根结底,你在处理的都是数据。处理数据和处理客户一样重要。
全世界都处于同一个经济脉搏,企业不可能永远增长。但是城市不一样,城市永远在增长。
因特网像一个城市,而不是一个企业,正因为它拥有着无限增长的特质。比如Facebook现在有15亿的社交连接,15亿人相互连接可以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可以产生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么多的数据像是形成了超级生物体,远远超过人脑的容量了,这样一个巨大的机器星球,其实是全球化的一个运作,全世界的经济好像都以同样的脉搏在跳动,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在运作。
第五个趋势 :重混(Remixing)
——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经济学家发现,全新的东西很少,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这种重组就是我这里所说的重混。这是世界发展的方向,重要的趋势。
做重组或者重混时,首先是要做一个拆解,把它拆解成非常原始的状态,再以
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重组,之后不断进行这样的循环,就像你把乐高拆开后再组装。
其实报纸也是一样,报纸不是一个单一的物体,它是一个组合,就是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体育赛事、天气情况、书评,包括菜谱等等。
英特网上也是,不同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把之前所有的报纸拆解了,然后组合在一起。
同样,我们也可以拆解银行,把不同的银行功能分解之后重新组合起来,汽车也是这样,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这样做。
把化学概念运用到企业当中来,就像一张元素周期表,看一下企业当中的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必要的元素,进行多次拆解重组,会形成新的东西。企业想要升级,需要拆解企业的构成,再进行重组,在重组的过程中产生新事物。
第六个趋势 :过滤(Filtering)
——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赚到钱
这是世界的另一面。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每年会有600万首新歌,我们不可能听完,电影、书、杂志、文章,也是如此。
我们肯定需要一些人来帮忙,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就叫做过滤。
我们是缺乏注意力的,所有的东西都变得越来越丰富,唯一变得稀缺的是人类注意力,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增加你的注意力时间。
金钱是会随注意力走的,你能够吸引注意力,就会赚到钱。只要人们在这个地方花了注意力,肯定需要这方面产生价值,你在这方面做文章,就会赚到钱。
既然我们的注意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我付出了注意力,我就应该拿到报酬。比如,我如果看了广告,就应该拿到报酬。
第七个趋势 :互动(Interacting)
——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
在我看来,互动的影响力可能和AI一样深远,电脑就是依赖于互动的。
为什么现在电视那么有意思呢?过去电视就是一个开关或者直接换一个频道,现在可以和电视互动了,可以搜索了,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2050年的时候,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子?基本上你可以用整个身体没有任何障碍地互动,电脑是全方位可互动的机器。就像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一样。有一些纳米雷达技术,他可以知道你手指动作的意义。
智能手机之后应该是什么呢?一个是虚拟现实VR,把机器戴在脑袋上,你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第二种是MR,也就是现实和虚拟混合。你如果把这样一个眼罩戴上的时候,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的,你可以用手控制这些现实,而且你真的是相信这些现实是存在的。
第八个趋势 :使用(Accessing)
——所有权价值变成使用权价值
“使用”这个词其实很难去解释,也就是之前我们是拥有一个产品,之后我们去使用某一种服务。
优步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但是它并不拥有一辆车,Facebook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但是它却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但是它没有库存。
这种拥有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使用在很多方面比拥有更好,你马上用到一个东西,用完之后马上可以丢掉,肯定比拥有某些东西要更好。因为你的目的是使用,但是拥有的话,你要承担很多的责任。拥有的概念发生了改变,使用权优于所有权。很多东西,我们只需要使用,不需要维护、储存等其他工作。
现在很多的软件也是朝这个方向走了,不用购买,而是订阅,不仅是数字行业,在有形的行业也在发生这样的转变,包括汽车,滴滴、优步都是其中的例子。 我们不需要拥有汽车,只需要使用这种服务,使用无需拥有,无需维护无需储存。
未来按需提供的服务比你拥有这件事物的比例要高。按需经济:各行业的优步。有形的企业也在发生改变。
年轻人,我们把他们叫做游牧民族一样的人,他们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他们随身什么都不带,你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在哪儿都能够拿到。
再过二三十年,新兴人类去哪儿都不用带任何东西了,去任何一个酒店,他们马上提供你想穿的衣服,你穿完后留在那里,酒店会帮你清理好。
甚至连手机都不用上,因为你看到任何一个平板,就可以认出你是谁,变成你的屏幕,任何一个手机可以认出你来,就变成你的手机,整个世界都是你的,非常了解你,你需要什么都可以给你提供,想送到哪儿都可以。不需要行李箱,不需要任何东西,都有相应的服务,就像是新型游牧民族,不需要携带,游走世界。
第九个趋势 :共享(Sharing)
——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
经常会有人讲分享经济,我想拓展一下这个概念。
首先,现在的分享还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这个世界很大,有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分享的。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一个挑战:我们能够做什么? 能让分享得越多,价值提升越多。
其实我们在讲分享时,不是一般意义的分享,而是在讲协作,即:分享=合作,以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合作,可以让成千上万几十亿的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些人的共同协作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这种规模是之前大家都无法想象的,这就是未来分享的趋势所在,不仅仅是分享设备,这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和财富,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
这里面有一个例子,就是区块链,区块链技术就是把一些交易以分布式的方式呈现,所以你可以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计算,不是一对一的,而是整个网络上交易都可以计算出来,之前的任何一项交易都会成为之后的网络构建的基础,在这样一个区块链的网络当中,你是无法作弊的。
第十个趋势 :开始(Beginning)
——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
关于技术,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新的发明是最适合用于什么的,比如爱迪生的留声机,爱迪生根本不知道这能用来干什么。
留声机慢慢应用于两个场景:一是录下临终的遗言,二是录下教堂里的讲话,包括唱歌,后来留声机主要用于这个用途。
所以,用途很多时候就是通过使用来发现的,不断尝试,在发明的时候,我们可能想不了那么多。新技术出来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可以用来干嘛,只有通过使用。
我们要评估技术的时候,也必须要使用这个技术,而不仅仅是空想,因为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我们要指引和控制技术发展的方向,必须要使用,然后去调试、优化,使这个技术变得更好。
因为这些是很新的东西,虽然我们每天花五个多小时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不知道社交媒体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这些问题都没有想通。它要求我们真正去学习它,使用它,这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可能和两年后完全不一样。150年前,美国70%是农民,现在只有1%的农民,难道那69%的农民就失业了?并不是,设想一下,在多年之后,工作可能就不存在了,我们在不断的时代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先去做,去尝试,去探索然后再思考,再规划,再去重复试验。要先做后想,再做再想。如果没有做就去思考,只是纸上谈兵。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技能心得知识。我们要迎合这个时代的变化,所有人都是新手。
学习是不断创新的,如何去创造新的东西,如何去做创造和引领,不仅仅是学习,要去思考,勇于试错(不能害怕这个错误),犯错和学习进步不能分开。
持续性的小错误的容忍性,才能有大的创新的推动。最核心的一点,是需要有思考的原型,然后把它延长下去。
第十一个趋势:提问(Questionning)
——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你可以问百度,可以问谷歌,还有各种AI,他们都特别棒,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
但是同时,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我们必须要培训人们去提问,让他们创造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会比一个完美的回答更有价值。
你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本身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是一个能动最好的推送者,像引擎一样,推动人的思维不断去创造。
问题比回答更有意义,好的问题是新的领域,问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驾驭问题的能力。
必须要有意识去挖掘问题,不管设想是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
第十二个趋势 :颠覆(Disruption)
——内因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最后我想说说颠覆,就是我们的创造性从何而来。当我们在思考颠覆时,有三个规律:
一、不管你在哪个行业,颠覆不是从内部出现的,而是从外部推动的,内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医药界的创新和发展,并不是医药界推动的。搜索引擎的创新,也不是从搜索开始的。
二、一些一蹴而就的现象和技术,只是看上去很突然,但它其实已经在背后存在了很多年,比如VR已经25岁了,只是因为没有满足成为产品的底限要求,所以到不了大众的视线。
三,创造或者发明,是一个不挣钱的市场。首先大多数的发明都是失败的,风险非常高,一开始的质量非常差,也就意味着利润非常低,任何商人都会告诉你,投资这一行是非常不挣钱的。
市场小、前途未卜是创业公司的坐标,成功的公司不需要承担这些风险。但是创业公司没有选择,因为他们挤不进那些体量大、很赚钱的市场,只能从这块看起来很差的业务做起。
下一波技术颠覆:
航空公司的颠覆者是无人机,现在无人机可以搭载人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发展。也就是说航空业的颠覆来自于无人机的公司。
而银行的颠覆来自比特币、支付宝等外部公司。
电信行业颠覆不是来自手机、移动通讯网络,而是来自无线网。
汽车的颠覆不是来自汽车,而是特斯拉,带轮子的计算机。
物种进化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进化来提升适应度,低的物种就会被淘汰,高适应度的物种就会存活下来。
所有的企业都在不断追求卓越,也是为了提升适应度。当处于生态圈里卓越的公司,想要攀登到更高峰的时候,需要先下山(降低适应度)再提升来达到顶峰,企业越成功越难下山。
结语
我最后做一个总结,大家都知道未来令人难以置信,很多年前我在讲电脑,当时的计算机非常大,如果我说,以后计算机可以放到包里,甚至衣服上,人们会觉得我很愚蠢。
这些年来我发现一点,我们必须要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情,那些看起来不太可能为我们所使用的东西,将来肯定会为我们所用。我们尚处于开始的开始,处于第一天的第一个小时。
现在没有人是AI的专家——很多人懂AI,但是没有人是专家。跟30年后的我们相比,现在的我们就是一无所知。
我们看过去,认为过去是好的创业时机。同样,未来也是最好的时候。我们也处于最好的创业时代,因为我们还处在一个起点的时代。
如果现在我们已经处于20年以后了,人们会怎么说呢?可能会说,天呀,我真希望2017年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创业,因为那个时候是创业的最好时期,很简单就找到商机了,很容易就改变世界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现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也就是说你现在开始,为时未晚。
一、多学科思维
在这本书中,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仅用一种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只会得到一个狭隘的结果,就好像美国的那句谚语,“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当然,很多时候这样的思考方式更有助于我们快速解决某一问题)。
然而,芒格在对一家公司进行评估时,会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中,用一系列跨学科的复式思维框架来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他觉得这种广谱的分析法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许多和候选投资公司相关的因素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有时候这种理解会揭示出更隐秘的情况,这些因素联合起来会创造出或好或坏的巨大的“lollapalooza效应”(几个模型联合起来后,两种、三种或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方向,类似力学中的合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一个商业问题经常用到的学科思维有:数学、心理学、生物学、微观经济学。我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也要全面、多学科地分析问题,以免受思维局限性的影响。
二、模型思维
模型思维即把我们知识点以及处理工作中,思维的过程提炼为模型的能力。例如大学课程里有一门很火的课程叫“数学建模”,即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建立成数学模型,来量化分析解读。
碰到心理学问题,可以建立成“何人何故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的思维模型。
企业里常用的SWOT模型分析法:S (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又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常用的5W1H分析法也称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WHY)、对象(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人员(WHO)、方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三、系统思维
牛人都注重关系分析而不是元素分析。一个事物总是同时处于两个维度的集合,内部元素的关系集合,以及它自身一个更大系统里的组成元素。系统化思考,就是要认清这两个维度的关系。从系统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总和考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
四、杠杆思维
很多人喜欢用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来描述杠杆效应。而在牛人的眼中杠杆不止可以撬动地球。所有的信息、物质和能量都是可以用杠杆来撬动的。
比如:财富投资中的房产投资,就是很简单的杠杆效应,只要付30%的首付杠杆就可以撬动100%的房产,甚至流行过透过规则实现0首付的方式,最终获得资产的增值。
各种商业模式的很多核心就在于杠杆的运用,比如虽然雷军一直强调互联网思维,但是100亿的估值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巴菲特强调看不懂科技行业也是因为这个行业所拥有的巨大杠杆,一堆神奇的企业,市盈率高达100以上。
五、绝情思维
即培养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强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
很多时候,我们活在世上,总是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行为动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虚弱的自尊心,这是一种自我认同感很低的表现。我们平常生活中显摆,奢侈消费,经不起诱惑,浅尝辄止这些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一些比较成功的人士,他的价值认同感完全来自内部,比如李嘉诚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偷学,排除了一切干扰,内心价值高很强,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他们认为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这一类人,深刻学会了世界的运行规则,反而能够做到自律,独立思考,和很强的目标感。
六、价值思维
看待事物时,永远不要对事实发火,而是思考事件本身的价值。正所谓:小孩看对错,大人看利益。不要盲目地做价值判断。
例如了解新闻媒体的,就知道很多媒体的初衷,就是吸引眼球,刺激精神。所以你完全没必要为一些博人眼球的新闻事件,义愤填膺。
又比如以知乎的牛人“采铜”,提到的对于事情的评价方法论举例:用二维的思维来考虑,一是收益值,该事件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认知、情感、物质、身体方面的收益皆可计入),二是收益半衰期,该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对我们的影响会持续地较久较长。
我们更多的应该集中于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和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而对于收益值和半衰期的判断就源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价值认同判断。比如在牛人眼中有价值的跳槽只有一种就是能力已经提高至一个相当的高度,找更大的平台或者被挖走。
七、进阶思维
由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里,作者提出我们为什么不进步,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除外在“舒适区”看待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自尊上的认可。然而,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八、批判思维
今年以来,阅读心理学类书籍,对这个思维方式印象较深。从决策管理学上判定,对的和错的都有可能是对的。对和错,有事只是立场不同。我们看待一件事物,往往不是先看见,再去定义,而是先定义后再去看见。由于,我们思维上的漏洞,我们受媒体和外界的干扰产生了太多的偏见。
客观认识事物,我们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学会提问》和《穷查理宝典》两本书里,提出了很多经典的谬论和偏见,对我们乐观全面分析问题帮助很大。
九、对隐藏世界的洞察思维
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事物呈现给我们的,往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最大头的部分通常被掩盖了。要学会培养对隐藏世界的洞察能力,例如我们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只是看到一些文章的表面。
而牛人们会现在“作者模式”中去思考问题:写作的背景、写作的动机、写作的手段、写作的策略等,一旦熟练掌握这种技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十、人际关系中“期望值管理”思维
在人际关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地痞流氓,突然干一件好事,则会迅速建立好的印象。而有些同志,平时表现极度优秀,大招尽出,领导要求反而越来越高,突然有一次满足不了领导,则负面评价随之而起。(心理学中不胜任陷阱)。在感情上也是一样,好男人平时形象完美,突然犯一次错误,就遗臭万年,有些渣男突然干一两件改善形象的事,就好评如潮。
这要求我们平时做的,就是要学会憋大招,适度压抑自己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关键时候出手。
十一、阀值自控思维
阈值:即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举个栗子,在上个世纪,我们对欲念的触发值就很低,大街上看到女人穿旗袍,就能想入非非。而当今网络时代,岛国教育片泛滥,大家都觉得没有意思。其实就是,我们对生理欲望的阀值提高的缘故。
又比如,好多单身腐女,沉溺于韩国偶像剧不能自拔,时间长了,大脑潜意识的择偶标准就提高了,到最后孤独到老,还在苦苦追求颜值高智商高还会照顾人的长腿欧巴。
这一种现象告诉我们的经验就是学会一定程度的禁欲,自控和自律。
李录,美国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是真正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践行者,目前管理50亿美元资产,查理·芒格家族资产的主要管理者。曾被外界盛传为巴菲特继承人。
本文是其在北大演讲实录,言语深刻犀利,文较长但绝对值得一读。
价值投资课在这个时候开我认为非常有意义。这在国内据我所知是第一门也是唯一一门这样的课程。这个课程在全球也不多,据我所知只有哥伦比亚大学有这样一门课,大概在八九十年前由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最早开设。
今天在这里主要想跟各位同学探讨四个问题:
一、资产管理行业的独特性极其对从业人员的底线要求
资产管理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它和其它服务业相比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和其他的服务行业不一样?我认为有两点不一样。
第一点,这个行业里的用户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知道、无法判断产品的好坏。这和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不太一样。比如一辆车,用户就可以告诉你,这辆车是好是坏;去吃饭,吃完饭就会知道这个餐馆的饭怎么样,服务如何……几乎所有的行业,判定产品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客户的使用体验。但是资产管理行业绝大多数时候,绝大部分消费者其实没有办法判断某个产品到底好还是不好,也没有办法判断得到的服务是优秀的还是劣质的。
不光是消费者、投资人,即使从业人员自己,去判断资产管理业另外一个产品、另外一个服务的质量水平也很难,这是金融行业尤其是资产管理行业,与其它几乎所有服务性行业完全不同的地方。你给我一份业绩,如果只有一年两年的业绩,我完全没有办法判断这个基金经理到底是不是优秀。(即便给我)五年、十年的业绩也没法判断。必须要看他投资的东西是什么,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才能做出判断。正是因为没有办法判断,所以绝大部分理论都和屁股决定脑袋有关。
另外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这个行业总体来说报酬高于其它几乎所有行业,也常常脱离对客户财富增长的贡献,实际上真正为客户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产品很多时候只是为从业人员自己提供了很高的回报。其定价结构基本上反映了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利益,几乎很少反映客户的利益。资产管理这个行业无论好还是不好,大家的收费方法都是一样的,定价基本上是以净资产的比例计算。不管你是不是真正为客户赚到了钱,无论怎样的结果你都会收一笔钱。特别是私募,收费的比例更高,高到离谱。你赚钱时收钱,亏钱的时候也要收钱。虽然客户可以去买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但即便你(基金经理)的业绩比指数基金差很多,你一样可以收很多的钱,这其实就很不合理。
大家想进入到这样一个行业,我想一方面是对知识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报酬。这个行业的报酬确实很高,但是这些从业人员是不是值那么高的报酬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两个特点加在一起就造成了这个行业一些很明显的弊病。例如,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参差不齐、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行业标准混乱不清,到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误导用户的谬论。有些哪怕是从业人员自己也弄不清楚。
这些特点,对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提出了一些最根本性的职业道德要求。
我今天先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很多在座的同学将来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而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也是希望为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培养未来的领袖人才。
因此,希望你们进入这个行业时首先牢记两条牢不可破的道德底线:
第一,把对真知、智慧的追求当做是自己的道德责任,要有意识地杜绝一切屁股决定脑袋的理论。一旦进入职场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跟屁股和脑袋的关系紧密相连,如果你思考得不深,你很快就把自己的利益当做客户的利益。这是人的本性,谁也阻挡不了。所以我希望所有致力于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都能够树立起这样一个道德底线,不会有意地去散布那些对自己有利、而对客户不利地理论,也不会被其他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所蛊惑。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第二,真正要建立起受托人责任的意识,Fiduciary duty。什么是受托人责任?客户给你的每一分钱你都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辛勤劳动、勤俭节省、积攒了一辈子、交到你手上去打理的钱。
受托人责任这个概念,我认为多多少少有些先天的基因在里面。如果没有的话,我劝大家一定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因为你进入这个行业一定会成为无数家庭财富的破坏者、终结者。08年、09年的经济危机很大意义上就是因为这样一些不具备受托人责任的人长期的所谓成功的行为最后导致的,这样的成功是对整个社会的破坏。
二、长期看,哪些金融资产可以让财富持续、有效、安全可靠地增长?
我们刚经历了股灾,很多人觉得现金是最可靠的,甚至很多人觉得黄金也是很可靠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衡量过去这些资产的长期表现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么长期指的是多长时间呢?在我看来就是越长越好。我们能够找到的数据,时间越久越好,最好是长期、持续的数据。因为只有这样的数据才能真正有说服力。这里我们选用美国的数据。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Seigel)在过去几十年里兢兢业业、认真地收集了美国在过去几百年里各个大类金融资产的表现,把它绘制成图表,给了我们非常可靠的数据来检验。这些数据可以可靠地回溯到1802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在过去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各类资产表现如何呢?(见图1)
第一大类资产是现金。我们看一看在过去两百年里现金表现如何。如果1802年你有一块美金,今天这一块美金值多少钱?它的购买力是多少?从图1可以看到,答案是5分钱。两百多年之后一块钱现金丢掉了95%的价值、购买力!原因我们大家都可以猜到,这是因为通货膨胀。
对传统中国人来说,黄金、白银、重金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保值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实行金本位。黄金的价格确实增长了,但进入20世纪我们看到它的价格开始不断在下降。我们来看一看黄金作为贵重金属里最重要的代表在过去两百年的表现。在两百年前用一块美金购买的黄金,今天能有多少购买力?我们看到的结果是3.12块美金。这显然确实是保了值了,但是如果说在两百年里升值了3、4倍,这个结果也是很出乎大家预料的,并没有取得太大增值。
再来看短期政府债券和长期债券,短期政府债券的利率相当于无风险利率,一直不太高,稍稍高过通货膨胀。 短期债券两百年涨了275倍;长期债券的回报率比短期债券多一些,涨了1600多倍。
接下来再看一看股票。它是另外一个大类资产。可能很多人认为股票更加有风险,更加不能保值,尤其是在经历了过去3个月股市上上下下、起伏之后,我们在短短的8个月里面同时经历了一轮大牛市和一轮大熊市,很多人对股票的风险有了更深的理解。股票在过去两百年的表现如何?
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是,1块钱股票,即使除掉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在过去两百年里仍然升值了一百万倍,今天它的价值是103万。它的零头都大于其他大类资产。为什么会是这样惊人的结果呢?这个结果实际上具体到每一年的增长,除去通货膨胀的影响,年化回报率只有6.7%。这就是复利的力量。爱因斯坦把复利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有道理的。
上面这些数字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金被大家认为最保险,反而在两百年里面丢失了95%的价值,而被大家认为风险最大的资产股票则增加了将近一百万倍?一百万倍是指扣除通货膨胀之后的增值。为什么现金和股票的回报表现在两百年里面出现了这么巨大的差距?这是我们所有从事资产管理行业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造成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美国过去两百年里,平均年化是1.4%左右。如果通货膨胀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的话,你的购买力确实是每年在以1.4%的速度在降低。这个1.4%经过两百年之后,就让1块钱变成了5分钱,丢失了95%,现金的价值几乎消失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GDP增长。GDP在过去两百年里大约增长了33000多倍,年化大约3%多一点。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的增长,我们就可以理解其他的现象。股票实际上是代表市场里规模以上的公司,GDP的增长很大意义上是由这些公司财务报表上销售额的增长来决定的。所以从数学上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当GDP出现长期的持续增长的时候,几乎所有股票加在一起的总指数会以这样的速度来增长。
这是第一层次的结论:通货膨胀和GDP的增长是解释现金和股票表现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下面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美国经济里出现了两百年这样长时间的GDP持续的、复利性的增长,同时通货膨胀率也一直都存在?为什么经济几乎每年都在增长?显然在中国有记载的过去三、五千年的历史中,这个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确实是一个现代现象,甚至对中国来说一直到三十年以前也没有发生过。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去计量人类在过去几千年中GDP增长基本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持续增长的现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另外一张图表。我们需要弄明白在人类历史上,在文明出现以后,整体的GDP、整体的消费、生产水平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变化状态?如果我们把时间跨度加大,比如回归到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农业文明时代,这个时候人类整体的GDP增长是多少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我手边正好有一张这样的图表。这是由斯坦福大学一位全才教授莫瑞斯(Ian Morris)带领一个团队在过去十几年里,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对人类过去上万年历史里攫取和使用的能量进行了基本的计量做出来的。过去二三十年各项科技的发展,使得这项工作成为可能。在人类绝大部分的历史里面,基本的经济活动仍然是攫取能量和使用能量。它的基本计量和我们今天讲的GDP关联度非常高。那么,在过去一万六千年里,人类社会的基本GDP增长情况怎么样?
上面这张图代表了斯坦福团队的学术成果,最主要的一个比较就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一万多年里整个文明社会的经济表现:蓝线代表西方社会,最早是从两河流域一直到希腊、罗马,最后到西欧、美国等等;红线代表东方文明,最早是在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后来进入到长江流域,再后来进入到韩国、日本等等。左边是一万六千年以前,右边是现代。从这两个社会过去一万六千年的比较看,如果不采取数学手段,基本一直是平的。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如果做一下数学处理,会看到更细小的区别,但是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一万多年里面,增长几乎是平的。
但是到了近代以后,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三百年间,突然之间人类文明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状态,出现一个巨幅的增长。
要想理解股票在过去两百年的表现以及今后二十年的表现,必须看懂并能够解释这条线——过去人类文明的基本图谱。不理解这个,很难在每次股灾的时候保持理性。每次到08年、09年这样的危机的时候都会觉得世界末日到了。
投资最核心的是对未来的预测,正如一句著名的笑话所言,“预测很难,尤其是关于未来”。
我把人类文明分断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更早的狩猎时代,始于15万年以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出现以后,我叫它1.0文明。农业和畜牧业最早在两河流域出现的时候,同样的变化在五六千年前从中国的黄河开始出现,带来人类文明第二次伟大的跃升。这时,我们GDP的能力已经相当强,我叫它2.0文明,也就是农业和畜牧业文明。这个文明状态持续了几千年。在此之后突然之间出现了GDP以稳定的速度每年都在增长的情况,以至于到今天我们认为GDP不增长是件很大的事,甚至于中国目前GDP的增长从10%跌到7%也成为一件大事。这是一个非常现代的现象,可是也已经根深蒂固到每个人的心里。要理解这个现象,也就是现代化,我就姑且把它称之为3.0文明。
整个经济出现了持续性的、累进性的、长期复利性的增长和发展,这是3.0文明最大的特点。出现了现代金融产品的可投资价值,这时才有可能讨论资产配置、股票和现金。当这个前提没有的时候,这些讨论都没有意义。因此要想了解投资、了解财富增长,一定要明白财富创造的根源在哪里。最主要的根源就是人类文明在过去两百年里GDP持续累进性的增长。那么3.0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于种种的原因,出现了现代科技和自由市场经济,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3.0文明。
三、什么是投资的大道?怎样成为优秀的投资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比较好的办法是去投资股票,尽量避免现金。但这里面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股票市场一直在上下波动,而且在短期我们需要资产的时候,它变化的量、时间常常会很长。我们下面看这样一张图表:
从图4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股市过去两百年平均回报率差不多是6.6%,每六十几年的回报率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可是当我们把时间放得更短一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的表现会很不一样。例如战后从1946年到1965年,美国股市的平均回报率是10%,比长期的要高很多。可是在下面的15年里,1966-1981年,不仅没有增长,而且连续15年价值都在跌。在接下来的16年里,1982-1999年,又以更高的速度,13.6%的速度在增长。可是接下来的13年,又开始进入一个持续的下跌的程。整个13年的时间里,价值是在下跌的。所以才有凯恩斯著名的一句话:”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毕竟每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假设我们投资的时间周期就只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你真的很难保证你的投资一定会是一个可观的回报。这是一个问题。同时股市的波动在不同的时间里也非常强烈。所以,我们下面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比投资指数更好的方法,更能可靠地在不同的年份里面,在我们大家需要钱的年份里面,仍然能以超越指数的回报的方法可靠地保障客户的财产?能够让客户财产仍然参与到经济复利增长里获得长期、可靠、优秀的回报?有没有这样一种投资方法,不是旁门左道,可以不断被重复、学习,可以长期给我们带来这样的结果?这是我们下面要回答的问题。
就我能够观察到的,就我能够用数据统计来说话的,真正能够在长时间里面可靠、安全地给投资者带来优秀长期回报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投资人群只有一个,就是价值投资。如果我必须要用长期的业绩来说明,我发现真正能够有长期业绩的人少之又少。而所有真正获得长期业绩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的投资人。
今天市场上最大的对冲基金主要做的是债券,有十几年很好的收益。可是在过去十几年里面无风险长期债券回报率从6%、7%、8%到几乎是零,如果配备两到三倍的杠杆就是10%,如果配备五到六倍的杠杆差不多13%左右,这样的业绩表现是因为运气还是能力很难判定,哪怕有十几年的业绩。而能够获得长期业绩的价值投资人几乎在所有的各个时代都有。在当代,巴菲特的业绩是57年,其他还有一些大概在二、三十年左右。这些人清一色都是价值投资者。我如果是各位,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价值投资,了解他们怎么取得这些成绩。
那么什么是价值投资呢?价值投资最早是由本杰明格雷汉姆在八、九十年前左右最先形成的一套体系。在价值投资中,今天重要的领军人物、代表人物当然就是我们熟知的巴菲特先生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只有四个。大家记住,只有四个。前三个都是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概念,最后一个是巴菲特自己的独特贡献。
第一,股票不仅仅是可以买卖的证券,实际上代表的是对公司所有权的证书,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概念。投资股票实际上是投资一个公司,公司随着GDP的增长,在市场经济持续增长的时候,价值本身会被不断地创造。那么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作为部分所有者,我们持有部分的价值也会随着公司价值的增长而增长。那么如果我们以股东形式投资,支持了这个公司,那么我们在公司价值增长的过程中分得我们应得的利益,这条道是可持续的。什么叫正道,什么叫邪道?正道就是你得到的东西是你应得的东西,所以这样的投资是一条大道,是一条正道。可愿意这样理解股票的人少之又少。
第二,理解市场是什么。股票一方面是部分所有权,另一方面它确确实实也是一个可以交换的证券,可以随时买卖。这个市场里永远都有人在叫价。那么怎么来理解这个现象呢?在价值投资人看来,市场的存在只是为了你来服务的。能够给你提供机会,让你去购买所有权,也会给你个机会,在你很多年之后需要钱的时候,能够把它出让,变成现金。所以市场的存在是为你而服务的。这个市场从来都不能告诉你,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告诉你的只是价格是什么,你不能把市场当作你的一个老师。你只能把它当作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这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但这个观念又和几乎95%以上市场参与者的理解正好相反。
第三,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进行预测,而预测能得到的结果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只能是从零到接近一百。那么当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就必须要预留很大的空间,叫安全边际。因为你没有办法分辨,所以无论你多有把握的事情都要牢记安全边际,你的买入价格一定要大大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个概念是价值投资里第三个最重要的观念。因为有第一个概念,股票实际上是公司的一部分,公司本身是有价值的,有内在的价值,而市场本身的存在是为你来服务的,所以你可以等着当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再去购买。当这个价格远远超出它的价值时就可以出卖。
这样一来如果对未来的预测是错误的,我至少不会亏很多钱;那么常常即使你的预测是正确的,比如说你有80%、90%的把握,但因为不可能达到100%,当那10%、20%的可能性出现的时候,这个结果仍然对你的内生价值是不利的,但这时如果你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就不会损失太多。假如你的预测是正确的,你的回报就会比别人高很多很多。你每次投资的时候都要求一个巨大的安全边际,这是投资的一种技能。
第四,巴菲特经过自己五十年的实践增加了一个概念:投资人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能够对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获得超出几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够对公司未来长期的表现,做出高出所有其他人更准确的判断。在这个圈子里面就是自己的独特能力。
能力圈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边界。没有边界的能力就不是真的能力。如果你有一个观点,你必须要能够告诉我这个观点不成立的条件,这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观点。如果直接告诉我就是这么一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一定是错误的,一定经不起考验。能力圈这个概念为什么很重要?是因为“市场先生”。市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市场存在的目的就是发现人性的弱点。你自己有哪些地方没有真正弄明白,你身上有什么样的心理、生理弱点,一定会在市场的某一种状态下曝露。所有在座曾经在市场里打过滚的一定知道我说这句话的含义。
市场本身是所有人的组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这个市场一定在某一个时刻把你打倒。这就是为什么市场里面听到的故事都是大家赚钱的故事,最后的结果其实大家都亏掉了。人们总能听到不同新人的故事,是因为老人都不存在了。这个市场本身能够发现你的逻辑,发现你身上几乎所有的问题,你只要不在能力圈里面,只要你的能力圈是没有边界的能力圈,只要你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市场一定在某一个时刻某一种形态下发现你,而且你一定会被它整得很惨。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投资才真正是有风险的,这个风险不是股票价格的上上下下,而是资本永久性地丢失,这才是真正的风险。这个风险是否存在,就取决于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圈。而且这个能力圈一定要非常狭小,你要把它的边界,每一块边界,都定义得清清楚楚,只有在这个狭小的边界里面才有可能通过持续长期的努力建立起真正对未来的预测。这是巴菲特本人提出的概念。
这四个方面合起来就构成了价值投资全部的含义、最根本的理念。价值投资的理念,不仅讲起来很简单、很清晰,而且是一条大道、正道。正道就是可持续的东西。什么东西可持续?可持续的东西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得到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在所有其他人看来,都是你应得的东西,这就可持续了。如果当把你自己赚钱的方法一点不保留地公布于众时,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骗子,那这个方法肯定不可持续。如果把赚钱的方法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告诉所有的人,大家都觉得你这个赚钱的方法真对,真好,我佩服,这就是可持续的。这就叫大道,这就叫正道。
为什么价值投资本身是一个正道、大道?因为它告诉你投资股票,其实是在投资公司的所有权。投资首先帮助公司的市值更接近真实的内在价值,对公司是有帮助的。你不仅帮助公司不断地增长自己的内在价值,而且,随着公司在3.0文明里不断增长,因为增长造成的公司内生价值的不断增长,你分得了公司价值的部分增长,同时为客户提供持续、可靠、安全的回报,你对客户提供的也是长期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帮助了经济,帮助了公司,帮助了个人,也在这个过程里面帮助了自己,这样你得到的回报是你应得的,大家也觉得你得到的是你应得的。所以这是一条大道。
如果你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你首先抽2%佣金,赢的时候再拿20%,如果输的话把公司关掉,明年再开一个公司,当你把这一套作为跟大家讲的时候,大家会觉得你得到的东西是应得的吗?
这就是价值投资全部的理念。听起来非常地简单,也非常合乎逻辑。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在真正投资过程中,这样的投资人在整个市场里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非常少。几乎所有跟投资有关的理论都有一大堆人在跟随,但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却寥寥无几。于是投资的特点就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你做的是什么,投资的结果变成财富杀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次股灾牛熊转换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而投资的大道上却根本没人,冷冷清清。人都去哪了呢?旁门左道上车水马龙!为什么走小道呢?因康庄大道非常慢。我们在生活里也知道,一个公司的成功需要很多人,很多时间,需要不懈的努力,还需要一些运气。所以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另外一个很难的地方是你对未来的判断也很难。投资的本事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真正要理解一个公司、一个行业,要能够去判断它未来5年、10年的情况。不确定因素太多,绝大部分行业、公司没有办法去预测那么长。但是不是完全没有?也不是。其实你真正努力之后会发现在某一些公司里面,在某一些行业里,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十年以后这个公司最差差成什么样子?有可能比这好很多。但这需要很多年不懈的努力,需要很多年刻苦的学习,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当你能够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你就开始建立自己的能力圈了。这个圈开始的时候一定非常狭小,而建立这个圈子的时间很长很长。这就是为什么价值投资本身是一条漫漫长途,虽然肯定会走到头,但是绝大部分人不愿意走。它确实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即便花很多时间,了解的仍然很少。
你不会去财经电视上张口评价所有的公司,马上告诉别人股票价格应该是什么样。你如果是真正的价值投资人绝对不敢这么讲;你也不敢随便讲5000点太低了,大牛市马上要开始了,至少4000点应该抄底;不能讲这些,不敢做这些预测。凡是把圈画得超过自己能力的人,最终一定会在某一个市场环境下把他自己彻底毁掉。市场本身就是发现你身上弱点的一个机制。
做这个行业最根本的要求,是一定要在知识上做完完整整、百分之百诚实的人。千万不能骗自己,因为自己其实最好骗,尤其在这个行业里。只要屁股坐在这儿,你就可以告诉别人假话,假话说多了连你自己都信了。但是这样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投资人,一定在某种市场状态下彻底被毁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行业里面几乎产生不了很多长期的优秀投资人。我们今天谈论的一些所谓明星投资人,有连续十几年20%的年回报率,可是最后一年关门的时候一下子跌了百分之几十。他在最早创建基业的时候,基金规模很小,丢钱的时候基金的规模已经很大,最终为投资者亏损的钱可能远远大于为投资者赚的钱。但是他自己赚的钱很多。如果从开头到结尾结算一下,他一分钱都不应该赚。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
所以虽然这条路看起来是一条康庄大道,但实际上它距离成功非常地遥远。很多人被这吓坏了。同时因为这个市场总是让你感觉到短期可以获利——你短期的资产确确实实可以有巨大的变化,所以这会给你幻觉(illusion),想象你在短期里可以获得巨大利益。这样你会更倾向于希望把你的时间、精力、聪明才智放在短期的市场预测上。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愿意去抄近道,不愿意走大道。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近道都变成了旁门左道。
所以我们看到在长期,至少在美国的交易记录,几乎所有以短期交易为目的的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所谓的战略、策略,几乎没有长期成功的记录。而那些真正长期的、优秀的投资记录中,几乎人人都是价值投资者。
短期的投资业绩常常受到整个市场运气的影响,和你个人能力无关。比如说给一个很短的时间,不要说1、2年,在任何时候,一两个礼拜,都会出现一些股神。在中国过去8个月里,都不知道出现了多少股神了。好多股神却最后跳楼了。在短期永远都可以有赢家输家,但是长期的赢家就很少了。所以哪怕是1年、2年,甚至于3年5年,甚至于5年10年,很好的业绩常常也不能够去判定他未来的业绩如何。例如有人会告诉我他业绩很好,就说是5年、10年,如果我看不到他实际的投资结果,我仍然没有办法判断他的成功是因为运气还是能力。这是判断价值投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运气还是能力。
市场可以在连续15年的时候,平均累计回报是14%。这时你根本不需要做一个天才,只要你在这个市场里,你的业绩就会非常好;可是也会有时候在市场里连续十几年,回报是负的,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回报会非常优秀就又不一样了。所以如果我看不到你具体的投资内容,一般来说很难判断。但是如果我的一个投资经理可以连续15年以上都保持优异的成绩,在正确的道路上研究,一般来说基本上就成才了。这时就是能力远远大于运气,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他的成功。也就是说,在这个行业里,要在很长时间持续不断地艰苦的工作,才有可能真正地成才,恐怕要15年以上。这就是为什么虽然这条康庄大道一定会通向成功,但交通一点都不堵塞,走的人寥寥无几。但恰恰这就是那些想走一条康庄大道、愿意走一条艰苦的道路的人的机会。这些人走下来,得到的成功确确实实在别人看来就是他应得的成功。
所以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同学能够下决心做这样的人,走这样的道路,取得这样应得的成功,这样你自己也心安。你不再是所有的钱都靠着短期做零和游戏把客户的钱变戏法一样变成自己的钱。
我提醒那些尤其还在学校里面念书、想进入这个行业的的学生,扪心问一问自己,你有没有受托人责任Fiduciary duty,有没有受托人的基因。如果没有,奉劝你千万不要进入这个行业,你进这个行业一定是对社会的损害。当然可能在损害别人的时候把自己搞得很富有。但我不认为我可以在这种情况下觉睡得很好,日子过得很好;虽然很多人可以。我希望你们不是(这样的人)。
四、价值投资在中国是否适用?
下面我来讲一讲最后一个问题。既然价值投资是一个大道,它在中国能不能实现?
在过去几百年里,股票投资确实是在长期能够给投资人带来巨大利益的。我们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这个情况不是在人类历史上历来如此,只有在过去三百年才出现了这样特殊的情况。因为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状况,我们叫现代化,我也可以叫它3.0科技文明。这是一个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自由市场相结合的文明状态。那么中国是不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呢?是不是只有美国、欧洲国家才有可能产生这种现象,而中国是个特例呢?很多人在分析到很多事的时候都说中国是特殊的。我们确实在现实中也发现中国很多事情和西方、美国不一样。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核心——投资问题上,中国是不是特殊呢?
如果绝大部分人都在投机,价格在很多时候会严重脱离内在价值,你怎么能够判定中国未来几十年里仍然会遵循过去两百年美国经济和美国股票市场所展现出来的基本态势?作为投资人,投下去之后如果周围的人都是劣币驱逐良币,价格确实有可能长期违背基本价值。如果这个长期长到足够长,如果我的财产不能够被保障怎么办,如果中国不再实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怎么办?回答这个问题也非常关键。这涉及到对未来几十年的预测: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价值投资在中国能不能实现这个问题确实让我个人困惑了很多年。投资中国的公司意味着投资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可能会出现1929年,也可能会出现2008年。事实上今年的某些时候很多人认为我们已经遇到了这个时刻,也可能再过几个月之后我们又碰到同样的问题,完全是有可能的。你只要做投资,只要在市场里你就永远面临这个问题。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把每一个问题都认真想清楚。这个问题是不能避免的,必须要思考的。
首先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话。我给大家看一下我们能够搜集到的过去的数据,对中国股市和其他市场的表现做一个比较。图5是美国从1991年底到去年底的数据,我们看到其表现几乎和过去两百年的模式是一样的,股票的投资在不断地增加价值,而现金在不断地丢失价值,这都是因为GDP的不断增长,和过去两百年基本上是一样的。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中国自1991年以来的数据。中国在1990年以后才出现老八股,1991年才出现了真正的股指。我想请大家猜一猜中国在这段时间里是什么样子呢?至少我们知道在过去的这3个月,中国股市是一片哀鸿。股票在过去是不是表现得和过去3个月一样呢?我们看看图6。
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的模式(Pattern)几乎和美国过去两百年是一模一样的。1991年至今的大类资产中,同样的一块钱现金变成4毛7,跟美金类似,黄金当然是一样的,上指、深指一直在增加,固定收益的结果基本也是增加。但不同的是,它的GDP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GDP的变化,它的股指、股票的表现更加符合GDP的表现。也就是说,比美国要高。在这样一个不发达的国家,我们居然看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我们看到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里,第一,它的基本模式和美国是一样的;第二,它基本的动力原因也是GDP的增长。由于中国的GDP增长在这个阶段高于美国,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它的通货膨胀率也高,现金丢失价值的速度也高,股票增长价值的速度也高。但是基本的形式一模一样。这就很有意思了。
我们看到过去这二十几年里,当中国真正地开始走回到3.0文明本质的时候,它的表现几乎和美国是一样的,形态也是一模一样的,虽然我们的速度要快一些。虽然上指和深指过去25年涨了15倍,年化回报率12%,但是我相信所有的股民,包括在座的各位,没有一个得到这个结果的。因为没有人过去在股票上的投资涨了15倍。但有一家从股市成立第一天开始就得到这个回报,她就是中国政府。中国政府从第一天就得到这个回报。大家担心中国的债务比例比较大,但是大家常常忘掉中国政府还拥有这个回报,她在几乎所有的股份里面都占据大头。其它炒股的人没有一个人得到这样的结果。一开始的时候,没有人认为中国会有和美国几乎同样的表现,因为我们走的路不一样。但当真正回到现代化本原,3.0文明本原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实际都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看具体的公司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举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看一看:万科、格力、福耀、国电、茅台,这些公司确确实实从很小的市值发展到现在这么大,最高的涨了一千多倍,最低的也涨了三十倍(参见图9)。
有没有人在过去二十年里投资赚了一千倍?你投资万科一家就是一千倍,这是存在的。当然真正能赚到一千倍的只有最早的国有股份原始股,因为上市第一天就涨了十倍。所以原始股现象我单列出来。第一天之后大家都可以投,如果买了仍然可以赚近百倍,伊利110多倍。这个指数并不是抽象的指数,而是实实在在的,出现了这些公司,这些公司从很小的公司变成了很大的公司。
香港也是一样的,香港没有原始股的概念,投资腾讯实实在在可以获得186倍的回报,从第一天开始投就可以了,时间还短,上市时间是04年,在过去10年里面增长了186倍。这些公司都是有很多生意是在中国的(参见图10)。海螺、光大、港交所、利丰等等,并不是只有这些公司这样,只是正好这些公司大家都比较熟悉。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指数并不是抽象的。
同期的或者早期的美国,一些公司大家也耳熟能详,伯克希尔Berkshire从1958年上市到现在涨了26000倍,IRR都是相当的,同时在美国上市的百度、携程,IRR增长最快的好几个都是中国公司(参见图11)。
今天不谈个股,只是说明这个现象是存在的。股指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股指是由具体的一家家公司组成。确确实实在过去两百年我们走了好多不同的路,但是当我们选择3.0文明正道的时候会发现,它表现出来的结果确实和其它3.0文明国家几乎是一样的。
这个现象怎么解释呢?我们怎么理解过去这几十年的表现呢?更重要的,我们要问的,就是在下面这几十年里,中国股市会不会出现同样的现象?会不会出现新的一轮这样的一些公司?也可能是同样的公司,也可能是不同的公司,但是同样会给你带来几百倍上千倍的回报。这种可能性存在吗?这是今天我们要回答的最后一个问题。
我们要回答中国是不是独特,要纵观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国现代化是在1840年以后开始的,她是被现代化,而不是主动的现代化。如果中国按照自己的内生发展逻辑不会走到这一步。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中国的政府力量非常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萌芽了好几次,但是没有一次形成真正自由的市场经济。中国政府从汉代以后一直是全世界最稳定、最大、最有力量、最有深度的政府。这跟我们的地理环境有关系,跟地理地貌有关系,今天我不细谈这个问题。实际的情况是,在过去两千年里这个国家非常强大,非常稳定,所以所谓的3.0文明不可能在这里诞生。但是不能在这里诞生不等于不可能被带入。
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制度的现代化,这是我们理解中国从1840年以后发生变化的本质。我们的变化不是文化的变化,不是经济制度的变化,我们今天遇到的变化是文明的变化,是一种文明形态的变化。
这个文明形态的变化和公元前九千年农业文明的革命是一样的类型,那时候农业文明的出现是因为偶然因素。中东地区最后一次冰川季结束,农业开始变得可能了,正好两河流域出现了一些野生植物可以被食用,出现了一些野兽可以被圈养,所以出现了农业文明,一旦出现之后立刻迅速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今天我们看3.0文明是自由市场经济+现代科技,这两种形态的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状态。在过去两百年3.0文明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和2.0文明传播很相似的地方。
3.0文明的发展像2.0文明的出现一样,几乎都是由一些地理位置上的偶发事件决定的,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必然性。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西欧最早发现了美洲。它那边只有3000英里,我们这边通过太平洋要6000英里,而且因为洋流的原因,要差不多9000英里的航程。中国也没有什么动力去找美洲。欧洲发现了美洲之后就形成了环大西洋经济。环大西洋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政府的参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一个没有政府参与的、完全以市场化的企业、个人为主体的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这个经济形态又对我们的世界观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些世界观出现了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又带来了一场理性革命,对过去古老的知识作出了新的检验,也就是启蒙运动。就是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背景、事件之后,出现了所谓的3.0文明,现代科技文明。
这种情况确实在中国的社会体制下几乎不可能发生。但从2.0文明可以看到,无论从什么地方开始,一旦新的文明出现以后,就会迅速地向全球所有的人传播,旧的很快被同化掉,这跟人的本性有关。根据我们今天对人类共同的祖先biology的理解,人都具有同样的本性,所有人的祖先都来源于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物种。五六万年以前人类开始从非洲大出走,用了差不多三五万年的时间从非洲最早的摇篮出走到遍布全球。人类出走经历几条不同的线,其中一个分支进入亚洲、进入到中国,最后覆盖美洲大陆。
因此,人的本性分布是一样的,无论从聪明才智、进取心、公益心这样的分布也是差不多的。人类这个物种从本性来讲,都追求结果的平等,接受机会的平等。追求结果平等的本性使得每一种新的更先进的文明状态出现的时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接受机会平等的机制就使得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能够创造出一套制度,能够慢慢地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渗透到疙疙瘩瘩的地方。整个过程其实蛮痛苦的,从不平等到平等。
所以文明的传播早早晚晚地会发生。原来的文明程度、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传播的速度会快一些;没有经过殖民、或经过部分殖民的传播速度也会快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为什么成为亚洲第一,是因为它没有经过殖民时代;中国次之,印度至今因为曾经是一个全殖民的社会,要慢一些。
这些细节我们就不谈了,但是总的来说,中国是从大概1840年之后就一直在走现代化过程,但一直没有完全明白现代化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在1840年以后几乎尝试了所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最早我们从自强运动开始,当时的想法是只要学习洋人的科技就可以了,其它跟原来都是一样的。后来发现不灵,不成功,当然其中有太平天国运动,我们跟日本对抗了五十年左右等等。日本走的路我们没有走,很大原因是我们认为必须跟它倒过来。到了1949年之后,前30年走的又是另外一条路,实行的是集体经济,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几乎把其它可以试的方式都试了一遍。从70年代末开始我们尝试的路子终于回到了3.0文明的本质——自由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在此之前走了一百五十年,到最后发现全都不成功,就这最近35年试了两个东西,一个是自由市场经济,一个是现代科技。政治制度也没有很大变化,文化也没有很大变化。但最近这35年我们发现整个中国所有的经济形态突然之间和其它的3.0文明惊人的一致。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进入到3.0文明核心就是在过去35年的时间里。在此之前的现代化进程走了一百五十年,我们的路走得比较曲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就是一直没有走到核心的状态去。
直到35年前,我们才真正回到3.0文明的核心,也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之后,我们就发现中国经济表现出和其他3.0文明经济非常惊人的相似性。就是我们刚才在这个图表里看到的,股票市场、大宗金融产品过去二、三十年的表现,包括个股、公司表现都很惊人。当中国开始和3.0文明相契合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方式和其他的3.0文明几乎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特殊性并没有表现在3.0文明的本质上,中国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不同,它的政治制度安排也有所不同。但是这些在我们看来都不是3.0文明的本质。
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背离3.0文明这条主航道?中国因为政治制度的不同,很多人,包括国内、国外的投资人都有这样一个很深的疑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政治体制下,我们现代化的道路毕竟走了将近两百年,我们毕竟选择走过很多其它的路,我们有没有可能走回头路?
我们知道,中国在1949年以后前30年走的是一个没收私人财产、集体化的道路,能够这样走也是因为这样的政治体制。那么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没有可能再次走回头路、抛弃市场经济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投资人必须要想清楚的问题,否则很难去预测未来3.0文明在中国的前景,也就很难预测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前景。不回答这个问题,想不清楚,心里不确定,市场的存在就会曝露你思维上和人性上、心理上的弱点。你只要想不清楚,你只要有错误就一定会被淘汰。
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都是在过去两百年被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今天讲的这个问题是我个人的思考,也是困惑我个人几十年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们需要去研究一下3.0文明的本质、铁律是什么。我们前面已经粗浅地讲到了, 3.0文明之所以会持续、长期、不断地产生累进式的经济增长,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由交换产生附加价值。而加了科技文明后,这种附加价值的产生出现了加速,成为一个加速器。参与交换的人、个体越多,国家越多,它产生的附加价值就越大。这最早是亚当.斯密的洞见,李嘉图把这种洞见延伸到国家与国家、不同的市场之间的交换,就奠定了现代自由贸易的基础。这种理论一个很自然的结论就是不同的市场之间,如果有独立的市场、有竞争,你会发现那些参与人越多、越大的市场就越有规模优势。因为有规模优势,它就会慢慢地在竞争过程中取代那些单独的交易市场。也就是说,最大的市场会成为唯一的市场。
这在2.0文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讲的自由贸易就是从这个洞见开始的,没有这个洞见根本不可能有后来的自由贸易,更不要说有后来所谓全球化的过程。从英国十八、十九世纪的自由贸易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球化第一次出现才被最后证明。这样在全球化以后我们今天也可以有这样一个新的推论,就是现代化的铁律:当互相竞争的两个不同的系统,因为有1+1大于2和1+1大于4两种机制同时存在交互形成,交换的量越大,增量就越大,当一个系统一个市场的交换量比另外一个系统大的时候,它产生的附加值速度在不断加速,累进加速的过程最后导致最大的市场最后变成唯一的市场。到了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情况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此不再出现第二个全球市场。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出现过。李嘉图预测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交换的时候,两个系统都会得利,所以自由贸易是对的。当他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没有预料到最终所有的市场能够形成唯一的市场,最大的市场成为唯一的市场。这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最后实现的。
这恰恰就是3.0文明在过去几十年基本的历史轨迹。最早开始的时候是英国和美国环大西洋经济,他们把这种贸易推给自己的殖民地,经历了一战、二战。在二战后形成了两个单独的循环市场,一个是以美国、西欧、日本为主的西方市场;另一个是以苏联、中国为首的,开始的时候,单独循环的另外一个市场。显然欧美的市场要更大一些,它的循环速度也更快一些,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则,所以就变得越来越有效率。开始的时候应该说还是旗鼓相当,但几十年之后我们看到了美苏之间的差别,我们看到了西德和东德之间的差别,我们看到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差别,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南韩和北韩之间的差别,等等不一而足。结果就是在九十年代初之后,随着柏林墙倒塌,随着中国全面拥抱市场经济,第一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叫全球化。这时候3.0文明才开始真正表现出它的本质,我把它叫做3.0文明的铁律。这就是这个理论的本质,这个铁律所预测的情况,确确实实出现了这样一个全球的、统一的、共同的、以自由贸易、自由交换、自由市场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经济体系。
市场本身具有规模效益,参与的人越多,交换的人越多,创造出来的价值增量也就越多,越大的市场资源分配越合理,越有效率,越富有、越成功、也就越能产生和支持更高端的科技。相互竞争的不同市场之间,最大的市场最终会成为唯一的市场,任何人、社会、企业、国家离开这个最大的市场之后就会不断落后,并最终被迫加入。一个国家增加实力最好的方法是放弃自己的关税壁垒,加入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由市场体系中去;要想落后,最好的方式就是闭关锁国。通过市场机制,现代科技产品的种类无限增多,成本无限下降,与人的无限需求相结合,由此经济得以持续累进增长,这就是现代化的本质。这个事情出现之后我们就能明白东德和西德的差别,南韩和北韩的差别,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和台湾和香港的差别。为什么伊朗冒着放弃自己认为保命的核武器项目,一定要加入到这个大的市场?这个大的市场是唯一的市场,像伊朗这样一个很小的闭环市场完全不足以去产生真正的高科技;不要说伊朗,中国都不可以;不要说中国,苏联都不可以。
基本上我们现在新信息出现的速度是这样的,每过几年就是在此之前全部人类信息的总和。这个速度在十年前大家计算是八年,我估计这十年的变化速度还在加快。1+1大于4的铁律不断在重复,速度更快。市场如果小的话一定会落后。中国已经加入WTO15年了,在此之前市场经济也已经差不多持续了二、三十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经济体在单独地列出来之后就会形成相对比较小的市场,这个市场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必然越来越落后。中国如果改变了它的市场规则,或者离开了这个共同的市场,它就会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迅速地落后。我相信像在中国这样一个成熟的、有成功的历史和文化沉淀的国家里,这种情况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接受的。中国不是没有可能短暂离开这个大的市场,但是中国没有可能永远成为失败者。中国人、中国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成功之后不愿意失败。如果中国文化、中国人在经历几千年的成功之后不愿意失败,那么任何短暂的离开、偏离3.0文明的主轨,很快就会被修正。
虽然这个修正从历史的长河来看非常短暂,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间可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长。但是在这个长度中仍然可以有自由市场经济,仍然可以寻找到足够的安全边界。这个时间段是可以忍受的,这个时间段并不比我们十几年里面连续的市场低迷更可怕。你可以假设我们这个社会可能背离3.0文明一段时间。当你这么认为的时候,你对3.0文明铁律的理解仍然可以让你在有足够安全边界的情况下进行价值投资。
回到投资上,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回过来看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展望。
我认为中国今天的情况基本上是介于2.0文明和3.0现代科技文明之间,差不多2.5文明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已经走了很长的路。所以我认为未来中国会继续在3.0文明主航道上走下去应该是个大概率的事情。因为她离开的成本会非常非常高,像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一个民族,如果对她的历史比较了解的话,我认为她走这样的道路,尤其是大家已经明白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后,再去走回头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中国离开全球共同市场的几率几乎为0。中国要改变市场经济规则几乎也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所以,中国在未来二三十年里持续保持在全球市场里、持续进行自由市场经济和高度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中国经济走基本的3.0文明的主航道仍然是大概率事件。而我们看到真正3.0文明的主道其实和政治、文化关系不大,而和自由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关系极大,这是真正的本质。这是很多投资人,尤其是西方投资人对中国最大的误解。
只要中国继续走在3.0现代科技文明的路上,继续坚持主体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基本上它的主要大类资产的表现,股票、现金的表现大体会遵循过去三百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模式,经济仍然会坚持累进式的增长,连带着出现通货膨胀,股票表现仍然优于其它各大类金融资产,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与美国一样仍是投资的大道、正道,仍然可以给客户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更加安全、可靠的投资回报。这就是我认为价值投资可以在中国实行的最根本性的一个原因。
另外一个情况是,我认为价值投资不仅在中国可以被应用,甚至中国目前不成熟的阶段使价值投资人在中国具备更多的优势。这个原因主要是,今天中国在资本市场中所处的位置,资本市场百分之七十仍然是散户,仍然是短期交易为主,包括机构,也仍然是以短期交易为主要的目的。价格常常会大规模背离内在价值,也会产生非常独特的投资机会。如果你不被短期交易所左右、所迷惑,真正坚持长期的价值投资,那么你的竞争者会更少,成功的几率会更高。
而且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要让金融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融资角色,不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而让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成为主要资金来源,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的发展规模、机构化的程度、成熟度都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如果把眼光只限在眼前,很多人会抱怨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过多、救世不当,等等,但是我认为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中国市场仍然是在向着更加市场化、更加机构化、更加成熟化的方向去发展,对于下一步经济发展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真正的价值投资人应该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今天我看到各位这样年轻,我心里还是有一些羡慕的。我认为在你们的时代里,作为价值投资者,遇到的机会可能会比我还要多。我感觉非常地运气,能够在过去这二十几年里师从价值投资大师,能够在他们麾下学习、实践。你们的运气会更好。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永远保持初心,永远要记住这两条底线:第一,要永远明白自己的受托人责任,把客户的钱当作自己的钱,当作自己父母辛苦血汗积攒了一生的保命钱。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它管好。第二是要把获取智慧、获取知识当作是自己的道德责任,要有意识地辨别在这个市场里似是而非的理论,真正地去学到真知灼见,真正的洞见,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取得成就,为你的客户得到应得的回报,在转型期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于国、于家、于个人都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我衷心祝愿各位能够在正道上放胆地往前走!因为这里面既不交通堵塞,风景也特别地好。也不要寂寞,因为这个行业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新奇,各种各样的挑战,各种各样的风景。我相信各位在未来一定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坚持努力十五年,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投资人!
开盘继续跌,走势都在预期中。最近看夜报的老铁,对这个盘面,心里应该很有底。
1、昨天说今天有人要搞事,果然在开盘低开的背景下,地产还是勇敢地拉了一把,后面这个跳水,也是情理之中。这事昨天聊过,类比注册制,不要太走心。
2、闪崩股继续出现,比如东方财富,有点凶悍。这里再次提醒,估值高的白马股,建议回避下,熊市末期专门杀白马,尤其是涨过一大波,但没怎么回调的那种。
3、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纵使我们是个多头,也不要做莽夫。老手死于抄底,在趋势面前不做挡道人,不做敢死队,赚钱要学会认怂。反正都盯着呢,只要右侧机会出现,是可以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
今天是教师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乐于助人、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人,就能称之为老师。祝天下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第一、我不相信在股市赚钱很容易
实际上,在股市想要赚钱是相当的艰难,如果在资本市场赚钱很容易的话
为什么融资融券的利率一年只需要6.5%?
为什么巴菲特年化21.97%的收益率就已经冠绝全球?
为什么大家都说七赔二平一赚?
为什么高手如云有钱有脑的雪球私募基金都有61.3%显示为绿色,净值跌破1?
第二、我不相信股价能被预测
在我看来,股价几乎能被包括天气以内的所有东西影响,听某人说过可能来源于雪球的说法。
股价就像是一头牛,但是有无数人从无数的方向拉他,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被拉去哪里。
我也不相信技术分析,不相信股价的行走趋势会有规律,因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和交易一样,永远在我们看不到的右边,我相信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在10年前很少有人能相信。
我觉得放代码抓涨停的都是骗子,当然他们偶尔也能正确。
第三、我不相信能轻松的做一个价值投资者
通过观察,我发现做价值投资比做学问要难得多,真的要研究相当多的东西,他们要研究公司,研究行业,研究商业,研究管理,研究财报,研究经济,研究政治,研究国际环境,研究人性,研究政策,研究社会发展各种一大堆。
这需要很高的脑力,很多的时间,即使是全职研究,也要智商支撑。何况我们很多人还是要正常上班的,根本不可能完成上述的研究,虽然现在有雪球这个社区,可以看到很多聪明人深入思考后的思想观点,可以站在很多聪明人的肩膀上抄作业,可是抄作业也是很难抄好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心态,到底有多少人能在股价腰斩后还能淡定自若呢,即使是装死,很多人也是装不好的。我看到更多的是下跌时的踩踏和相互伤害。
第四、我不相信我能连续5次做对选择
交易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做出买与卖的决定,按道理说正确率怎么都有50%,可是股市投资是个做到赔光或死亡的试卷。我们的资本会有数额的变动,但赔赢其实一直都是在按百分比。
用计算器算一下连续3次做对50%胜率选择的概率是0.1235,连续5次做对的概率是0.031,连续10次就是0.0009可以直接看成是零了。
假设我们每周交易一次,每年交易48次,每个人一生交易30年,从30-60岁,一共交易1440次,这个试卷真的很难做好啊,赚赚赔赔赚赚赔赔赚赚赔赔赚赚赔赔赚赚赔赔赚赚赔赔。能玩到第1440次的都是王者,大部分人中途或早或晚就得下车努力搬砖努力疗伤。
第五、我不相信割肉后很快肉能胖回来
在股市减肥比在现实中简单10000倍,让我们的本金变少50%是超级简单的,可是要把这50%的本金弥补回去就需要100%的增长,而且达到100%增长后还只是回到本金,还完全没有利润。100%的增长在哪里都能封神啊,多难啊,要多好的人品啊,要多大的浪啊。所以任何时候,咱们不要贪快,咱们老老实实的先考虑好保本的事情,任何时候保住本金。
咱们的A股一般下跌是滑滑梯,上涨就是老人上楼梯,上两步歇歇脚喘半天气,有时候还往回退退。
第六、我不相信炒股比实际工作更有意义
股市的基础就是实体经济,虽然上次方丈说了一大堆做投资对于经济的好处。可是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还是应该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到自己的实业上来,不管你是做哪行哪业,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的奋斗,对待,让我们的资本市场有个更扎实更健康的基础。
这同样也是在为自己的投资变相的添砖加瓦啊。有时候觉得,行情好的时候,资金体量大的帐户一天的涨幅确实是很消磨人的斗志,每天潮水一般的钱进来,那种不劳而获的暴富感,哪还有心情做那些劳什子苦力活,搬个什么鬼砖啊。
第七、我不相信还有什么比复利更神奇的
我自己是一个对金钱没有概念的人,但是受某人的教导,我知道了复利这个东西,当我第一次认真的去计算100万,每年增长20%,增长10次后会变成多少的时候,我是真的惊呆了。可以有620万哎,如果20次的话是3800万。如果在孩子出生的100万到成年的时候,作为父母可以很疼爱的帮他把车子房子创业基金都解决了,简直觉得自己棒棒的。当然年增长20%很难,那我们就乖一点购买指数基金年化8%呢,20年后也能变成466万哎,也能解决很多的现实问题。所以保持好健康,做到长寿,平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实业上,投资的事情交给时间就好。所以说投资有的时候应该就是比谁的生命活得长,谁的本金活得长。
第八、我不相信炒股比生活更重要
雪球上有一句出现率很高的话: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我很不喜欢这句看起来有个性的话。投资只应该是生活的点缀,是财富增加的副通道,而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如果把人生的幸福和快乐都寄望在金钱上,我想所有的人最终都会失望。
对于金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可那并不是真实的人生意义。我觉得金钱比不上日出日落,比不上健康的身体,比不上孩子的笑容,比不上家庭的欢乐,比不上帮助他人后的幸福感,比不上春夏秋冬,比不上鸟语花香,比不上青山绿水,比不上海边的浪,比不上努力后的收获,比不上夏天的西瓜和烧烤摊。
我们生命的长度很有限,如果终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盯盘上,把情绪放在涨跌上,患得患失,七上八下,赚不赚钱是个未知数,但是把生活亏进去了人死不能复生啊。
过好每一天就是很重要。
为什么投资总是事与愿违?为什么一买就跌,一卖就涨总让自己遇到?为什么一些“行为古怪”、总做和别人相反的事的人确似乎更会投资呢?以下内容根据《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内容节选整理而成,或许能给你答案。
1
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感觉。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根本的变化,就一直持有你手中的股票。
这是所有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须的个人素质应该包括:耐心、自立、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心胸开阔、超然、坚持不懈、谦虚、灵活、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以及能够在市场普遍性恐慌之中不受影响保持冷静的能力。
要想取得股票投资的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是要有能力在得到的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以及得到的信息不完全准确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
华尔街的事情几乎从来不会十分明朗,或者说一旦事情明朗化时,再想要从中谋利已为时太晚,那种需要知道所有数据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华尔街只会一再受挫。
最后,至关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抵抗得了你自己人性的弱点以及内心的直觉。
绝大多数投资者内心的一个秘密角落都隐藏着一种自信,觉得自己拥有一种预测股票价格、黄金价格或者利率的神奇能力,尽管事实上这种虚妄的自信早已一次又一次地被客观现实击得粉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当大多数投资者强烈地预感到股价将会上涨或经济将要好转时,却往往是正好相反的情况。
2
《投资者的智能》(Investor’s Intelligence)通过追踪时事通讯对投资者的情绪进行了跟踪调查。
根据这项调查刊登的文章表明,在1972年年底股市即将大跌时,投资者的情绪却空前乐观,只有15%的投资顾问认为熊市即将来临。
在1974年股市开始反弹时,投资者的情绪却空前低落,65%的投资顾问都担心最糟糕的情况即将发生。
1977年在市场将要转为下跌之前,只有10%的人认为熊市将至。
在1982年大牛市行情开始时,55%的投资顾问预测是熊市行情,而就在1987年的10月19日大跌前,80%的投资顾问却预测大牛市行情即将再次来临。
问题并不在于投资者以及他们的投资顾问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愚蠢或者反应迟钝,而在于他们得到信息时,原来的信息所反映的事实现在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
当大量的正面金融消息慢慢传播开来,以至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时,其实经济已经很快就遭受严重打击。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投资大众们对股市最为担心时,股市往往表现最好(例如: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而在大众对股市最为乐观时,股市表现反而往往最差(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及最近发生在1987年秋天的这次下跌)。
令人吃惊的是投资者情绪转变之迅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甚至即使事实根本没有任何改变。
在1987年10月股市大崩盘前一两个星期,那些商务旅行者驾车穿过亚特兰大时,看到新建的高楼大厦雄伟壮观,他们彼此之间高声赞叹:“哇!真是一片欣欣向荣啊。”股市大崩盘发生才几天之后,我敢肯定同样是那些旅行者看着同样的高楼大厦时却会这样说:“哎,这个地方一定有许多问题。他们怎么可能把这些公寓全部都卖出去,怎么可能把所有的商业办公楼全部都租出去呢?”
3
人类内在的本性让投资者的情绪成了股市的晴雨表,投资者不断地在三种情绪之间变化:担心害怕、洋洋得意、灰心丧气。
在股市下跌后或者经济看来停滞不前的时候,这些股票投资者就会变得对股市非常关注,由于过于担心股市进一步下跌,以至于他们没有胆量趁机以低价买入好公司的股票;
在股市开始上涨时,他们以较高的价格买入股票,他们的股票也会随着股市上涨而上涨,于是他们就开始洋洋自得起来,而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更应该对公司的基本面给予充分关注,但他们却并没有这样做;
最后,他们的股票不断下跌直到跌至买价以下时,他们开始灰心丧气,决定放弃投降,慌慌张张地就把股票给低价卖掉了。
一些人自诩为“长期投资者”,但是一旦股市大跌(或者是稍微上涨)他们马上就从“长期投资”变成了短期投资,在股市大跌时宁愿损失极大也会恐慌性全部抛出,或者偶尔能够得到一点点小利时也会迫不及待地将股票全部抛出。
在波动不定的股市中,投资者很容易陷入恐慌。从我曾经掌管过麦泽伦基金以来,这个基金在8次熊市时期基金单位净值曾下跌过10%~35%,1987年8月这个基金的净值上涨了40%,而到11月份又下跌了11%。经过这一番折腾,一年下来我们的投资收益只有1%,这才勉强维持了我从不亏损的投资记录——上帝保佑但愿我总有这种好运。
4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平均每年一只股票的平均价格波动率为50%,如果这是真的,显然在这一个世纪中这种情况都是真的,那么目前任何一只卖价为50美元的股票在未来12个月中都有可能涨到60美元或者跌倒40美元。换言之,这只股票这一年中的最高价(60美元)将比最低价(40美元)高50%。
如果你是这样的投资者,忍不住在50美元的价格时将股票买入,在上涨到60美元时又买入了更多的股票(“看,我说对了吧,这只股票将会继续上涨”),然后在令人绝望的40美元价位时讲股票全部卖出(“我想我错了,这只股票将会继续下跌”),那么阅读再多的如何进行股票投资的书籍也没有用。
一些人把自己想象成逆向投资者,认为当其他的投资者都向左转时他们采取相反的做法向右转就能大赚钱一笔,但其实他们总是等逆向投资已经非常流行以至于逆向投资成了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时,才会变成逆向投资者。
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并不是那种与人人追捧的热门股对着干的投资者(例如卖空一只所有人都在买入的股票),真正的逆向投资者会耐心等待市场热情冷却下来,然后再去买入那些不再被人关注的公司股票,特别是那些让华尔街感到厌倦无聊的公司股票。
当投资大亨E.F.赫顿(E.F.Hutton)讲话时,每个人都洗耳恭听,而这恰恰正视问题所在,这时每个人应该做的反而是赶紧躺下睡觉,在听到有人预测市场走势的时候,最重要的技巧不是静静聆听,而是打起呼噜睡大觉。
如果你不能这样做的话,那么你让自己财富净值不断增加的唯一希望是采纳石油大亨J.保罗·格蒂(J.Paul Getty)的成功秘诀:“早起,努力工作,找到油井,你就会飞黄腾达。”
索罗斯是大师级的金融理论家,他总是静若止水,心气平和,即不纵情狂笑,也不愁眉紧锁,他拥有参与投资游戏的独特方法,拥有认识金融市场所必需的特殊风格,具有独特的洞察市场的能力。而使其成功的首要秘诀,则是他的哲学观。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一:独特哲学观
早年,他一心想当一名哲学家,试图解决人类最基本的命题存在。然而他很快得出一个戏剧性的结论,要了解人生的神秘领域的可能性几乎不能存在,因为首先人们必须能够客观地看待自身,而问题在于人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于是他得出结论-人们对于被考虑的对象,总是无法摆脱自已的观点的羁绊,这样,人们的思维过程不可能获得独立的观点用以提供判断依据或对存在给予理解。这个结论既对他的哲学观也对他观察金融市场的角度影响深远。
不能得出独立的观点的结果就是,人们无法穿透事理的皮毛,毫无偏颇地抵达真理。也就是说,绝对完美的可知性相当值得怀疑。如索罗斯所言,当一个人试图去探究他本人所在的环境时,他的所知不能成其为认识。
索罗斯演绎出这样一个逻辑:因为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那么他能做的最实际的事就是关注人类对所有事物的那些存有缺漏和扭曲的认识这个逻辑后来构成了他的金融战略的核心。
人非神,对于市场走势的不可理解应是正常现象,然而当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达成共识,并有继续炒作之意时,这种认知也就处于危险的边缘了。市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败的第五浪以及第五浪延长后往往出现V型反转,以索罗斯的哲学观,我们就很容易可以找出答案了。
在此,我们暂且不对索罗斯的哲学观作评论,旨在探讨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首要应该解决问题,那就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将会使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以更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市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惊不乱,从容应对,最终获得成功。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二:市场预期
索罗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理论家们所建立的完全自由竞争模式,即在一定条件下,对自身利益的无节制的追求将使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从而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过,在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市场中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认为供求关系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行为的预期,而这些行为正是由这些预期所决定的。所以预期的作用在供求关系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索罗斯的投资观念,人们并不能对自已所处的环境做出完全的认识,因此人们根据预期做出买、卖决定,对市场价格形成影响,同时这种市场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期他参与者的预期。不仅是价格的涨势汹涌吸引了众多的买家,而且买入行为本身也有推动价格继续上扬。形成一个自我推进的趋势。因此索罗斯认为正是由于供求关系与市场预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市场行为成为未来走势的不可确定的动因。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发展。
实际上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行为更具有投机性,在夸大的市场预期中寻求投资机会。表面上看,轻视价格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关注参与者预期对价格变化的影响。然而他正是通过对市场预期与内在运行规律的偏差的纠正来达到投资获利的目的。
与金融市场所不同的是,在农产品市场上,自身季节性供求变化规律更加明显并处于主导地位。市场预期所产生的买卖行为可以短期内操纵供求关系,却无法形成持续性影响。由于农产品保值性较差,夸大了的预期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而发生价格的剧烈波动,因而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预期的夸大性表现尤为突出,对其的纠错也尤为频繁,值得参与者关注。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三:无效市场
无效市场理论是建立在索罗斯的哲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并不能达到完美,所有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或是歪曲的,人们依靠自已的认识对市场进行预期,并与影响价格的内在规律价值规律相互作用,甚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和供给的发展,这样他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要对付的市场并不是理性的,是一个无效市场。
这种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互不相容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的运转有其自身的逻辑性和理性,市场的发展最终是走向一个平衡点,而达到这个平衡点的前提条件,一是人们能够在任何指定的时间完美地掌握市场信息,二是市场价格能反映所有有效的信息。
通常大多数分析师秉承有效市场理论利有自已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对目前价格分析,强化了当前趋势的发展,在大众的推波助澜下,使市场更加趋于非理性,成为无效市场。受资金操纵、逼仓、以及指数基金利用农产品期货进行保值、对冲基金的交易行为等等所引发的市场过度行为,我们不能说是在向市场的平衡点靠近,更无需对这种市场横加指责,因为依据索罗斯的观点,这时的市场恰恰是无效市场特征-非理性表现最为突出的阶段,因而此时分析师对行情的判断依据也是靠不住的。
80年代,索罗斯在东欧、前苏联等所建立的一系列慈善基金,表面上为慈善事业,实际上其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改变这些国家原有的封闭社会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自由的,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经济体制,因为只有如此,才会为他的基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认识并充分利用市场的无效性,为索罗斯的投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四:寻找差距
索罗斯在考察了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后发现,它们从未表现出均衡的趋向。实际上,断言市场倾向于走入过度的非均衡,恐怕会更有意义一些,因为,这种不均衡迟早将发展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最后不得不进行修正。
人们做出买入或卖出某种商品的决定,与其说是基于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考虑,不如说是出自对市场不平衡的看法,确切是说是对市场心理预期不平衡的看法。令市场走向过度的非均衡正是由于预期的偏差程度。因此可以说寻找市场预期与其客观事实的差距,是索罗斯在金融市场发现投资机会的捷径。
他认为科学的方法基于这样的预设,即成功的实验应该证实被测试假说的有效性,然而当对象涉及思维主体的时候,实验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被检验的陈述的有效性或真理性。参与者的思维与事实无关,但却影响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使事物的发展过程更加复杂化。但科学的客观的事实终将对那些错误的理解及认知上的差距进行纠正。
以农产品期货大豆市场为例,市场预期的差距往往容易出现在作物生长初期对整个过程中天气方面干湿状况对最终产量的预期、对需求规模过度扩张或缩小的预期、对农产品金融属性的过度预期、对突发事件影响的持续时间及力度的预期,以及资金势中对资金规模的过度预期等等……
金融市场在不平衡中运转,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不可避免。由于我们精力的有限,认知程度的不完美,因此发现市场预期与客观事物间的偏差,发现市场可能出现过度非均衡的倾向,不仅是索罗斯投资的秘诀之一,更值得大众投资者关注。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五:发现联系
金融市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性,同时又融入了参与者的主观认识,并且这种主观认识又与客观事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不完美的观念和实际事态发展之间存在反作用联系。这种反作用联系增加了价格运动的复杂性,不仅为索罗斯的密切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场人士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经典理论。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所运用的理论之一炼金术,也并非要完全理解或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是指望能够获得所期望的标状态。他认为,自然规律的运作与人们对它的理解无关,人类影响自然的惟一途径是理解并用这些规律,而金融市场并不遵循那种独立于任何人思想的自然规律。
持经济生活合乎理性的逻辑的论者认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因为市场已经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价格倾向于折现。索罗斯认为,任何预测未来的想法都是具有偏见和不全面的,参与者在偏斜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而且偏斜本身对事态的进展产生影响,于是就可能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市场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但事实上是目前预期反映的并非是纯粹的未来事态,而是已受到目前预期影响的未来事态。
市场预期对实际事态发展的反作用联系,或者表现为自我推进,或表现为由于预期的警示作用而避免事态的恶化。例如,天气对农产品市场影响的夸大性预期、以及由于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加大价格偏差,但往往是这种担心会使政府部门出台力挽狂澜的政策,抑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对于我们特别是采用跟市系统操作的市场参与者来说,发现这种反作用联系,了解反作用力对市场影响的力度,对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帮助。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六:揭示偏见
既然市场预期与事态自身的发展进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市场的预期在事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事物本身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完善性所产生的预期偏差越大,则成为相对理性的投资者发现获利机会的可能性就越大。
索罗斯认为,市场的动荡不定,源于人们对市场存有偏见和缺陷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来自于对已知信息的精确反馈行为作用甚微,而是对硬性数据的理性分析和自身的感情倾向双重作用的产物。投资者依靠这种感觉形成倾向性的看法,进行买卖投资,反作用于市场后,又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因此事态的发展不是从事实到事实,而是从事实到感觉,再从感觉到事实。
上一篇我们曾提到,对于投资者来说,认识到市场预期与事态自身发展趋势之间的联系,并了解这种预期的偏差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力度十分重要。索罗斯理论的重点之一就是探讨误解或偏见在事态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预期的偏差,跟踪其与客观事物偏离程度的发展,一方面为我们捕捉市场机会极有帮助,另一方面,随着市场本身对偏离预期的调整,或是共振形成的自我推进,我们可以调整自已的投资策略,对已有持仓做出继续持有还是减仓的调整。比如去年CBOT大豆5、6月份的上涨行情,主要是由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干旱引起,市场认为可能造成大豆减产,实际上美国大豆种植带降雨分布并不均匀,干旱地区主要是伊利诺斯州,对大豆作物影响不大,特别是后期的降雨使生长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市场对局部干旱的炒作夸大,使预期产量与实际形成较大偏差,最终导致行情的报复性下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参与者的预期与现实情况间偏差很小时,市场可以自已纠正,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索罗斯称此时的市场处于准平衡状态。投资价值并不大;而在偏差过大时,有两方面表现,一种是想法和实际大相径庭,但局面依旧稳定,比如市场开放程度较小时,局面能够被有效控制,对索罗斯毫无意义,另一种是市场化程度高,预期偏离较大,事态发展迅猛,参与进无暇应对,局面不稳定,这种状态对索罗斯极为有利,成为其有利的战机。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七:投资于不稳定状态
市场不稳定状态就是指当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差达到极端状态,在反作用力使市场自我推进到一定程度后,难以维持和自我修正,使市场的不平衡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此时则为市场不稳定状态。
不平衡的市场状态源于市场预期所形成的主流偏向受到客观现实的强烈对比,市场中的清醒的投资者开始对这种偏差进行反省,对主流偏向进行挑战而使市场原有的主导因素变得脆弱,但市场的惯性使原有走势狂热。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索罗斯投资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发现市场的不稳定状态,捕捉盛衰现象发生的时机。
例如,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一个案例,投标竞买公司的出价使公司的资产被重新评估,于是银行给予其他竞买者更多的贷款,使得他们的出价越来越高。终于,投标价格一路飚升,市场因价值被高估而变得摇摇欲坠。根据索罗斯的理论,崩溃将不可避免。盛衰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稳定的市场状态为投资者提供机遇。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盛衰之例,美国大豆涨到1000时市场预测将达1400、1600,牛势到了后期价格发展到出乎人们的预期,便有了牛势不言顶的市场心理,这时大豆库存被极度低估,大豆价格虚值成份被大大夸大。最终盛衰现象发生,大豆价格暴跌,国内进口商纷纷违约,因高价进口大豆使油脂企业重新洗牌。
把握盛衰发生的时机也非常关键,因为这时往往是市场主流偏向强烈之时,杀伤力也是比较强的,只有采取恰当的投资策略,有计划建仓,才能充分利用这种不稳定的市场状态所带给我们的投资机遇。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八:确认混乱
不稳定的市场状态是一直是索罗斯用以检验其反身性作用理论的阵地,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游戏的规则是把握这种无序,这才是生财之道。通过投资于不稳定状态的市场,虽然他的理论并不完美,但最终使他获得投资大师,全球最佳投资经理的桂冠。
按照索罗斯的理论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偏见及心理因素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以致于最终的发展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可以说市场的运行并不是逻辑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是基于群体本能的。对某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与预测,往往是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上成功秘诀在于具备能够预见到普遍预期心理的超凡能力,至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确预言则并非必要。
混乱的市场取决于参与者对事物认识的明显分歧。而这种分歧越大,市场所表现的出的混乱性越强,而这时主流偏向往往并不明确。由于各方的坚持已见,价格走向也动荡不定。
索罗斯则沉迷于混乱,因为那正是他挣钱的良方:理解市场中革命性的进程。例如在德国统一后,英国加入到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中,索罗斯似乎看到了不稳定的欧洲金融市场即将发生的混乱。通过多年的观察,索罗斯准确地抓住了其不稳定性,当绝大多数人不承认有这种不稳定存在时,混乱发生了。这场英磅阻击战中一笔交易就赚取了近10亿美元。
从索罗斯的投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的宏观经济分析,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我们确认混乱,把握时机,乱中取胜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九:投资在先 调查在后
索罗斯的相互作用理论只是为他提供投资目标的方向和抓住潜在机遇的方法,并不能提供精确的方位和重要的转折时机。而将其理论转化为实践,以获取利润的秘诀之一则是投资在先,调查在后的操作方法。
投资在先,调查在后,意味着提出假设,建立头寸,小试牛刀考验假设,等待市场证明正确与否。如果证明其假设是正确的,则追加头寸,否则及时撤出。
有时候确认一个走势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很可能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市场走势已经开始逆转了,因此提出假设后立即建立头寸有助于其抓住最佳投资时机。
索罗斯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哲学的思维,他知道,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存在缺陷,无论确立了何种假设,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投资者的想像必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种假设是基于假设中必然存在的某些缺陷之上。成功的关键是在市场的演绎中不断地寻找对自已至关重要的缺陷。关注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当索罗斯与罗杰斯开创量子基金时,他们是有分工的。罗杰斯充当分析师,索罗斯则是决策者,他们遵循先投资,后考察的套路,索罗斯投资在先,罗杰斯考察在后。
有时做为寻找感觉而做的投资会与当前的市场走势一致,反映了这种假设与大众投资心理的趋同性,这往往是索罗斯最担心的事情,因为存有缺陷的认知成为市场的主流偏向,正是市场盛的一面。而一旦索罗斯调查发现出缺陷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那么他将对市场步入盛衰所发出的信号表现敏感,这也正是他要寻找的趋势的临界点。这时他会离开大众单独行动,平掉以前建立的所有头寸树立新的投资观念,建立新的头寸,在一个新趋势中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其假设是正确的时候,他会追加头寸,而在其假设的预测失败,他会努力研究失败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撤回头寸,潇洒出局。
基于假设,投资在先,调查在后,是索罗斯更加准确全面的感受市场,捕捉战机,获取最大利润的投资秘诀之一。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十: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
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在于其利用反身性理论,来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度反应的市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顺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发生。
按照索罗斯的理论,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是:
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
2、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互相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态”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用索罗斯的话来说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叉点。为崩盘加速阶段。
金融市场中盛衰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因季节性特点,波动周期较短,季节性因素对市场影响较大。而而对其中某一个基本面因素的炒作极易过度,市场表现为狂热状态发生频繁,如形成的持续上涨或下跌,回调时间及空间相当有限,这种行情往往易导致盛衰现象的发生(市场。对于金属市场来说,由于其循环周期与宏观经济环境联系较密切,因此周期较农产品市场相对较长,对其转折点的确认则应格外谨慎。操作不当则会被一个自我推进的趋势所淹没。
也就是说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认清市场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势头产生了推动力的一刻。一旦这个关键时刻得到确认,投资者就能洞察一次盛衰现象是正在开始抑或是已然进行之中。发现转折点后的操作短期内毕竟可能会表现为逆势操作,因此设好止损,及时调整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十一:广开信息渠道 放眼宏观经济
索罗斯的投资在先,调查在后的投资方法并不是盲目的、赌博性的操作,而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假设之后,是在放眼宏观经济环境,并搜集了广泛的信息之后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在他看来确切地说是一种经济决策。
交易品种的价格走势有长期趋势,中期趋势和短期趋势,市场的短期波动在局势的转折关头至关重要,但当一个趋势已经确立时,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了。作为索罗斯的庞大的投资基金,要取得良好的收益,对经济运行环境的宏观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洞察市场中的局部变化。才能抓住趋势发展中的支点。这也是索罗斯能以一博十的秘诀之一。
比如索罗斯在股票市场里寻找行情突变,注重的不是一个公司下一季度的收入等,而是更广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当对某一行业或品种进行跟踪时,他总是结合涉及复杂国际贸易状况的整个宏观经济主题进行通盘考虑。20世纪70年代银行业的转变标志着大规模借贷繁荣时期的开始。这一繁荣促进了80年代美国公司的扩大和合并。按照他的相互作用理论,索罗斯 分辨出了盛衰过程中繁荣的开端。
索罗斯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非凡的交际能力。他能在灿若繁星的众多朋友中找到合适的人,向他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非常重视其他国际金融权威人士开发表的看法和他们的决策。
如果事件甲发生了,则必随之以乙,再后来就是丙。同样,分析这些复杂的信息,其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对世界经济的因果关系有独到的理解,实际上这就是索罗斯成功背后的最重要的投资秘诀之一。
索罗斯投资秘诀之十二: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索罗斯曾说,风险对他至关重要,能促使他的肾上腺素分泌旺盛,危险能给他以刺激。不在于他喜欢危险,而在于他需要一种全身心投入到市场中去的感觉。高风险的金融市场对他有无比的吸引力,也造就他为一代投资大师。
索罗斯被誉为经典的冒险家、杠杆王,在高风险的市场运作中,他有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惨重的失败,但最终他没有成为匆匆过客而获得成功,除了他具有敏锐的眼光,理性的分析,高超的战机把握能力以外,更重要一点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善于保护自已的能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他坚持的神圣定律之一,是他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保障。
生存的欲望告诉他,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要记住不能作孤注一掷的冒险。索罗斯从不玩走钢丝的游戏,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他所做的最重要的判断,就是到底该冒多大的风险同时还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当事与愿违,预测失败时,他宁可过早的平掉头寸,也不要过晚止损。这正是索罗斯的典型做法,及时放弃战役,才能活着打下一仗。
能够穿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罗布泊的探险家,也必是准备工作细致入微,即使这样,最后可能还要依靠求生的直觉本能。最伟大的冒险家经常显得狂野不羁,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最谨小慎微的人。因为他们必须保持参与游戏的资格。冒险勇气可嘉,重要的是还留有东山再起的余地。
如何看卖方报告
1、中小盘很多子行业没有数据,所以严谨性上确实是没法满足的;感悟:针对这样的行业我觉得更应该看到的是发展趋势:
1)技术转移;
2 )国家政策导向;
3)消费习惯的改变;
4)经济转型出现的结构性机会。或许更应该关注行业的竞争结构以及行业中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找出好行业、好模式、好公司!
2、必读的报告:行业深度报告,公司深度报告,上市公司调研报告;
感悟:深度报告起到的作用是帮助你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个人觉得调研报告更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很多细节信息,很多投资者比较关心的要点,这些是在年报和卖方报告里看不到的。不过现在很多卖方的深度报告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深度报告,充其量算是扫盲报告,只是提供了行业,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没有清晰的逻辑,也没把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竞争结构讲清楚,也没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最核心的关注点讲明白。
3、作为买方分析师应该同时关注一些其他行业,尤其是非同类型的行业,如周期类行业应多看一些非周期行业的报告;感悟:我觉得这最主要是为了借鉴其他行业的分析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应该弄清楚哪个卖方研究员跟上市公司的关系更密切;感悟:弄清哪个研究员跟某个上市公司关系最好,这样这个公司的信息就主要问他,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
5、选择几种报告的模板;感悟:平时看的报告里哪个写得很好,觉得很符合自己的风格的报告可以作为自己写报告甚至思考的范式,如行业报告,公司报告,点评报告,调研报告等。
6、应该多关注公司最悲观和最乐观的预测;感悟:跟我预期一致的报告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提供什么有用信息,只有不一样的预期才真正值得深入探讨,看他的逻辑和假设点是什么,为什么不一样,是否有我没考虑到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7、尽量去做三张表的编制,尤其是对重仓股;感悟:三张表(财务模型)能帮助理解一个企业,不仅是经营状况,还有就是资产负债状况,现金状况等。
8、值得关注的报告或公司信息:
1)新增信息,突然出一篇深度,尤其是多位卖方同时出报告;
2 )动量信息,信息跟以往要有所不一样,因为只要动量信息才能带来变化;感悟:超过连三个人盯的公司,只选白马股,因为所有信息几乎都已反映到股价上,市场信息已被充分利用;一段时间没有人出报告的公司可以去关注,更多的是选反转股。
9、卖方报告很多都经过了包装,包装得你都不知道他的重点在哪,核心逻辑是什么。这时应该先看他的盈利预测,了解大致预期经营情况,然后再看他的投资逻辑是否一致,把握他想重点说明什么;感悟:先从报告的盈利预测入手,了解分析师对公司的大致预期,看是否有异常点,再看报告里分析师有没有对此异常点重点讨论,比如费用降低,成本降低,或行业变好等这些从盈利预期里能看出,同时报告里也应该重点阐述这些观点或事实,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分析师想讲什么样的故事。
10、成长股不应该过度关注毛利率的短期波动,周期股可以关注;感悟:成长股更多的是关注其成长性,成长的持续性;周期股的毛利率也许是周期变化的信号,因为成本、价格都在周期波动,这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资本市场的七大故事:
故事一:区域扩张
很多报告讲公司成长的故事是区域扩张,这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1 )行业的特性,是否允许行业内公司业务进行跨区域扩张,行业竞争结构;(2)关注公司是否有区域扩张的基因,业务是否可以复制,成本代价是什么。想清楚区域扩张的本质是什么,企业需要哪些资源禀赋,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点,看公司是否拥有。例:汤臣倍健,刚开始扩张业绩肯定能快速增长,但后面就不清楚了,所以可以进场赚刚开始扩张的钱,后面的钱不赚了,因为超出能力范围,或以后的发展是需要观察等待的,不能去赌博。
故事二:技术创新
在中国,凡是讲技术创新的故事十有八九都是扯淡,更重要的是关注该技术是不是发展方向,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也就是技术要讲求实用,能够带来持续收益。并且我觉得行业经验和营销比技术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因为技术创新并不能带来壁垒,虽然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很快,但不至于快到行业内的人士没有感觉到就完成了过渡,技术替代也是需要过程的,所以在完成之前是能看到苗头或趋势的。
故事三:制造转零售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基因,不管从管理层,治理结构,生产经营,人员结构上来看,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IBM 那样总是成功的完成转型,转型很难,关键看企业是否适合转型。
故事四:小公司大集团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大集团既然愿意为小公司输血,那么未来某一天总会要小公司进行利益输送。所以要关注的是:集团动机!
故事五:政策推动
应该关注的是政策的推动对公司有多大的影响,什么时候产生影响,更应关注政策的持续性,千万不要买在政策的高点。
故事六:进入新领域
大多数公司都是做加法做死的,尤其是那种不顾成本疯狂扩张的公司,应该对公司的业务扩张保持谨慎,先持观望态度。
故事七:新产品
新产品相对来说容易打开市场,尤其是公司已经有类似产品成功的经历后。一个产品型公司应把营销放第一位,同时研发要跟上。所以我觉得有好的营销体系的公司,同时产品受欢迎,此类公司有前途!
上市公司研究方法
1、 把一个行业里的公司拿来一起看,做比较;感悟:做研究应以一个子行业开始,先把子行业弄明白,然后把行业里的公司一起做比较,首先是财务数据,然后业务模式,战略,产品等,找出子行业里的优质股。
2、中观角度:了解产业历史阶段与目前的竞争结构,以恰当的视角来观测公司;感悟: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对于一个产业的研究,必须从历史开始,不同的历史环境会引起不同的竞争模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也不同,因此应该从中观层面把握产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这样有助于把握公司的发展。同时,应以不同的视角来观测产业链里的各公司,比如苹果,应以消费品的视角来观测(人的感受) htc,应以制造业的角度来研究。
3、产业的发展阶段: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感悟:可以看出,这条发展路劲是很清晰的,先重工业,制造业,后信息服务业,先硬件,后软件 服务,因为信息服务都是要以硬件为基础的。
4、微观:歧异,规模(集中),总成本领先;感悟:歧异在不同产品领域中的含义:
1)上游周期性无法造出歧异;
2 )中游的歧异在于效率;
3)下游的歧异是心理战。
5、调研:调研的目的更应该是了解一个产业,而非一个公司;
感悟:我觉得调研不仅要了解一个公司,同时要了解一个产业,产业链上的价值传导,上下游的关系等,了解了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置才能更好的把握公司的发展。
6、什么时候国企开始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一定会有一个大牛市;感悟: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国企便有放业绩的动力。
7、规模 VS利润,更应关注哪一个?感悟:感悟:利润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的提高,二是规模的增长。所以应该分开来看,尤其是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但是记住一点,持续的利润增长必定来源于规模的扩张,所以规模的增长可能更靠谱一些。
8、强者恒强的时代:丑小鸭变白天鹅几乎不可能;感悟:老二要想坐上老大的位置很困难,只有两个行业可以,一是材料,二是技术,但都很难。
9、中游导入期:引发潜在需求;下游导入期:创造需求。
10、壁垒:不可复制的,不扩散的技术产生壁垒,高科技本身并不是壁垒;感悟:高科技行业更新换代很快,江山易主也相对容易,壁垒在于护城河,在于能保护自己的机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就意味着壁垒。
11、高端产品:是高壁垒产品而非高技术产品;
12、产能的瓶颈在于核心材料,核心设备,核心工艺环节;
13、明晰调研的具体场合与访谈对象:
1)调研对象:董事长管战略与体制;总经理管经营方法与过程;分管领导各司其职,职员各做其事;
2 )调研场合。感悟:问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问他熟悉的领域,如问董事长公司的战略和目标,不要指望他给出具体财务指标和经营细节。
研究经验体会:
1、逻辑比结论重要;感悟:基于同样的事实和数据不同的人解读是不一样的,所以光看结论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分析逻辑。
2、不要只去分析数据,因为上市公司可以去调控 EPS,应该分析:上市公司的利益诉求在哪,有没有动力做业绩。
3、可以把上市公司看成一个利益主体甚至是一个人,因为它在跟你博弈,利益导向是不同的。
4、好的分析师的研究发展路径:公司分析师—行业分析师(子行业之间做切换) --行业策略分析师
5、把公司层面的事实、逻辑跟行业层面的事实、逻辑分开,若公司基本面变差或变好,应该做一个归因分析,看是公司层面的变化导致的还是行业层面的变化导致的。感悟:股价的上涨和下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层面;二是基本面层面。市场层面涉及到市场情绪,投资者心理等,基本面包括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因素。
策略研究方法:
不应只关注基本面,市场面也很重要。例:降存准,怎么判断会涨,会跌?没法判断!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且不同时段对股价P=F(x,y,z, …)的影响函数 F是不一样的,就算知道了x,y,z 的变化也不能准确的得出P的变化。也即,先验的判断可能成为赌博!所以更应该采取先观望等待的策略。结果是高开低走,后连续几根阴线,那么判断市场对此次降准并不敏感,可考虑降仓。
感悟:基本面没法判断时,可以参考市场面对基本面的反映,然后顺势而为。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更应关注基本面,市场面只提供一个参考。
您还未绑定手机号
请绑定手机号码,进行实名认证。
请输入手机号码,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请放心
请输入右侧图形验证码
请输入接收的短信验证码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跟帖评论服务,应当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跟帖评论服务,是指互联网站、应用程序、互动传播平台以及其他具有新闻舆论属性和社会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以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发表文字、符号、表情、图片、音视频等信息的服务。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跟帖评论服务的监督管理执法工作。
各级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各类传播平台的跟帖评论服务行为。
第四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相关的跟帖评论新产品、新应用、新功能的,应当报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进行安全评估。
第五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对注册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不得向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
(二)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三)对新闻信息提供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建立先审后发制度。
(四)提供“弹幕”方式跟帖评论服务的,应当在同一平台和页面同时提供与之对应的静态版信息内容。
(五)建立健全跟帖评论审核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等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信息,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六)开发跟帖评论信息安全保护和管理技术,创新跟帖评论管理方式,研发使用反垃圾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垃圾信息处置能力;及时发现跟帖评论服务存在的安全缺陷、漏洞等风险,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七)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编辑队伍,提高审核编辑人员专业素养。
(八)配合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支持。
第六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教育。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第七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基于错误价值取向,采取有选择地删除、推荐跟帖评论等方式干预舆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不得利用软件、雇佣商业机构及人员等方式散布信息,干扰跟帖评论正常秩序,误导公众舆论
第八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功能、暂停更新直至关闭账号等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
第九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分级管理制度,对用户的跟帖评论行为开展信用评估,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服务范围及功能,对严重失信的用户应列入黑名单,停止对列入黑名单的用户提供服务,并禁止其通过重新注册等方式使用跟帖评论服务。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建立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的信用档案和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进行信用评估。
第十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违法信息公众投诉举报制度,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受理和处置公众投诉举报。国家和地方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职责,对举报受理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信息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安全风险或者发生安全事件的,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应当及时约谈;跟帖管理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要求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十二条 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请前往个人中心进行实名认证
立即前往